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化,然而,若行者在调整的过程中,心性或心理系统,是一种僵化的状况,那将无法体验到这方面的成长,这部分的成长统称为心灵成长,也是生命品质的提升,也是生命能量浩然正气的提升,这所谓全方位的变化,或整体的变化,当然也包括个性的变化,气质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变化,色身形象的变化,乃至身体成长中,中断后的再复活等等,这些成长与变化的情形,唯有在心理系统或心性活化的情形下,才能感受,才能觉知,才能顺其自然的接受其真正的变化而无邪受。

  

这地方跟各位讲的已经很清楚了,我们希望你能够真正的去认识这个部分,一个是神经系统的放轻松,一个是心理系统的放轻松,这个都不是通常随便讲一讲的,在禅修过程当中,这是一个很切实的问题,因为用白话讲的,已经讲的很清楚,不要再补充了。

  

看第四个,念慧具足缘。又称为端正心意缘,初涉觉道,因缘多端,心邪意乱者众心正意专者寡,故出入道场,宜先审虑心思,意正心定,为道而谋,为觉而行,始能增上觉道,不负初衷。这里呀,这个有时候写的比较白话,有时候写的比较文言了,比较文言就要补充一下了。

  

我们刚刚进入佛门,因缘多端,有的是不知道为什么来,只是来到下面看到这个草什么山,什么大华严寺,看不懂就进来了,然后就跟人家争辩了几下子觉得好像还不错,开始学佛的也有。那有的呢,是看电视听了非常的高兴而来的也有,有的呢,是在生活中颠沛流离,痛苦难当以后,那跑进来的也有,有的呢是已经不止爬过多少重山,遍访多少名师了,那么来到这里,这种状况也有。也有很多老参,很多新修,那么在佛门中,各种因缘都有,那我们在这个地方不予计较,你以什么因缘而入佛门,我们都不去做区别,但是你进来以后,可是要把他转过来,通通要转过来,有很多人是一直以为他进佛门的那个动机是正确的,他就一直坚持那种动机了,那这种情况是很麻烦的。

  

前几天还有人在讲,他来,他学佛,他是一直因为他妈妈的死,所以他才学佛的,我说这样因为孝而学佛也不错,他说不是,他妈妈要死前两天,他连续做两个梦,相同的梦,梦到同样的境界,就是某某法师,他很清楚也知道那个法师,那个山里,那个山上很清楚,他认为不可思议,所以他学佛了,十几年来,他一直要再找那种相应,那怎么学佛那么久都不会相应,那你想想看,他这十几年来学佛,就已经完全白费了,完全白费了,这告诉我们你的动机不正确,因缘不正确不打紧,他现在开始要追求那个不正确,那就错了,你进入佛门以后,开始要接受指导,你知道,进入佛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善知识指导,你可以看到,一般的神庙可以盖得富丽堂皇,到了晚上把门一锁,里面什么也没有,在佛寺里头不一样,他就是有修行人,他一方面在精进修行啊,一方面他要弘法渡众生,所以你进入佛门跟到庙里拜拜不一样,庙里拜拜你可以祈求你的愿望,在佛门里头不是要祈求你的愿望,他是追求人生的真谛,这个你要弄清楚啊,所以不管你什么动机进佛门都不要紧,但是呢,不要再执着,开始要接受教化,只有这样子,你才能转化,你才能提升,假如不能这样的话,那么你的生命不能提升,那就枉费你进入佛门的因缘,这一点要先把他弄清楚。

  

再下面然以凡夫未醒,多能掩饰心行,不露心跡,然此流辈,这一类的人,他虽然会掩饰心理实际上的状况,但是这些人,非为正法而来,乃为好奇争艳而学,揆其本意,乃在生而无所事事,福报太大了,涉猎渐广,油腔滑调,唯逞口舌之能,非为人生之觉醒而奋斗,此之行人,心不专一,意在高下,故此行者,先除此心,方可入道。这个正念要有,正念没有就不能入道,行者安住行道,已将性命交于龙天,心念住于道上,已放下一切万缘,绝诸缘想安心办道,此曰,念具足。若此行者由于不觉,经常妄想攀缘,心念涉外而失道心,即为邪思,而念不具足。

  

这一点要注意了,道场外的事不要多,心外的事也不要多,这个邪思邪念,就是说与道不相应的,那你最好赶快把他剷除掉,要赶快剷除,那我们在这边,那应该很具足你修行的部分,问题是你心理的影子啊,人家不知道,你又会隐瞒,然后又会伪装,然后用假的形态再出现,那这个就很麻烦,告诉各位啊,那种心性的部分,心行跟心机啊,你要会伪装的话,呈显出来不是你真实的那一部分的话,那这个果报相当的可怕,相当可怕,你就言行不一了,这种心里想的,跟你的言行不一的那种情况,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有很多人有这种情况,他内心想的是一种事,他表达出来的是另一番话,那你永远找不到答案,而且你永远空虚,没有朋友,更不要说有善知识来指导你修行,因为你会隐瞒,你所呈现的都是假的,那这种果报你马上就可以发现了,不一定等到生生世世以后了,你这辈子马上就可以知道,所以这种隐瞒的功夫要尽快把他除掉,才能够念具足。

