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有這樣的修行人,可是他真的並沒有接觸到,我們從佛傳裏頭大概可以看到,他的爸爸老國王很怕他出家,所以應該正式的修行人這一套應該沒怎麼教他,沒有讓他知道,應該是沒有讓他知道很多,但是就像我們一樣,陰陽五行八卦,多少都聽人家講過,雖然你不見得會精通啊,但是多少聽過,同樣的他跑出去以後到處參訪,花了六年的時間他學到了,這就是當時印度社會普遍存在的修行方法,那麼他用六年的時間修學到最高的境界,也就是當時在印度所能學的他學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他到達這樣的一個境界,可是,他的那一個反省的功夫,他在這裏又發揮出來,他發覺非想非非想處定也不究竟,可是各位,你知不知道他怎麼確定它不究竟呢?你要是沒有修禅法,你絕不知道,所以我告訴各位,大家在聽學佛法,絕大部分所聽的都是佛教的常識,佛教的故事而已,就像佛傳,你所聽的都是故事,在這個地方,他到底憑什麼斷定,他所依止的那個師父所教的是不究竟?你知道嗎?他憑什麼斷定?你假如連這個智慧都沒有,你別想要成佛了,我告訴各位,他就有這個智慧,所以我常跟各位講,孔夫子也是凡夫,跟我們一樣,都是媽媽懷胎十月才生下來的,我絕對肯定,他的媽媽不會把他懷孕叁年才生下來,假如他懷孕叁年,你就應該知道,他媽媽把他生下來應該是一頭牛,不是一個嬰兒。同樣的,大家都是媽媽懷胎十月生下來的凡夫,那麼這樣的一個人,他到底在哪個關鍵點上,他做了正確的決定而成爲聖人?現在悉達多太子他也一樣,他跟當時印度的人是普遍的修學同樣的東西,那麼他在哪個關鍵點上使他出類拔萃?讓人類萬古的黑暗頓然點亮了明燈?那個關鍵點在哪裏?這就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點,所以你要從佛教聽故事上面來了解,保證你絕對聽不到,你一定要從實修的過程當中去發現他,我們這個教材裏頭會教你,他是用六行觀的行法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定,但是你要知道六行觀是什麼,六行觀又叫欣厭觀,欣厭,欣上地的,上一地的叁個殊勝點,厭,厭此地的汙濁點,這個叫六行。

  

我們一般來講叁界分九地,欲界算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無色界也有四地,這樣加起來一共九地,所以這個九地當中,那麼一個行者怎麼修呢?他就是運用這個五趣雜居地有叁個缺點,那麼初禅天有叁個優點,那麼運用這叁個優點,把五趣雜居地的叁個缺點給排除掉,然後進入初禅定,然後再用二禅定的叁個優點産生信心,把初禅定的叁個缺點産生厭惡心,要用歡喜心把厭惡心的部分給去除掉而進入二禅定,然後再用叁禅定的叁個歡喜心來把二禅定的叁個厭惡心,叁個缺點排除掉,這樣子一再的轉化,經過九個次第,九個層次,他進入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那個不是用講的,是用修的,我們現在只對你講說人家修到那裏,那你修到這裏,他的那個方法,到達那個目的的方法是什麼你要把他找出來,你才有辦法修,他現在,悉達多太子在他這個師父這裏就修這個法,修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比起當時他的師兄弟來講,他年紀最輕,成就最大,有些人修了好久,好像在煮石頭一樣,煮了幾千萬年他還是石頭,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你要修行你就不要變成老油條,老油條就跟石頭一樣,再怎麼煮他還是石頭,沒有用,那麼他不一樣,悉達多太子很快的就到達最高的終點站,可是他發現了,他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定以後,沒有東西可以比較,因爲他在最上面了,最上面沒有了,那沒有他就沒有辦法比較,沒有辦法比較他還在叁界內,不能出離叁界,那要怎麼辦?他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發揮他的反省力,他要去找那一個,可以離開非想非非想處定出去的那一個是什麼?他開始在找這個東西。

  

這是他用功的地方,我們現在,告訴你,臺灣的佛教徒非常非常的可憐,第一個,人家沒有法給你,你現在手上擁有的頂多只是做功課,早課晚課,你也跟人家五堂功課做的一塌糊塗,竟是修的人天福報,你就靠這樣子早課晚課五堂功課你就能夠超生了,你就能夠什麼,我告訴你一無是處,你要成就什麼你說嘛,你以爲什麼定,有什麼慧?有的話,說的好聽一點,擁有很好的人天福報,因爲你的修養很好,你不是在修行,真的修行要有一個行法可行,行法跟做功課不一樣,做功課不叫行法,你功課做到最後就是,早上起來不做功課,今天整天怪怪的,所以早課一定要做完今天才有精神,到了晚上呢,晚課沒做你就去睡覺你也睡不著,一定要爬起來再做一次,把晚課做完了去睡覺那很好睡,這個是做功課的心理安慰,這個不是行法,行法本身是要你用心,怎麼去用心,使自己的生命品質得到去超越,這些外道他也能超越,才到達這麼高的層次,那你有沒有在超越嘛?做幾堂功課念幾個佛號,持幾個咒,這樣子叫做超越,是誰在看啊?你要了解。

  

