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和上讲经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二集
好,我们今天来看前行的部分。禅修有一些事前的准备,我们在这里跟各位提了一些资料,来给各位做参考,就是从各种资料里头提供给各位,也是一些学习的经验。
首先我们看到前行,行者他的一个基本前提,身安则道隆,身要怎么安住下来,这个身包括心,因为我们在修行,心跟身是合一的,我们跟各位讲到正行的时候你就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不但身跟心合一,连我们呼吸都合一的,现在身不安,那你会躁,躁动的时候,你就无法办道,所以我们有很多同修啊,他很想精进,但是没办法精进,这个就是身不安,那你“有的时候不是我很好,我就是哦”,那个就是心不安了,一样,我们这个语言模式就是这样,这个身就包括你那个心,你不要一听到身就那个心不算,通通算在里面,因为身心的不安宁那你道就没有办法进,道无法日进,那道就不隆,不会兴隆,不是道场的兴隆,是你自己的兴隆。
这个从教门上来告诉各位,是你要懂得分辨,一个人他什么都不能做,真的能做的只有修行一条路,虽然这句话我是常讲,各位可能听不太清楚了,你和上当然讲修行,很多和尚就是不修行啊,那经忏鬼到处赶经忏的,那就没有办法修行,虽然他会有很多,赶经忏的人也很有成就,我想也只有那几个了,其他都没有了,他对心法你无法去掌握,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一层意义。
那么在谈这个前提的第一个要件,就是饮食知节量,饮食包括起居,那你自己要懂得,睡眠饮食习惯都要留意,我们这个里面,我跟各位提到,你要禅坐,你要注意哪些饮食状况,为什么有些人不坐则已,一坐失眠就解决了。叫他躺下来睡他会睡不着,叫他打坐他失眠就跑掉了,他就很好睡,那是什么原因。有些人精神很昏沉,做什么事不能集中,一打坐,妄想特别多,那这是什么现象,你要去了解这个是你的身体。所以要从饮食起居上面知道,应该要怎么办,这个叫饮食知节量,“乐闲静精进”乐闲静精进不是指,不只是指,你要有一个很静的地方,不要人家吵的地方,不是指这个东西,他是指你的心要能够静下来,不要从文字上去取相,你的心要好静,那个嘴巴叽叽喳喳叽叽喳喳,那个没有用,那个叫不乐闲静,给你再静的地方也没用,你看有些人,明明就只有一个人,一张嘴巴也在念,不知道在念什么,那个人就叫他住到玉山山顶上去啊,他也要跟无量无边的人讲话,那就没有用,一定心要静下来,也不是禁语闭口就好了,不是,心要能真的静,身要闲,心要静。身要闲的意思,就是不要有太多没有必要的事,你不要像那个陶渊明一样,有事没事两百个砖块每天搬进来搬出去,搬进来搬出去,身要能够闲,有些运动是需要做,但是不要把自己太操劳。心要能够静,身在不得已必须要动的时候,心更要静,要先把这些弄清楚了,心不能静下来,那你就没有办法办道,所以这一些基本条件要先弄清楚。
“是名诸佛教”,为什么叫诸佛教,那你要把佛法看清楚,他佛教不是只有一个,有很多种修法都可以,他没有告诉你说唯此一家,别无分号,没有这样讲,他“是名诸佛教”,十方三世一切佛,教法有不同,众生根器不一,所以行者的法门也不一样,那通通叫佛教,这一点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跟各位提过了,这里就不再详细的说。
现在只是告诉各位,你要从禅修来,而且我们也告诉各位,修行基本上要成就,一定要从禅修开始,这个基础打下来,念佛才有效,持咒才有效,持戒才有用,要不然你会看到念佛的人也怪怪的,持咒的人也怪怪的,持戒的人也怪怪的,那你禅定没有,那告诉你,你打坐也怪怪的,为什么会有怪怪的,因为你弄错了。就像那个超人一样,人家内裤穿里面,他内裤就穿外面,所以你看那个超人就会觉得怪怪的,他弄反了,你要知道这种情况,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本文。
《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这个只要是讲安住在道上里头的状况,他要把他所获得的这个境界来告诉我们,那么他所获得的境界就是定慧力庄严,通通我们讲的是定慧,不讲力,力是起作用才叫力,定慧要起作用,我们通常不讲作用,讲定慧的成就是讲本体,本体一起作用那就相当的广泛,所以我们通常在讲妙用的时候,比较重视力,可是从行者的立场,由因向果的时候,我们的重点在定慧,并不是不讲力,也不是不讲妙用。
