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化,然而,若行者在調整的過程中,心性或心理系統,是一種僵化的狀況,那將無法體驗到這方面的成長,這部分的成長統稱爲心靈成長,也是生命品質的提升,也是生命能量浩然正氣的提升,這所謂全方位的變化,或整體的變化,當然也包括個性的變化,氣質的變化,語氣語調的變化,色身形象的變化,乃至身體成長中,中斷後的再複活等等,這些成長與變化的情形,唯有在心理系統或心性活化的情形下,才能感受,才能覺知,才能順其自然的接受其真正的變化而無邪受。

  

這地方跟各位講的已經很清楚了,我們希望你能夠真正的去認識這個部分,一個是神經系統的放輕松,一個是心理系統的放輕松,這個都不是通常隨便講一講的,在禅修過程當中,這是一個很切實的問題,因爲用白話講的,已經講的很清楚,不要再補充了。

  

看第四個,念慧具足緣。又稱爲端正心意緣,初涉覺道,因緣多端,心邪意亂者衆心正意專者寡,故出入道場,宜先審慮心思,意正心定,爲道而謀,爲覺而行,始能增上覺道,不負初衷。這裏呀,這個有時候寫的比較白話,有時候寫的比較文言了,比較文言就要補充一下了。

  

我們剛剛進入佛門,因緣多端,有的是不知道爲什麼來,只是來到下面看到這個草什麼山,什麼大華嚴寺,看不懂就進來了,然後就跟人家爭辯了幾下子覺得好像還不錯,開始學佛的也有。那有的呢,是看電視聽了非常的高興而來的也有,有的呢,是在生活中顛沛流離,痛苦難當以後,那跑進來的也有,有的呢是已經不止爬過多少重山,遍訪多少名師了,那麼來到這裏,這種狀況也有。也有很多老參,很多新修,那麼在佛門中,各種因緣都有,那我們在這個地方不予計較,你以什麼因緣而入佛門,我們都不去做區別,但是你進來以後,可是要把他轉過來,通通要轉過來,有很多人是一直以爲他進佛門的那個動機是正確的,他就一直堅持那種動機了,那這種情況是很麻煩的。

  

前幾天還有人在講,他來,他學佛,他是一直因爲他媽媽的死,所以他才學佛的,我說這樣因爲孝而學佛也不錯,他說不是,他媽媽要死前兩天,他連續做兩個夢,相同的夢,夢到同樣的境界,就是某某法師,他很清楚也知道那個法師,那個山裏,那個山上很清楚,他認爲不可思議,所以他學佛了,十幾年來,他一直要再找那種相應,那怎麼學佛那麼久都不會相應,那你想想看,他這十幾年來學佛,就已經完全白費了,完全白費了,這告訴我們你的動機不正確,因緣不正確不打緊,他現在開始要追求那個不正確,那就錯了,你進入佛門以後,開始要接受指導,你知道,進入佛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善知識指導,你可以看到,一般的神廟可以蓋得富麗堂皇,到了晚上把門一鎖,裏面什麼也沒有,在佛寺裏頭不一樣,他就是有修行人,他一方面在精進修行啊,一方面他要弘法渡衆生,所以你進入佛門跟到廟裏拜拜不一樣,廟裏拜拜你可以祈求你的願望,在佛門裏頭不是要祈求你的願望,他是追求人生的真谛,這個你要弄清楚啊,所以不管你什麼動機進佛門都不要緊,但是呢,不要再執著,開始要接受教化,只有這樣子,你才能轉化,你才能提升,假如不能這樣的話,那麼你的生命不能提升,那就枉費你進入佛門的因緣,這一點要先把他弄清楚。

  

再下面然以凡夫未醒,多能掩飾心行,不露心跡,然此流輩,這一類的人,他雖然會掩飾心理實際上的狀況,但是這些人,非爲正法而來,乃爲好奇爭豔而學,揆其本意,乃在生而無所事事,福報太大了,涉獵漸廣,油腔滑調,唯逞口舌之能,非爲人生之覺醒而奮鬥,此之行人,心不專一,意在高下,故此行者,先除此心,方可入道。這個正念要有,正念沒有就不能入道,行者安住行道,已將性命交于龍天,心念住于道上,已放下一切萬緣,絕諸緣想安心辦道,此曰,念具足。若此行者由于不覺,經常妄想攀緣,心念涉外而失道心,即爲邪思,而念不具足。

  

這一點要注意了,道場外的事不要多,心外的事也不要多,這個邪思邪念,就是說與道不相應的,那你最好趕快把他剷除掉,要趕快剷除,那我們在這邊,那應該很具足你修行的部分,問題是你心理的影子啊,人家不知道,你又會隱瞞,然後又會僞裝,然後用假的形態再出現,那這個就很麻煩,告訴各位啊,那種心性的部分,心行跟心機啊,你要會僞裝的話,呈顯出來不是你真實的那一部分的話,那這個果報相當的可怕,相當可怕,你就言行不一了,這種心裏想的,跟你的言行不一的那種情況,現在我們已經看到,有很多人有這種情況,他內心想的是一種事,他表達出來的是另一番話,那你永遠找不到答案,而且你永遠空虛,沒有朋友,更不要說有善知識來指導你修行,因爲你會隱瞞,你所呈現的都是假的,那這種果報你馬上就可以發現了,不一定等到生生世世以後了,你這輩子馬上就可以知道,所以這種隱瞞的功夫要盡快把他除掉,才能夠念具足。

