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和上講經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叁集
所以由于人際關系相處不當所引起的煩惱,也因此事最使人有無常及苦的逼迫,若不能善了人際關系,則心中浮動,躁憂不安,如何能入善禅境界。
人際關系可以說占了我們人生當中,我看90%我是很保守的估計,大概我所聽到的大衆的抱怨當中,除了人際關系以外,只有一個同修他是在苦惱著他的身體,他的病,其他沒有,我不敢說千千萬萬個了,我想大概不下好幾千個,這麼多問題當中,只有一個是因爲身體病啊,病的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起來的那種狀況,他在苦惱,其他的都是人際關系。所以,有90%是由于人際關系的不當所引起的煩惱,這個是很保守的估計。所以一個行者你必須要懂得,如何,跟人家相處的很圓滿,假如這一點弄不好,你會修的很好,那個叫做才奇怪,那你自己想想看,人際關系要怎麼弄好。
我們看第二段,而人際關系的好壞都是與自己有關系的人,不可能是無關的人,所以稱爲種族具足,我想你在路上被人家瞪一眼,以後罵一句,我看你回來會說很倒黴,過了就算了,所以你會吵架的人,一定是跟你越近的人你越能吵,距離越遠的,你越不能吵,那你就得去留意這一點了。本來相聚在一起的緣,我們都是要惜福惜緣的,結果弄到我們一直沒有辦法相處,那你就得自己好好檢討,當然我們檢討起來都是對方錯了,他不說我怎樣我就不會對他怎樣了,那你就得去留意這個部分。
所以種族具足是指生活周遭的族群,不論是血緣,姻親,同學朋友同事等的善緣和合,即稱具足,惡緣相對就是不具足。一個修行人,這個地方,不要以爲無關,你要得罪人家,惹火人家,然後說那個看開放下,等到人家惱火你的時候,我看你看得開放得下嗎?這一點,自己需要擅自勉勵,那個境界稍微要兌換一下,若在不具足的環境下,遠離妥善處理,不論運用溝通,不再來往或者協調逃避等等方法,皆以不加重心理負擔,沒有加重社會責任,招致心理不安等結果,才能促進禅定功夫的進步。
好,我這個是講的很含蓄,招致心裏不安那就是說你有罪惡感,你有一種虧欠的感覺,那這個你根本就沒有辦法修行,絕對沒有辦法修行,你會加重社會責任的話,那就表示你有犯罪,你被通緝,大概你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大壞事,才會加重社會責任,我是講的含蓄一點了,你不要背文字就好了,或加重心理負擔,你說沒關系,我只要不理他就好,孩子幫人家生了一堆,你自己就跑掉了,那就是心理負擔,你一定會有的,所以這些部分都告訴我們你應該要妥善的處理。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一定要把他圓滿,有些人做事啊,結果事業失敗啊,欠了幾百萬啊,或者幾千萬啊,現在大概要上億了,然後躲到佛門中來,念阿彌陀佛,你不要給人家在拜佛的時候突然看到,啊就是你,那你當維那,你給我下來,那你什麼也別修了。所以呢,不能使自己有心理負擔,也不能夠加重社會責任,更不要使自已有罪惡感,這個人際關系自己都要妥善處理。
若你假如有自己處理不來的事,那你可以跟同修研究一下,看看怎麼處理會比較恰當,你不要自己弄了一個大窟窿,要大家替你去補,那就很難補了。又若已有心理障礙人格缺陷,心靈創傷等等,皆宜先做禅修前的先行適應。這個也是講的很含蓄了,很簡單講,你要先去做心理輔導了,有這叁個條件的都要先做心理輔導,那我們用術語講的含蓄一點了,就是禅修前的先行適應,前行啊,你要先做調整,才能正修禅法,否則在人格不健全,心理有障礙或者心靈創傷種種前提之下,都不宜貿然進行禅修的訓練。知見不正確你根本就沒辦法修,一坐下來金光閃閃,瑞氣前條,要抓沒半條,那你要修什麼?所以呀,這些都要先做調整,待禅定是生命品質提升的一種訓練。故非是人生不健全,或心靈有傷害的人所能冒然進行的心靈工程。
我們跟各位講的很清楚,人生觀不健全,心靈有傷害,人格有缺陷,這樣的人,要來做生命品質的提升,那是很有困難的,所以這些都要先做適當的調整。因此我們跟各位講,這叁個條件,人生觀要健全,心理不能有障礙,人性不得有扭曲,人格一定要完整。這個我們一個出世大丈夫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要不然你進入道場來只是被救濟的人而已。道場站在一般宗教的立場,需要安慰這些受創傷的心靈,這是一定的,那人家在安撫你,讓你來打隨喜七,那你不要以爲說你馬上有大成就了,那個都是偏差的觀念,所以有沒有被認定啊,那個上師知道,在指導你的阿阇黎知道,我們那是不知道的,所以你在這個地方,應該要仔細的自己要先了解自己,這個叫做種族具足。
