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二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个系统,我们特别跟各位强调,数息观的修法。

  第二页,““止”以伏断结使,“观”以圆断诸惑。“止”乃禅定之基础,“观”则养慧之阶梯。若行者偏止而缺观,则多福而少慧,故称为愚;倘行者偏观而缺止,则多慧而少福,是以称狂;是故行者宜应“止观双修、定慧等持,然此会上,以初学禅定为指导;故座上,以修止修定为主旨,有关修观修慧则待法界观说”。其实我们都会同时讲了,不过,这个地方要跟各位降调的是,你还是要修定,但是我们还是要跟各位提醒,修定很多人喜欢停在定中,不想出定,我们跟各位讲说,现在社会上好多人,修学静坐有很大的舒服感,然后他以此为满足,这个就是修定的前方便,他就停住了,这个就很麻烦了,所以我们从世间人来看,现在人的习气呀,那种根基,根器实在非常浅薄,才一点点的舒服的感觉,他就停住没有办法前进,那么这个就告诉我们说,在这个时候,这些行者他们只停留在静坐,我就把他取名叫舒服禅了,假如他也算禅的话也不过叫舒服禅而已,那么更进一步的,他就开始去研究这个气血怎么行,去研究气功,但是这些都不是,都表示你在定的成长过程当中,你感受到一些舒服的法位,那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你透过这个定,还得去超越,再起观才能起作用。假如不能起作用,定慧不能起作用,就没有力,没有力的话,这世间不美好,就像我们去看名胜古迹的地方一样,那些名胜古迹假如很好很漂亮,不开放,那没有用,他很漂亮很殊胜,但是他必须要能开放,他要不能开放,那就没有用了,但是开放是很麻烦的事,要如何的去这个开放当中,让他维持,让人人都能受用,那这个就是一个真正的标准了,那叫做力。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讲的很清楚,修止不修观,这个是多福而少慧,我们叫愚,修观不修止,这个叫多慧而少福,我们叫这个叫做狂,狂跟愚都不当。

  那我们这里按照这种情况,简单的跟各位开这四门,本来想跟各位讲十个了,我想先讲四个就好,因为其他六个我们在经教上讲的比较多,所以十个我就把它去掉六个。这个是我们禅修上面必须要注意的。第一个:具足外缘,第二个:呵欲弃盖,第三个:持戒调和,第四:七支坐相。

  第一章,我们今天先看第一章,具足外缘有五个,第一个叫环境具足缘,又称为衣食触法缘,我们先看这个部分。“即具含此四之谓也,衣食处法这四个都要具足”,“衣者按经论所载,有雪山大士之法,有粪扫衣之例,亦有三衣之制,亦有百一之轨则,不一而足。”雪山大士不穿衣服,粪扫衣就我们所讲的坏色衣的部分,那么三衣,现在我们都走三衣轨则,其实我们讲三衣,根本就没有三衣,我们说百衣还差不多,我们的东西现在已经太多了,叫你说三衣一钵,你大概会说这不人道,现在讲人道讲人权了,也没有办法,你说要来这里打七,或者要来这里常住,告诉各位,只带两包,这两包不管大包小包不要紧,你自己去带两包,我告诉你,很少了,到现在大概没有人做得到了。第一次来两包,走二十次,他还是都两包进来。有一个,我们这个弟子要离开,竟然搬了三车,然后最后还交代一句话,没有带到的,下次我回来再来拿,那你就知道他有多少东西了。搬了三车还搬不完,这怎么叫三衣,那叫三车之制,这就告诉我们这个生活形态已经变了,但是告诉各位你还是少一点好。经书你也未必要有,我们这里都有,你可以看,看完放回去,那你假如说这一本我可能要在上面做什么,现在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那你要懂得怎么去用,佛像也一样,你要修法,那道场的佛像都可以给你修,你不要说这个修一修,里面有神要跟着我走,那你是外道。修法那只是个媒介,一个缘,你要懂得去运用他,不要执着他,这个是指衣,就外在环境的部分。

  “然今行者未必处处皆法乎上,宜依目前工商社会之水准,但需依净,知量知足,但依环境、能力、体质即可。若贪求积聚过分,则心乱妨道,似非行者初衷。”我是讲好像,好像不是行者的本意,事实上,我们很多环境是这样子的,好多信徒特别喜欢供养,师父这个布给你做衣服很好看,他也不知道那个布到底人家可不可以用,你送给人家,大概除了可以卷一卷当抹布以外,其他不能用,因为这里面牵涉到颜色,你送来的颜色对吗,那你一直送来,那也不一定这个师父使用,因为他可能不用,他必须转送给人家,不止是这个样子,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太多太多了。这我们要懂得去节制,这是一。