  

第叁段,或念念在道而志下劣,但求一己出離,未能覺知衆生生死苦輪之逼迫,此亦非有心大士。你念念在道沒有錯,只爲求自己,什麼都不管,很多人要來這裏出家,師父我跟你講,在你這裏出家可以,我什麼事都不做,這講的很好聽啊,好像也很精進啊,說難聽點,我又沒欠你,你要出家可以呀,什麼事都不做,哪有這種事啊?這未免太自私了,未免太自私了,你要能覺知衆生生死苦輪之逼迫,我們知道苦集滅道不是只有你苦,誰不苦啊,你要來這裏出家什麼都不做,師父煮飯給你吃不知道苦不苦啊,那你就很高貴,人家都很低貴,那不能夠有這種情況,心量要打開,多爲衆生想一想,“故此揀不信之徒、邪信之徒,以及下劣心志的行者等等心念”就把這叁種人除掉,一個是不信的,一個是邪信的,不信的就是社會上一般凡夫,邪信的呢就是一些外道,下劣,我們不講二乘行者,就講自私圖自己的欲樂,人家都在用功,他高興就來了,不高興就走了,人家四點半起來,他睡到八點還在睡呀,那像這一種,前一次我們東安居的時候有人人家睡覺,他才起來洗澡,人家起來要工作了,他說他要睡覺了,這不知道幹什麼,那像這一種情況,那都是心智下劣,只管它自己不管別人,這個不行。我們要訓練自己,“使産生上上之志,念念在道,唯此“最上佛智之心”,念念在阿耨菩提道上,始稱“慧具足”。”就是智慧要有。

  “雖雲“偏真出離之心”,亦屬正覺,唯此覺非爲十全十美之覺”這個求出離是沒有錯了,不過還是不全。“行者發心,首重究竟、正確之意。當初發心時,即是由錯誤的人生觀中覺醒過來;故此時,心念必須安住在絕對正確無誤的領域中。此時心念浸淫在七菩提分、八正道中,當然“念具足”。而此心念具足一切阿耨菩提的性相,故稱“慧具足”。”

  “ 此處所言的“念具足慧具足”,仍以技術層面爲主”我們把他分爲兩個,其一是“身攝在道”,“行者于今之世多忙碌,往往在飽食之後,或公務繁忙這後,匆匆入座,此對禅修訓練,乃一大忌諱。”這地方我們從這邊講,前面有一段我把他省掉,攝身在道,行者于今之世多忙碌,我們這一次安居算是很具足的因緣了,我們出家衆好像嘴巴比較大,有空不睡覺,叽裏呱啦講不完的,那個是犯大戒,這個基本上是禁語,有事應該放低聲調,真的是叁言兩語溝通完畢就好了,不要叽叽喳喳叽叽喳喳講不完,人家在家衆都睡著了,你出家衆還沒睡,還要想說我還要再喝一杯再睡,這個都不對,這個就是你沒有攝身在道,你要自己相互勉勵,這個世間要嚴格執行這種控管工作,不然你這個品質無法保證了。所以下面我們講的是修行上你要注意的,現在很多人下了班尤其是晚上,到下班了,五點半六點了,匆匆忙忙趕到你要打坐的那個附近,然後囫囵吞棗的把他吃飽了,然後就進入禅堂就坐下去,剛吃飽血液正高,血壓正高,突然間把他靜下來坐下來,那就很有問題了。所以我們這裏說,“故在入座之前,尤應先有暖身運動、深呼吸,使身體肌肉、神經放輕松,若有俗慮煩心,則宜外護,不宜匆促內修”這個都要留意啊,“入座之後,衣著宜放寬松,若用松緊帶應移至肚臍下”現在很多人是穿的那個運動休閑服,爲了使你運動他不會脫下來,那個束的很近,那你穿著那種服裝打坐的時候,那就要把那個松緊帶拉到肚子下面。“更須用細松的松緊帶”假如說你到了禅坐的時候要換服裝,那就應該用比較細的松緊帶。“女衆用胸罩宜先解開,寬松之適度以不松脫爲原則”師父就說用細的用松的松緊帶,那你坐完了站起來,褲子在地上,叫你放松並不是叫你通通解開。“座前餐”,座前的那一餐,“不宜太飽、太油膩、太鹹、太甜、以免影響禅修情緒”尤其要入座之前,你不要500CC的檸檬汁,那你坐下去你就會知道,像這個飲食,都應該要留意。

  其二是“心攝在道。行者雖于前提性,知心念在道,且念茲在茲;但在禅修之前,仍宜以事相攝心,以表虔敬。雖雲“佛無所不在、心遍虛空”,然初心行者,功夫不及,莫作大言,”你不要光是嘴巴挂著這幾句話,所以莫作大言,“以昭慎重。且雖“不以音聲、形象見如來”,但舍此依”舍掉這個音聲形象的如來相,“則入斷空、斷見,可不悲哉!”你雖然著那些常見常相,那你還有一點福報,那你假如不有此行,入了斷空斷見以後,連一點福報也沒有,所以自己應該警惕自己。

  “故初學之流,允宜依教奉行。相在佛在,故先行調適光線、通風、再行上香、供花果禮敬、贊頌疏經、讀文念佛等,皆是行者恭敬之儀。在心神祥和甯靜的肅穆中,方可入正禅定”。這個是各位應該要有的,當…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