第叁個,是身相具足緣,這個又稱身心自在緣,身相,色具足,身具足,是指行者的心智健全,人格完整的前行,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有健全的人生觀,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靈,就現代人而言,生活環境複雜,人生維系的架構崩潰,互相依賴的倫理瓦解,人一時頓失所依,挫折無法排解,妄想又多又大,理想不能兌現,現實又面臨嚴重的無力感,因此,人生觀發生偏差,人格産生缺陷,心靈嚴重受傷,在這樣的環境中所産生人是無法進行禅修訓練的,可是很遺憾的是,這些人呢,又偏偏喜歡跟禅有緣,因爲不管是禅,或者學佛,或者修行啊,容易使他産生妄想,本來他理想不能兌現,在社會上又不能跟人家競爭,那修行最好了,不管有修沒修,有成沒成,反正逞口舌之能,這一點他很能,那在社會上是硬碰硬的,你有智慧,聰明才智,那你也肯幹沒有錯,可是事實上你又沒有福報,沒有福報有IQ,肯幹沒有用,不一定會成功,那麼在這個時候,你就會有一種無力感,可是在修行中,全部都是靠打妄想跟逞口舌之能的,那這個就是出問題的地方了,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部分而善加警惕自己。
第二段,因此這種身心殘破的人首先先做心理治療或人格養成教育,重新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人格到達成熟的階段,重塑那殘破的心靈,才能面對真實的世界,當一個人的心靈不健全時,他所面對的世界是不真的,當他的心靈是被扭曲的狀態,他所面對的境界是不全的,當他的人格不完整,或人性幹化之後,他所面對的一切狀態都將成爲他虛幻的凝構境界,這種情形雖不至于每個人都嚴重到心性不能自主的地步,但是無論輕重的程度如何,對于人格的重建,心靈工程的進行,都將是嚴重的阻礙。我們先讓各位了解你自己的心理狀態。因此,建立健全的人生觀,進行人格養成教育,是執行心靈工程的前行工作,也是過濾篩選心靈工程的必經過程。至于如何執行這個人格重建的教育問題,不在此文的範圍內,這裏所指的是,所提是指,一位行者必須具備的條件,若無此條件,譬如鬥爭性激烈,嫉妒心強,食欲不止等等,皆有妨礙禅修之工程,乃至引入錯誤的方面,産生絕對的不良後果,然由此處所要提及的事,技術層面的問題有兩個,技術上面的問題,提供給各位做參考。
其一,是神經系統的放輕松,在禅修的訓練系統中,把神經系統放輕松是絕對的必要條件,但是,放輕松是一件很難進行的工作,越是想要放輕松,就越是想要把神經繃緊張,因爲緊張是與大腦活動連線,同步運作的,所以只要一起大腦活動的作用,必然緊張隨著來而無法達到放輕松的目的,因此,即是唱歌或睡覺都無法放輕松,就是因爲與大腦連線的太厲害的緣故。
早上,有幾個同修,我在看你們做早課,那就明明在做早課,才早上睡醒而已,那應該是最舒服的一支香,可是我們看到就有人肩膀提的高高的,那就表示你昨天睡不好,所以,一做功課你就會緊張,而這樣緊張你自己不知道,很有可能這就屬于長期性的,或是先天性的,那像這種情況我們自己都要慢慢的去體會,告訴各位你坐著,譬如禅坐之前要坐的時候,開始坐下來了,那個時候你這個肩膀還要再這樣動一動,把自己放輕松一下,你要調一下,有些人一坐就歪一邊,奇怪?他還合掌,這樣念得很認真,那你已經都歪一邊了,你看脊椎也歪了,腸胃也都扭曲了,那假如是這樣坐個兩個鍾頭下來,你可以想象得到,你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呢,一定要慢慢的,自己去體會自己的狀況,因此,爲了使神經系統能夠放輕松,在靜坐之前,能夠吟唱聖詩或唱贊偈,或佛號或經文或咒語等等,柔和乃至刻板的反複唱誦,都能達到祥和,甯靜的目標,欲達放輕松的目的,即可自然到達,這個就告訴我們說,爲什麼即使要禅坐,通常也都會有一段佛號或唱偈,一個簡短的功課,原因在這個地方。所以你自己要用功啊,在家裏,不是說什麼都不做,只有靜坐叫做禅修,不是,他還有這個事前要你進行的這種工作。這是指,尤其是有一些那個傾向于緊張型的人,那你更需要這樣做,使你自己能夠放輕松的方法。
第二,心理系統的放輕松,就是指不要固守己見,或某些經驗及觀念,在禅修訓練的過程中,身心會起微妙的變化,若在心理上一再固守著舊有的見解觀念跟經驗,而不能正式對禅修訓練的過程中,身心全方位的變化,包括節奏,細胞的變化,神經系統的重組,血液結構的變化,觀念的相對性及絕對性變化,認知的轉變,對人生體驗的突變,對生命價值的肯定等等,這些變化都不是運用大腦推理所能得到的答案,但是在禅修的過程中,卻會自然的産生變…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