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这样的修行人,可是他真的并没有接触到,我们从佛传里头大概可以看到,他的爸爸老国王很怕他出家,所以应该正式的修行人这一套应该没怎么教他,没有让他知道,应该是没有让他知道很多,但是就像我们一样,阴阳五行八卦,多少都听人家讲过,虽然你不见得会精通啊,但是多少听过,同样的他跑出去以后到处参访,花了六年的时间他学到了,这就是当时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的修行方法,那么他用六年的时间修学到最高的境界,也就是当时在印度所能学的他学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他到达这样的一个境界,可是,他的那一个反省的功夫,他在这里又发挥出来,他发觉非想非非想处定也不究竟,可是各位,你知不知道他怎么确定它不究竟呢?你要是没有修禅法,你绝不知道,所以我告诉各位,大家在听学佛法,绝大部分所听的都是佛教的常识,佛教的故事而已,就像佛传,你所听的都是故事,在这个地方,他到底凭什么断定,他所依止的那个师父所教的是不究竟?你知道吗?他凭什么断定?你假如连这个智慧都没有,你别想要成佛了,我告诉各位,他就有这个智慧,所以我常跟各位讲,孔夫子也是凡夫,跟我们一样,都是妈妈怀胎十月才生下来的,我绝对肯定,他的妈妈不会把他怀孕三年才生下来,假如他怀孕三年,你就应该知道,他妈妈把他生下来应该是一头牛,不是一个婴儿。同样的,大家都是妈妈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凡夫,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到底在哪个关键点上,他做了正确的决定而成为圣人?现在悉达多太子他也一样,他跟当时印度的人是普遍的修学同样的东西,那么他在哪个关键点上使他出类拔萃?让人类万古的黑暗顿然点亮了明灯?那个关键点在哪里?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所以你要从佛教听故事上面来了解,保证你绝对听不到,你一定要从实修的过程当中去发现他,我们这个教材里头会教你,他是用六行观的行法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是你要知道六行观是什么,六行观又叫欣厌观,欣厌,欣上地的,上一地的三个殊胜点,厌,厌此地的污浊点,这个叫六行。
我们一般来讲三界分九地,欲界算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无色界也有四地,这样加起来一共九地,所以这个九地当中,那么一个行者怎么修呢?他就是运用这个五趣杂居地有三个缺点,那么初禅天有三个优点,那么运用这三个优点,把五趣杂居地的三个缺点给排除掉,然后进入初禅定,然后再用二禅定的三个优点产生信心,把初禅定的三个缺点产生厌恶心,要用欢喜心把厌恶心的部分给去除掉而进入二禅定,然后再用三禅定的三个欢喜心来把二禅定的三个厌恶心,三个缺点排除掉,这样子一再的转化,经过九个次第,九个层次,他进入到非想非非想处定,那个不是用讲的,是用修的,我们现在只对你讲说人家修到那里,那你修到这里,他的那个方法,到达那个目的的方法是什么你要把他找出来,你才有办法修,他现在,悉达多太子在他这个师父这里就修这个法,修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比起当时他的师兄弟来讲,他年纪最轻,成就最大,有些人修了好久,好像在煮石头一样,煮了几千万年他还是石头,所以我们常跟各位讲,你要修行你就不要变成老油条,老油条就跟石头一样,再怎么煮他还是石头,没有用,那么他不一样,悉达多太子很快的就到达最高的终点站,可是他发现了,他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定以后,没有东西可以比较,因为他在最上面了,最上面没有了,那没有他就没有办法比较,没有办法比较他还在三界内,不能出离三界,那要怎么办?他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发挥他的反省力,他要去找那一个,可以离开非想非非想处定出去的那一个是什么?他开始在找这个东西。
这是他用功的地方,我们现在,告诉你,台湾的佛教徒非常非常的可怜,第一个,人家没有法给你,你现在手上拥有的顶多只是做功课,早课晚课,你也跟人家五堂功课做的一塌糊涂,竟是修的人天福报,你就靠这样子早课晚课五堂功课你就能够超生了,你就能够什么,我告诉你一无是处,你要成就什么你说嘛,你以为什么定,有什么慧?有的话,说的好听一点,拥有很好的人天福报,因为你的修养很好,你不是在修行,真的修行要有一个行法可行,行法跟做功课不一样,做功课不叫行法,你功课做到最后就是,早上起来不做功课,今天整天怪怪的,所以早课一定要做完今天才有精神,到了晚上呢,晚课没做你就去睡觉你也睡不着,一定要爬起来再做一次,把晚课做完了去睡觉那很好睡,这个是做功课的心理安慰,这个不是行法,行法本身是要你用心,怎么去用心,使自己的生命品质得到去超越,这些外道他也能超越,才到达这么高的层次,那你有没有在超越嘛?做几堂功课念几个佛号,持几个咒,这样子叫做超越,是谁在看啊?你要了解。