所以他從這個地方發現不對,悉達多太子發現不對,他師父也沒辦法教了,那怎麼辦呢?他就 那個僧團,自己去精進,苦行,他用比在他師父那邊所學到的更嚴格的苦行又修學六年,你要記得這一點,他的禅定功夫已經相當高了,在當時五印度來講算是最高的了,然後他又六年苦行,昏倒了,被牧羊女把他救起來,這個時候你要知道,第五個階段跟師父學,第六個階段自己苦修,牧羊女救起來以後,他大概一身是病,因爲他病到昏倒了,那你想想看,從一個一身是病的人要把他恢複健康起來,大概要多久的時間?所以你不能夠說他一杯牛奶喝下去,羊奶喝下去然後就醒來了,就恢複健康了。我看羊奶不是仙丹了,要這樣的話,所有病的人去喝羊奶就好了羊奶可能是很滋補的東西,可能是很營養的東西,但是一個身體非常弱的人要恢複健康一定需要一段時間,然後恢複健康以後,他就開始思索,我這個修行這樣子對不對,萬一我就這樣死了,那我這樣子出家修行對不對?他開始在尋找正確的修行方法,這是他第叁個反省。

  

他這個反省發現一個問題,用這種苦行不對,你要記得,用這個苦行方法不對,但是你要知道,他已經透過苦行,他才發現苦行不對,今天假如我們還沒有苦行,你千萬不要講苦行不對,你要記得這一點,我們現在很多人修行,哎呀,不要太重儀式了,那我勸你,先有儀式才講不要儀式,尤其知識分子,聽經啊,聽經最好了,我是講經的,我怎麼不知道,但是你沒有修行,聽經不能成佛,你要記得,聽經不能成佛,聽經要能成佛,釋迦摩尼佛應該是聽經成佛才對啊,一定要透過修行才能成就,透過我們真實的生命改造才能夠成就,你的生命沒有經過改造,你不能夠成爲聖人,所以他在這個地方他發覺不對,他要什麼呢?這個是一個關鍵了,所以他身體健康以後,佛傳上面講的故事,他這樣講,到尼連河洗了澡,洗了以後就往菩提樹下走,這個拍電影很快,牧羊女把他抱起來,羊奶灌一口,一桶下去,然後他肚子撐起來以後,就開始到尼連河去洗澡,洗完澡就走到菩提樹下,這個大概五分鍾就可以拍好了,但是我告訴各位,這當中最少要經過一年的時間,尤其他內心觀念的轉化那是驚天動地的,這個地方記載文字沒有辦法把他交代清楚,他從富裕中來,然後放下富裕,到森林裏去修行,然後放下一切,精進苦行,乃至一天,聽說,吃一粒麻,一粒麥,這樣過日子,那麼現在他又要把他改變過來,過一個正常的生活,你要記得這一點,正常的生活,一個人色身所需要的必須要正常化,但是他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常常跟各位講的,七菩提分八正道,所有的大乘經典講到佛陀的境界,行者成就的境界裏頭一定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那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心要浸泡在七菩提分裏頭,像七寶池那樣。行要行在八正道上面就像飲用八功德水一樣,這個是佛陀在這個時候他最大的轉變,然後他這個轉變以後啊,他一定有一個實習階段,實習階段,他自己要實習。心要泡在這個七寶池裏面,七菩提分裏面,是什麼他怎麼樣把心安住在那裏,製心一處,你要記得,禅修講的製心一處範圍相當廣,每個人每一個階段只能製心一處,那麼他製心一處,這個時候他製心在七菩提分裏面,我們初學禅,你沒有辦法,你也不要想那麼多,你只要製心在鼻息當中就好了,然後行在八正道上面,因爲他很廣闊,我們初學你也做不到,所以你一定要安住道場,行者安住道場,你們進來就看到了,我寫在那裏了,性命交與龍天,色身交與常住,你不要停在八正道上,你還沒有成就,你還沒有那種功夫了,不要在那裏,你就交給常住交給龍天。這是層次上不同的。那我們進來以後,你在這個地方好好用功,釋迦摩尼佛這樣的實習以後,他發現這個就對了,他開始進入第七個階段的修行了,第七個階段,所以他肯定,到菩提樹下絕對可以成就,這個七菩提分八正道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第叁階段要講的,法界叁觀,我們已經花了兩次的時間講了一百個小時了,前行十法講了一百個小時了,後面的就是他境界的兌現,你知道嗎?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融觀,這裏面叁止叁觀交替出現的時候,那就是海印叁昧,我們現在佛傳講的很簡單了,就在那個境界中,他坐在菩提樹下,那麼他一再的深入,一再的深入,當然了,他一定是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就在第七天的上午,天將黎明的時候,那是天空最黑暗的時候,突然間,所有的星星通通出現,天上變的特別的黑暗,很快的,星星開始就消退了,消退到只剩下寥寥的幾顆,這個時候,東方已經白了,那一顆,最後的一顆星星在天邊一閃,觸動了他那微弱的目光,他就這樣成佛了,你根本沒有辦法去了解他內心的澎湃,那種激蕩那種震撼你根本體會不到。

  

這個你大概很難很難,甚至你根本沒有辦法去體會,我跟各位舉一個例子,有個人,他說在一個珠子裏…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