现在很多精进的佛子,对于一些人讲到他的感应,跟他的作用的时候,那个有排斥感,认为那些是不正确的佛法,当然基本上像刘先生,像青小姐啊,这些人,妙禅师宋先生啊,这种情况,那些都是不正确的,没有错,可是真正啊,进入法身的领域里头,那所展现的是正确的,只是我们佛子他不会去讲这些,我说不会讲不是他不讲,是他不会表达,到底是法身的境界还是色身的幻境常常搞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各位,真正进入法身境界的人他一定会讲的很清楚,所以一般人在讲他的相应跟成就,境界如何的时候,通常我们都说,很好,那是瑞相,不要执着,这就告诉你,你所讲的境界都是幻境,真实境界你一定会描述那个法身呈现的那个背景,我这样讲,你不要依照我的话去画葫芦。有很多人来讲,师父,我跟你讲那是真的,那个境界是真的,然后怎么样,我告诉你,境界真的假的,不是你定义的,你在描述法身背景的时候,我就可以肯定你对不对,你无法描述法身背景,光是讲你那个是真的,你不用讲,你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境界对你来讲都是真的,但是你要知道那是梦,你知道吗,你见到的幻境幻景,对你来讲是真的,但是我告诉你,那个是幻境。
有一次我们在嘉义,有几个同修坐在车上,几个,五个人,都看到天空中的的奇景,天空中的奇景他看到了,他当时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当时真的所有的人都看到吗?他们一车子五个人都看到,那么在场应该也有很多人也看到,但是呢,只有一个人会特别强调那种境界,然后他说,有一整排的飞碟在那边降落他看到了,一车子上也有五个人,也都看到了,但是这个人特别强调,一整排的飞碟,那其他四个人怎么都没有看到?这个就是你所说的真实,既然是真实的,那为什么他不会呈现出来,让每个人都去重视他,可见那是你心理上的执着,你执着在那一整排的飞碟,可其他四个人看到那个境界,不以为那是飞碟,所以飞碟这个东西对你来讲是真,对客观的境界来讲根本就是幻境,所以你看到飞碟,别人没看到飞碟,你要了解这种状况,所以你所得到的境界是真是假,不要自己定义。所以你不要特别去描述,那个是力的作用,你没有定没有慧,不要讲任何的境界,没有定慧讲境界都不正确。
你记得这个原则,假如你真的肯定你的境界是正确的话,那表示你的定慧成就已经形成。所以告诉各位,你不要再强调,尤其禅修的人特别注意,你不要坐下来以后,身体会摇啦,会怎么样,告诉你会摇你知道很清楚就好,会热,你自己知道很清楚就好,有任何的境界告诉你都是八触十功德,你清清楚楚让他过去就对了,你不要一直强调那个是好,或者不好,你不要起欢喜心,也不要起恐惧心,记得这个原则,不欢喜也不恐惧,好境界不欢喜,坏境界不恐惧,你一恐惧啊,你就生病了,记得这个原则。他有定有慧能够起作用,以这样的基础来度众生,换句话说,佛陀进入了法身的领域里头,用法身的境界来度众生,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想要用色身来度众生,那只是跟众生结善缘,这样子而已。
“夫涅磐之法,行乃多途,语其关键,厥为定慧。以定慧之法真契性海者,乃杜顺之“法界三观“也。”我这样讲,当然你不要看说自己捧自己的祖师,法界三观就是悉达多太子,他在菩提树下的境界,而菩提树下的境界叫海印三昧,这个海印三昧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那这个是我们要探讨的,我们要去达到的目标,你现在还不知道,不要说谁为谁在扛轿子,不是那个问题。
我们很多人修了很多定很多慧,他看起来是很有成就,但就定慧本身来讲,那是一种成就,可是你不能起作用的时候,就往往很难用,那么法界三观的定慧可以让你起作用,直接就可以起作用,这个部分要从教法上再去跟大家做详细的分析,我们这里不详细的说明。
“然此“法界三观”之基础仍不出“数息、止观”也。故欲求法界观的真实成就,宜应坚固数息禅修之基础。虽“数息”、“白骨”两大甘露门,皆可下手奠立禅那基础,吾以为仍以“数息”的应机最广,且下手自然。不必一定作意起观,只需留意“瞬息而入”即可与“出入息”相应,故此座上倡行“数息禅法。”。白骨观也可以修,就不净观,那叫九想关,那这九想关,那你就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很严整的教育,这个对于那种贪心很重的人,尤其是叫做好色之徒,那这一法是最好,但是啊,他还要有相当高的知识基础,要不然这一法并不好修,因为修这一法修不好,那一种心性马上就果报现前,那你不懂得控制,那还不好修,那假如修的半吊子,那你可能会说,抱着白骨睡觉也不错,所以呢,通常我们就不鼓励修这个法。他不是只有这个样子,因为他是另外一个思维系统,那我们现在从数息观来讲,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呼吸,所以数息法我们比较应机,所以我们这…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