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四集

  

海雲繼夢和上講經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四集

  

第18頁,第叁章持戒調和,我們先看這個部分。“所言“戒”者,工具也,藍圖也。是行爲之規範,是典章與製度,是組織之架構,是修學之准則,是人生之藍圖,乃至是心靈工程中的基本方程式”。一般人講戒,就好像枷鎖一樣,我們先給各位一個基本的認識,戒是行爲的規範沒有錯,但是,他不是枷鎖,他是我們的一個軌範,你修行想要成就,那你必須有一些規矩,我們常跟各位講說戒律是什麼,戒律是我們跟黑白無常在遊戲的一個遊戲規則,就那麼簡單,你在球場上做球賽這樣的一個運動,要是沒有遊戲規則,那個不叫球賽,那不好看,沒有輸贏。那我們在修行當中,你修行想要成功,他有成功的標准,戒律就是這樣的一個標准。他不是要限製你可以這樣,不能那樣,不是。

  

就像我們吃素,你吃不吃,你去吃肉又沒有說你吃素的人,吃肉下去,然後就會噎住,不會啦,你照樣也吞下去了,也消化掉了。但是呢,你是一個修行者,你就應該要在這邊很自在沒有障礙,那這個才叫做順利,那假如說我們在這種種的規範之下,你不能夠有一個這樣清清楚楚的規範,讓我們在這個規範當中很自在的話,你怎麼知道你的修行跟訓練是正確的是成功的,我們是在做一場人生當中最偉大的競賽,我們不但在跟黑白無常競賽,我們在跟閻羅王競賽,我們在叁界內跟叁界外做競賽,你要出叁界,你用什麼方法出叁界,並不是用戒律出叁界,不是。戒律是給我們證明說你有沒有出叁界,這樣而已。你在道場中,讓你承擔的執事,那你是欣然承受還是那一種無嘛好,無嘛好那我告訴你,你永遠出不了叁界,並不是說一定要在道場中承事,擔任執事你才能出叁界,不是,是你的心,因爲你是那種很無奈的,所以才會産生無嘛好,你的心要是欣然接受,對對,甚至說你不用講,這個是我們應該做的,那你一定能成就,你那個心成就的,不是因爲你做這件事情才成就的,知道嗎?把他弄清楚。

  

我們東安居的時候,有兩個人,我們這一次夏安居就不給他參加了,那爲什麼呢?人家通通要睡覺了,他才要洗澡,人家衣服都晾在那邊,他就特別用烘幹機,你的衣服就比較特別,你的身體皮膚細胞都比較高貴,人家都草包,是嗎?你不能夠跟大家融洽,你可以提出意見,我們大家一起,要用大家一起用,你不要你是貴族,人家都是草包,那你不能夠跟人家相容,那就不要再來了。

  同樣的,這不是可不可以用那個東西的問題,是你的心的問題,你的心啊,律啊,特別是指,大家和合共住的那些規則,通通叫律。戒,那就是世尊所定的,佛戒,不管是世尊所定的,或者是大衆共居,這些清規都一樣,你要能夠欣然的承擔,那麼這些不是相上的問題,是你的心能不能夠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很高興的把他圓滿下來,所以我們說, “波羅提木叉”稱爲“別別解脫戒”。他跟我們行法不一樣,但是他確實行法之後驗證的標准,所以你要把他看清楚,所以我們這裏跟你列幾個名相,讓你去了解。他是工具,是藍圖,心靈工程的藍圖,他是行爲的規範,這是根本定義,是典章跟製度,是組織的架構,這都是現代的語言,是修學的准則,是人生的藍圖,乃至是心靈工程中的基本方程式。用一些新的術語開開你的眼界,不要老是束縛在舊有的窠臼裏頭,走不出來。

  戒爲萬行之首,衆學之先,我們這裏有啊,萬行之中,戒禁居先,成就定慧,律儀當首。平常我們在講行法的時候很少講這些,但是這些是基本條件,你不要說師父無聊,都說那些,不是師父無聊,這些是基本的,你應該要具備的,所以在我們禅修之前,你就應該要具備了,你不要到時候把他忘掉了,說我師父都沒講,不是師父講不講,這是他的基本情況,基本條件,你必須具備的,隨時要記得,所以不要再給人家再講了。你自己的疏忽,經過人家的提醒,不知慚愧而改進的話,那不能夠叫行者,所以修行人的基本條件,尤其大乘行者,要有慚心,要有愧心,要有忏悔心,那都是指在戒律上我們自己要特別留意的。

  這猶如一些工程進行之前的設計圖,此設計圖乃爲此工程進行的一切准則,戒就像設計圖一樣,你要施工必須按照這個來,你不要自己去亂弄一通,那根本你就不在做這個工程了,你要做這個工程,就要照這個工程的設計圖來進行,所以我們叫做藍圖。“故在進行生命改造之工程前,應先明晰一切戒學,以便奉爲圭臬。故謂“戒爲萬行之基,群學之礎”也”。這個戒的部分,他的重要性,你先把他弄清楚。那一般,別的道場,你在別的地方所修所學的,我們不管,我告訴各位,你要進到這裏,外面的先放下,你不要人家做一件事,你看不慣就說人家犯戒,犯戒的通通要下地獄,那天又有一個我們把它趕出去了,跟常住起沖突了,就叫他說你不用那麼激動,個人修個人了了,因果自己背了,我說那你就背回去好了,你不要跟人家不和就叫人家通通去背因果,那種基本心態完全不對,你要知道因果不是由你定義的,誰背什麼因果,不是誰定義的,既不是閻羅王,也不是上帝,你放心,那是一種真理,所以修行人應該要有謙下心,謙卑的心,你不要太過于躁動,你看不慣的那人家都要背因果,那你就很殊勝了,不是這個樣子。