所以他从这个地方发现不对,悉达多太子发现不对,他师父也没办法教了,那怎么办呢?他就 那个僧团,自己去精进,苦行,他用比在他师父那边所学到的更严格的苦行又修学六年,你要记得这一点,他的禅定功夫已经相当高了,在当时五印度来讲算是最高的了,然后他又六年苦行,昏倒了,被牧羊女把他救起来,这个时候你要知道,第五个阶段跟师父学,第六个阶段自己苦修,牧羊女救起来以后,他大概一身是病,因为他病到昏倒了,那你想想看,从一个一身是病的人要把他恢复健康起来,大概要多久的时间?所以你不能够说他一杯牛奶喝下去,羊奶喝下去然后就醒来了,就恢复健康了。我看羊奶不是仙丹了,要这样的话,所有病的人去喝羊奶就好了羊奶可能是很滋补的东西,可能是很营养的东西,但是一个身体非常弱的人要恢复健康一定需要一段时间,然后恢复健康以后,他就开始思索,我这个修行这样子对不对,万一我就这样死了,那我这样子出家修行对不对?他开始在寻找正确的修行方法,这是他第三个反省。
他这个反省发现一个问题,用这种苦行不对,你要记得,用这个苦行方法不对,但是你要知道,他已经透过苦行,他才发现苦行不对,今天假如我们还没有苦行,你千万不要讲苦行不对,你要记得这一点,我们现在很多人修行,哎呀,不要太重仪式了,那我劝你,先有仪式才讲不要仪式,尤其知识分子,听经啊,听经最好了,我是讲经的,我怎么不知道,但是你没有修行,听经不能成佛,你要记得,听经不能成佛,听经要能成佛,释迦摩尼佛应该是听经成佛才对啊,一定要透过修行才能成就,透过我们真实的生命改造才能够成就,你的生命没有经过改造,你不能够成为圣人,所以他在这个地方他发觉不对,他要什么呢?这个是一个关键了,所以他身体健康以后,佛传上面讲的故事,他这样讲,到尼连河洗了澡,洗了以后就往菩提树下走,这个拍电影很快,牧羊女把他抱起来,羊奶灌一口,一桶下去,然后他肚子撑起来以后,就开始到尼连河去洗澡,洗完澡就走到菩提树下,这个大概五分钟就可以拍好了,但是我告诉各位,这当中最少要经过一年的时间,尤其他内心观念的转化那是惊天动地的,这个地方记载文字没有办法把他交代清楚,他从富裕中来,然后放下富裕,到森林里去修行,然后放下一切,精进苦行,乃至一天,听说,吃一粒麻,一粒麦,这样过日子,那么现在他又要把他改变过来,过一个正常的生活,你要记得这一点,正常的生活,一个人色身所需要的必须要正常化,但是他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常常跟各位讲的,七菩提分八正道,所有的大乘经典讲到佛陀的境界,行者成就的境界里头一定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那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心要浸泡在七菩提分里头,像七宝池那样。行要行在八正道上面就像饮用八功德水一样,这个是佛陀在这个时候他最大的转变,然后他这个转变以后啊,他一定有一个实习阶段,实习阶段,他自己要实习。心要泡在这个七宝池里面,七菩提分里面,是什么他怎么样把心安住在那里,制心一处,你要记得,禅修讲的制心一处范围相当广,每个人每一个阶段只能制心一处,那么他制心一处,这个时候他制心在七菩提分里面,我们初学禅,你没有办法,你也不要想那么多,你只要制心在鼻息当中就好了,然后行在八正道上面,因为他很广阔,我们初学你也做不到,所以你一定要安住道场,行者安住道场,你们进来就看到了,我写在那里了,性命交与龙天,色身交与常住,你不要停在八正道上,你还没有成就,你还没有那种功夫了,不要在那里,你就交给常住交给龙天。这是层次上不同的。那我们进来以后,你在这个地方好好用功,释迦摩尼佛这样的实习以后,他发现这个就对了,他开始进入第七个阶段的修行了,第七个阶段,所以他肯定,到菩提树下绝对可以成就,这个七菩提分八正道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第三阶段要讲的,法界三观,我们已经花了两次的时间讲了一百个小时了,前行十法讲了一百个小时了,后面的就是他境界的兑现,你知道吗?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这里面三止三观交替出现的时候,那就是海印三昧,我们现在佛传讲的很简单了,就在那个境界中,他坐在菩提树下,那么他一再的深入,一再的深入,当然了,他一定是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定,然后就在第七天的上午,天将黎明的时候,那是天空最黑暗的时候,突然间,所有的星星通通出现,天上变的特别的黑暗,很快的,星星开始就消退了,消退到只剩下寥寥的几颗,这个时候,东方已经白了,那一颗,最后的一颗星星在天边一闪,触动了他那微弱的目光,他就这样成佛了,你根本没有办法去了解他内心的澎湃,那种激荡那种震撼你根本体会不到。
这个你大概很难很难,甚至你根本没有办法去体会,我跟各位举一个例子,有个人,他说在一个珠子里…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