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個系統,我們特別跟各位強調,數息觀的修法。

  第二頁,““止”以伏斷結使,“觀”以圓斷諸惑。“止”乃禅定之基礎,“觀”則養慧之階梯。若行者偏止而缺觀,則多福而少慧,故稱爲愚;倘行者偏觀而缺止,則多慧而少福,是以稱狂;是故行者宜應“止觀雙修、定慧等持,然此會上,以初學禅定爲指導;故座上,以修止修定爲主旨,有關修觀修慧則待法界觀說”。其實我們都會同時講了,不過,這個地方要跟各位降調的是,你還是要修定,但是我們還是要跟各位提醒,修定很多人喜歡停在定中,不想出定,我們跟各位講說,現在社會上好多人,修學靜坐有很大的舒服感,然後他以此爲滿足,這個就是修定的前方便,他就停住了,這個就很麻煩了,所以我們從世間人來看,現在人的習氣呀,那種根基,根器實在非常淺薄,才一點點的舒服的感覺,他就停住沒有辦法前進,那麼這個就告訴我們說,在這個時候,這些行者他們只停留在靜坐,我就把他取名叫舒服禅了,假如他也算禅的話也不過叫舒服禅而已,那麼更進一步的,他就開始去研究這個氣血怎麼行,去研究氣功,但是這些都不是,都表示你在定的成長過程當中,你感受到一些舒服的法位,那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你透過這個定,還得去超越,再起觀才能起作用。假如不能起作用,定慧不能起作用,就沒有力,沒有力的話,這世間不美好,就像我們去看名勝古迹的地方一樣,那些名勝古迹假如很好很漂亮,不開放,那沒有用,他很漂亮很殊勝,但是他必須要能開放,他要不能開放,那就沒有用了,但是開放是很麻煩的事,要如何的去這個開放當中,讓他維持,讓人人都能受用,那這個就是一個真正的標准了,那叫做力。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講,講的很清楚,修止不修觀,這個是多福而少慧,我們叫愚,修觀不修止,這個叫多慧而少福,我們叫這個叫做狂,狂跟愚都不當。

  那我們這裏按照這種情況,簡單的跟各位開這四門,本來想跟各位講十個了,我想先講四個就好,因爲其他六個我們在經教上講的比較多,所以十個我就把它去掉六個。這個是我們禅修上面必須要注意的。第一個:具足外緣,第二個:呵欲棄蓋,第叁個:持戒調和,第四:七支坐相。

  第一章,我們今天先看第一章,具足外緣有五個,第一個叫環境具足緣,又稱爲衣食觸法緣,我們先看這個部分。“即具含此四之謂也,衣食處法這四個都要具足”,“衣者按經論所載,有雪山大士之法,有糞掃衣之例,亦有叁衣之製,亦有百一之軌則,不一而足。”雪山大士不穿衣服,糞掃衣就我們所講的壞色衣的部分,那麼叁衣,現在我們都走叁衣軌則,其實我們講叁衣,根本就沒有叁衣,我們說百衣還差不多,我們的東西現在已經太多了,叫你說叁衣一缽,你大概會說這不人道,現在講人道講人權了,也沒有辦法,你說要來這裏打七,或者要來這裏常住,告訴各位,只帶兩包,這兩包不管大包小包不要緊,你自己去帶兩包,我告訴你,很少了,到現在大概沒有人做得到了。第一次來兩包,走二十次,他還是都兩包進來。有一個,我們這個弟子要離開,竟然搬了叁車,然後最後還交代一句話,沒有帶到的,下次我回來再來拿,那你就知道他有多少東西了。搬了叁車還搬不完,這怎麼叫叁衣,那叫叁車之製,這就告訴我們這個生活形態已經變了,但是告訴各位你還是少一點好。經書你也未必要有,我們這裏都有,你可以看,看完放回去,那你假如說這一本我可能要在上面做什麼,現在做學問的方法有很多,那你要懂得怎麼去用,佛像也一樣,你要修法,那道場的佛像都可以給你修,你不要說這個修一修,裏面有神要跟著我走,那你是外道。修法那只是個媒介,一個緣,你要懂得去運用他,不要執著他,這個是指衣,就外在環境的部分。

  “然今行者未必處處皆法乎上,宜依目前工商社會之水准,但需依淨,知量知足,但依環境、能力、體質即可。若貪求積聚過分,則心亂妨道,似非行者初衷。”我是講好像,好像不是行者的本意,事實上,我們很多環境是這樣子的,好多信徒特別喜歡供養,師父這個布給你做衣服很好看,他也不知道那個布到底人家可不可以用,你送給人家,大概除了可以卷一卷當抹布以外,其他不能用,因爲這裏面牽涉到顔色,你送來的顔色對嗎,那你一直送來,那也不一定這個師父使用,因爲他可能不用,他必須轉送給人家,不止是這個樣子,在這一方面,可以說太多太多了。這我們要懂得去節製,這是一。

  出家行者有“非時不食”,但隨自身,不求口福之例;亦有“頭陀乞食”之製,亦有“不四口食”之說,亦有“阿蘭若檀越供養”之製,亦有僧團中“供大僧食”之製。行者但依所需無越、雖境自在,不貪口腹之欲即可。然居家行者尤不宜取出家行者之飲食習慣”。你注意聽好,居家的行者不宜取出家行者的飲食習慣,“單宜隨緣、溫飽即可。若入寺院,則依寺規”我們現在可以說僧團中共大僧食之製,所以我們早上告訴大家,飲食的習慣,你必須按照這個標准來訓練,不是說這樣吃飯的方式就是真理,但是啊,這個是我們一種訓練,一個是服從,一個是一致,一個是自己的警覺性。這個是這樣的一個標准。那你假如請假准了要住山、閉關,那你一個人,我看也不一定說要二時臨齋儀,那個時候要施食,可以,但是也不一定要到施食儀軌,那你要知道,你請假要准,可以去閉關,這是一個標准,那你要知道師父准不准,那有師父的標准。