  出家行者有“非时不食”,但随自身,不求口福之例;亦有“头陀乞食”之制,亦有“不四口食”之说,亦有“阿兰若檀越供养”之制,亦有僧团中“供大僧食”之制。行者但依所需无越、虽境自在,不贪口腹之欲即可。然居家行者尤不宜取出家行者之饮食习惯”。你注意听好,居家的行者不宜取出家行者的饮食习惯,“单宜随缘、温饱即可。若入寺院,则依寺规”我们现在可以说僧团中共大僧食之制,所以我们早上告诉大家,饮食的习惯,你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训练,不是说这样吃饭的方式就是真理,但是啊,这个是我们一种训练,一个是服从,一个是一致,一个是自己的警觉性。这个是这样的一个标准。那你假如请假准了要住山、闭关,那你一个人,我看也不一定说要二时临斋仪,那个时候要施食,可以,但是也不一定要到施食仪轨,那你要知道,你请假要准,可以去闭关,这是一个标准,那你要知道师父准不准,那有师父的标准。

  很多人进道场来,我就是要精进,你要怎么精进?福报没有,善根也没有,法门也没有,那你要怎么精进?一精进就出问题,一精进就出问题,怎么精进?所以你应该要学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怎么处理生活上的事,你会不会料理?法门上的事,你会不会料理?遇到特殊状况,你会不会应变,然后,运用你的法门,你能够处理什么?你要知道哦,我们现在不知道啊。人家施食,说有那个施食仪轨,那你也这样跟人家施食仪轨,师父说你这样住山闭关,这个施食仪轨没有用了,那你应该要修的什么,不是修仪轨,那个法有吗,那个悲心有吗?那个同情心有吗?假如怜悯心,慈悯心都没有的话,你怎么去闭关,山神到你怎么办?龙神到你怎么办?金翅鸟到你怎么办?你不会应变啊,所以,这个部分必须要依止善知识,不要自己瞎瞎撞。

  言处着,第三个住处。或云深山绝人之处,或云兰若宁静之处,或云清净伽蓝之中。现在我们大概都属于清净伽蓝之中,那有些人要出家,出家以后我会赶他回家去,因为那些富贵人家,那些大奶奶老奶奶少奶奶的,你要出家最好是回家去,出家可以,给你做个缘,然后你在家里,收个徒弟当长工来服侍你,那可以,那因果要自己了,要不然你最好是住在僧团里面,不要想说住清净兰若,我告诉各位,要住清净兰若,可以,但是你没有那个标准。第一个你要有法门,第二个你要定期有人来指导,那么第三个你要有四五个人共修,然后你要有足够的财力做背景,不做任何应酬佛事,那才叫做兰若宁静,你要说我自己开个小庙,三不五时初一十五可以消灾拔度,那怎么叫做兰若呢?阿兰若不是这个样子,那么伽蓝他是一个综合性的,一个兰若一样,这里面,六和敬,这里面无是非,但是事情比较多,透过这些与众生相处的状况,我们来精进行道,自己如何把身心那个安排在一个复杂的环境当中,他是一种非常高等的艺术跟工程,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看,就像我们说画画,画这么一幅画,就好像住宁静的兰若一样,那么住在伽蓝里头,他画的不是这个画,你知道吗?譬如石门水库,那是不会经营,要是会经营,石门水库不泄洪的时候,那摆在那个地方一个庞然大物,像这种天气,这么宁静,这么美好,怎么不会请几个艺术家去画几个可以流传千古的画呢,壁画可以画,你看看整个水坝那么大摆在那个地方,除了水泥以外,什么都没有,你怎么不会给他上一些色彩上去呢,那么要上那些色彩,那种工程就好像我们讲的清净伽蓝的修行方式,所以那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工程,所以你是一个只会画纸上画的人,或者是能够真正做一个真正大型的工程,那就看自己哦,看自己了,这两种都可以了,都可以。

  以上皆属上选之处。出家行者故可随缘安处,允宜在日常生活无有匮乏之前提下,有一完善的办道之处。若属在家行者,则宜选适当时机中的适当场所;而不易固守一方。在家人跟出家人就是不一样,我特别把这个部分都带进来,让你去了解一下。以免影响居家生活,或妨害事业。居家的闲静之处,即含有时间与空间的搭配,故宜宁静,而非二六之中皆静,此乃今日工商社会的特征也。譬如你在家里,弄个房间,现在人有的就只有一房一厅了,那客厅可能都很忙,房间里头可能是一个很好做功课的地方,对古代的人来讲,那么房间里头是不宜做功课,你知道为什么吗,现代人没有住过古代人的房子你不知道,古代人的房子,是他床铺的旁边就是厕所,因为他尿尿大便的地方所以那个叫马桶,就摆在那里面,你在房间做,那当然就不好。那你假如在现在的环境里头,你在房间里头做可能是很宁静的,当然你不会在睡觉的时候作,也不会在嘈杂的时候作,那这个就是时空之间的搭配,时空的搭配,静坐,虽然双人床单人床那个床铺上面静坐是最好坐的地方,那当然要在那个床上跑香是不方便的,不过那个静坐是很好的地方,你可以去留意这种情况。这是三种情况。

  第四个,法则有三义,需要有道场以供共修之用,只要有一个行法堂就对了。第二个需要有善知识勉励,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衣食供养,拥护行法,助道而不障道。这个助道而不障道知道吗?我们有很多人是助道又障道,我来护你的法,你那个唱的不对了,应该怎么唱了,海潮音比较好听了,那你就完了,你要不要唱下去,他说你唱的那么慢,应该唱快一点,应该唱花板的了,那行者要听…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