  

第三段,或念念在道而志下劣,但求一己出离,未能觉知众生生死苦轮之逼迫,此亦非有心大士。你念念在道没有错,只为求自己,什么都不管,很多人要来这里出家,师父我跟你讲,在你这里出家可以,我什么事都不做,这讲的很好听啊,好像也很精进啊,说难听点,我又没欠你,你要出家可以呀,什么事都不做,哪有这种事啊?这未免太自私了,未免太自私了,你要能觉知众生生死苦轮之逼迫,我们知道苦集灭道不是只有你苦,谁不苦啊,你要来这里出家什么都不做,师父煮饭给你吃不知道苦不苦啊,那你就很高贵,人家都很低贵,那不能够有这种情况,心量要打开,多为众生想一想,“故此拣不信之徒、邪信之徒,以及下劣心志的行者等等心念”就把这三种人除掉,一个是不信的,一个是邪信的,不信的就是社会上一般凡夫,邪信的呢就是一些外道,下劣,我们不讲二乘行者,就讲自私图自己的欲乐,人家都在用功,他高兴就来了,不高兴就走了,人家四点半起来,他睡到八点还在睡呀,那像这一种,前一次我们东安居的时候有人人家睡觉,他才起来洗澡,人家起来要工作了,他说他要睡觉了,这不知道干什么,那像这一种情况,那都是心智下劣,只管它自己不管别人,这个不行。我们要训练自己,“使产生上上之志,念念在道,唯此“最上佛智之心”,念念在阿耨菩提道上,始称“慧具足”。”就是智慧要有。

  “虽云“偏真出离之心”,亦属正觉,唯此觉非为十全十美之觉”这个求出离是没有错了,不过还是不全。“行者发心,首重究竟、正确之意。当初发心时,即是由错误的人生观中觉醒过来;故此时,心念必须安住在绝对正确无误的领域中。此时心念浸淫在七菩提分、八正道中,当然“念具足”。而此心念具足一切阿耨菩提的性相,故称“慧具足”。”

  “ 此处所言的“念具足慧具足”,仍以技术层面为主”我们把他分为两个,其一是“身摄在道”,“行者于今之世多忙碌,往往在饱食之后,或公务繁忙这后,匆匆入座,此对禅修训练,乃一大忌讳。”这地方我们从这边讲,前面有一段我把他省掉,摄身在道,行者于今之世多忙碌,我们这一次安居算是很具足的因缘了,我们出家众好像嘴巴比较大,有空不睡觉,叽里呱啦讲不完的,那个是犯大戒,这个基本上是禁语,有事应该放低声调,真的是三言两语沟通完毕就好了,不要叽叽喳喳叽叽喳喳讲不完,人家在家众都睡着了,你出家众还没睡,还要想说我还要再喝一杯再睡,这个都不对,这个就是你没有摄身在道,你要自己相互勉励,这个世间要严格执行这种控管工作,不然你这个品质无法保证了。所以下面我们讲的是修行上你要注意的,现在很多人下了班尤其是晚上,到下班了,五点半六点了,匆匆忙忙赶到你要打坐的那个附近,然后囫囵吞枣的把他吃饱了,然后就进入禅堂就坐下去,刚吃饱血液正高,血压正高,突然间把他静下来坐下来,那就很有问题了。所以我们这里说,“故在入座之前,尤应先有暖身运动、深呼吸,使身体肌肉、神经放轻松,若有俗虑烦心,则宜外护,不宜匆促内修”这个都要留意啊,“入座之后,衣着宜放宽松,若用松紧带应移至肚脐下”现在很多人是穿的那个运动休闲服,为了使你运动他不会脱下来,那个束的很近,那你穿着那种服装打坐的时候,那就要把那个松紧带拉到肚子下面。“更须用细松的松紧带”假如说你到了禅坐的时候要换服装,那就应该用比较细的松紧带。“女众用胸罩宜先解开,宽松之适度以不松脱为原则”师父就说用细的用松的松紧带,那你坐完了站起来,裤子在地上,叫你放松并不是叫你通通解开。“座前餐”,座前的那一餐,“不宜太饱、太油腻、太咸、太甜、以免影响禅修情绪”尤其要入座之前,你不要500CC的柠檬汁,那你坐下去你就会知道,像这个饮食,都应该要留意。

  其二是“心摄在道。行者虽于前提性,知心念在道,且念兹在兹;但在禅修之前,仍宜以事相摄心,以表虔敬。虽云“佛无所不在、心遍虚空”,然初心行者,功夫不及,莫作大言,”你不要光是嘴巴挂着这几句话,所以莫作大言,“以昭慎重。且虽“不以音声、形象见如来”,但舍此依”舍掉这个音声形象的如来相,“则入断空、断见,可不悲哉!”你虽然着那些常见常相,那你还有一点福报,那你假如不有此行,入了断空断见以后,连一点福报也没有,所以自己应该警惕自己。

  “故初学之流,允宜依教奉行。相在佛在,故先行调适光线、通风、再行上香、供花果礼敬、赞颂疏经、读文念佛等,皆是行者恭敬之仪。在心神祥和宁静的肃穆中,方可入正禅定”。这个是各位应该要有的,当…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