  很多人進道場來,我就是要精進,你要怎麼精進?福報沒有,善根也沒有,法門也沒有,那你要怎麼精進?一精進就出問題,一精進就出問題,怎麼精進?所以你應該要學到,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怎麼處理生活上的事,你會不會料理?法門上的事,你會不會料理?遇到特殊狀況,你會不會應變,然後,運用你的法門,你能夠處理什麼?你要知道哦,我們現在不知道啊。人家施食,說有那個施食儀軌,那你也這樣跟人家施食儀軌,師父說你這樣住山閉關,這個施食儀軌沒有用了,那你應該要修的什麼,不是修儀軌,那個法有嗎,那個悲心有嗎?那個同情心有嗎?假如憐憫心,慈憫心都沒有的話,你怎麼去閉關,山神到你怎麼辦?龍神到你怎麼辦?金翅鳥到你怎麼辦?你不會應變啊,所以,這個部分必須要依止善知識,不要自己瞎瞎撞。

  言處著,第叁個住處。或雲深山絕人之處,或雲蘭若甯靜之處,或雲清淨伽藍之中。現在我們大概都屬于清淨伽藍之中,那有些人要出家,出家以後我會趕他回家去,因爲那些富貴人家,那些大奶奶老奶奶少奶奶的,你要出家最好是回家去,出家可以,給你做個緣,然後你在家裏,收個徒弟當長工來服侍你,那可以,那因果要自己了,要不然你最好是住在僧團裏面,不要想說住清淨蘭若,我告訴各位,要住清淨蘭若,可以,但是你沒有那個標准。第一個你要有法門,第二個你要定期有人來指導,那麼第叁個你要有四五個人共修,然後你要有足夠的財力做背景,不做任何應酬佛事,那才叫做蘭若甯靜,你要說我自己開個小廟,叁不五時初一十五可以消災拔度,那怎麼叫做蘭若呢?阿蘭若不是這個樣子,那麼伽藍他是一個綜合性的,一個蘭若一樣,這裏面,六和敬,這裏面無是非,但是事情比較多,透過這些與衆生相處的狀況,我們來精進行道,自己如何把身心那個安排在一個複雜的環境當中,他是一種非常高等的藝術跟工程,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看,就像我們說畫畫,畫這麼一幅畫,就好像住甯靜的蘭若一樣,那麼住在伽藍裏頭,他畫的不是這個畫,你知道嗎?譬如石門水庫,那是不會經營,要是會經營,石門水庫不泄洪的時候,那擺在那個地方一個龐然大物,像這種天氣,這麼甯靜,這麼美好,怎麼不會請幾個藝術家去畫幾個可以流傳千古的畫呢,壁畫可以畫,你看看整個水壩那麼大擺在那個地方,除了水泥以外,什麼都沒有,你怎麼不會給他上一些色彩上去呢,那麼要上那些色彩,那種工程就好像我們講的清淨伽藍的修行方式,所以那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工程,所以你是一個只會畫紙上畫的人,或者是能夠真正做一個真正大型的工程,那就看自己哦,看自己了,這兩種都可以了,都可以。

  以上皆屬上選之處。出家行者故可隨緣安處,允宜在日常生活無有匮乏之前提下,有一完善的辦道之處。若屬在家行者,則宜選適當時機中的適當場所;而不易固守一方。在家人跟出家人就是不一樣,我特別把這個部分都帶進來,讓你去了解一下。以免影響居家生活,或妨害事業。居家的閑靜之處,即含有時間與空間的搭配,故宜甯靜,而非二六之中皆靜,此乃今日工商社會的特征也。譬如你在家裏,弄個房間,現在人有的就只有一房一廳了,那客廳可能都很忙,房間裏頭可能是一個很好做功課的地方,對古代的人來講,那麼房間裏頭是不宜做功課,你知道爲什麼嗎,現代人沒有住過古代人的房子你不知道,古代人的房子,是他床鋪的旁邊就是廁所,因爲他尿尿大便的地方所以那個叫馬桶,就擺在那裏面,你在房間做,那當然就不好。那你假如在現在的環境裏頭,你在房間裏頭做可能是很甯靜的,當然你不會在睡覺的時候作,也不會在嘈雜的時候作,那這個就是時空之間的搭配,時空的搭配,靜坐,雖然雙人床單人床那個床鋪上面靜坐是最好坐的地方,那當然要在那個床上跑香是不方便的,不過那個靜坐是很好的地方,你可以去留意這種情況。這是叁種情況。

  第四個,法則有叁義,需要有道場以供共修之用,只要有一個行法堂就對了。第二個需要有善知識勉勵,善知識有叁:一外護善知識。衣食供養,擁護行法,助道而不障道。這個助道而不障道知道嗎?我們有很多人是助道又障道,我來護你的法,你那個唱的不對了,應該怎麼唱了,海潮音比較好聽了,那你就完了,你要不要唱下去,他說你唱的那麼慢,應該唱快一點,應該唱花板的了,那行者要聽…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