  所以,戒的問題你也不要把他看的太過分,産生恐懼心也沒有必要,可是呢,你也不能輕視而沒有戒,這一點要弄好,這個拿捏的分寸自己要拿捏的很好,就像我們跟各位講,你要謙虛沒有錯,謙虛不是叫你不要有自信,不要有信心,不一樣哦,你這個基本上要弄清楚,拿捏的分寸自已要勇于去承擔。

  “俗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欲學定慧,先持禁戒。無量法門,戒學居先。”所以呀,初發心的人,我們最初勸他最初五年先學戒律,也就是說你現在要想做工程之前,先把藍圖看清楚。花五年的時間學戒,不是叫各位弄到最後只剩下一條戒,哪一條你知道嗎?過午不食,大概剩下這一條了,晚上不吃飯了,修行功夫就很好,那你搞錯了,尤其戒律,任何戒律,第一條你要養成,戒律是看自己不是看別人,你要記得這一點,看自己,不是看別人,第二條戒律,不要跟因果常常鎖在一起,犯戒是告訴你說你修行不會成就,但沒有說,犯戒就一定要下地獄,背因果,你不要搞錯了,不要自己恐嚇自己,師父說要看自己,糟糕我又犯戒了,這下子又要下地獄了,這個叫做頭殼壞去,犯戒跟下地獄有什麼關系呀,你不要常常扯在一起,現在外面雜訊,那個恐嚇派專門在恐嚇的,傳戒中有專門在恐嚇衆生,這個也犯戒,那個也要下地獄,什麼都,這個不叫佛法,這叫恐怖衆生,就像恐怖片一樣,給你看完恐怖片,那你會覺得很舒服,因爲經過一番虐待以後,現在不虐待你就很舒服了。

  學佛沒有這回事,釋迦牟尼佛不是虐待狂,連他這個兩千叁千年後的弟子,他都要虐待一番,你不要搞錯了,學佛給我們解脫自在,不是叫我們恐嚇自己,佛陀更不會恐嚇我們,所以學佛人他的基本條件,不自怖,不他怖。不自己恐怖自己,不向外恐怖別人,你記得這一點,尤其不要用戒律恐怖自己,我們犯戒與不犯戒,你看這個地方,我舉那個例子,慧遠大師,淨土宗的大德,他是我們中國道宣法師的弟子,這個慧遠大師算是非常非常有成就的,他在臨命終時,人家告訴他說,師父啊,這個用酒炖一下來補很好,他說這個犯戒,他不接受,人家又說,那喝個蜂蜜也可以緩和你的病情,他說蜂蜜可不可以喝啊,他查戒本,還在找,他在戒本找的時候,他就往生了,人家都說他持戒持的很好,我告訴各位,他爲什麼會成就,因爲他在這裏自在。他的生命不會去幹犯淨戒,有沒有很自在。對于死不恐懼,大家翻翻戒本看看有沒有犯戒,犯戒就不可以喝,不犯戒就可以,大家還在戒本中翻的時候,他已經往生西方去了,這個生命你看,多美呀,你不看這個,你就看這個,你看人家持戒持的多好,就看這個,你像木刻板一樣。木刻板那塊板有沒有看過?硬邦邦的,生命是那麼的美好,你去欣賞這一個,不要把自己弄的死板板的,不對了。

  我們在這個地方去領納佛陀的這種教化,去領納這個真理的美好,這個才是我們修行者應有的本色,不要看錯了。“所以“波羅提木叉”才稱爲“別別解脫戒。此猶如工程進行中,不論大小施工,皆須依原始構想中的設計藍圖施工,不能逾越,才能完成當初的心願與目標。而在人生的旅途中,人生的規劃,人人皆無法洞徹人生洪流中,生命止于至善的境界.而今既欲學佛所行,行佛之道,以企人生十全十美的終極目標,則須在此生命改造的工程中,依于佛製的生命藍圖,進行生命的重新規劃與整個生命改造的工程。如此一項曠古絕今的精密工程,能不依偉大的心靈道師所擘劃的生命藍圖嗎?”

  我是用比較現代化的話來跟你講,這樣念起來太沒有力量,應該要用文言文講講古話,那這樣念起來,那你就會都不懂。用比較白話講,力量不夠,用比較文言講,反正不懂,不懂可以搖頭晃腦,所以大家去感受,學佛不是一定老古板,他是很活潑很美麗的一項生命工程的欣賞。

  我們講生命工程的改造,心靈工程的推動,他當然不像我們在蓋房子一樣,要把舊房子全部摧枯拉朽,通通把他弄倒,然後再重新開始,我們這個附近現在很多棟大樓,隔壁就廢工場了,你看看這一片廢工廠要把他蓋成大樓的話,是不是要摧枯拉朽,然後就像隔壁那個架在那邊,就像這條路一樣,這樣子看起來你會覺的很生澀,很僵硬,告訴你啊,生命工程比這個浩瀚龐大的多,你知道嗎?點幾個給你欣賞看看。一個人遇到挫折遇到逆境,人家無端的加給我們的是非…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