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二集

  

海雲繼夢和上講經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二集

  

好,我們今天來看前行的部分。禅修有一些事前的准備,我們在這裏跟各位提了一些資料,來給各位做參考,就是從各種資料裏頭提供給各位,也是一些學習的經驗。

  

首先我們看到前行,行者他的一個基本前提,身安則道隆,身要怎麼安住下來,這個身包括心,因爲我們在修行,心跟身是合一的,我們跟各位講到正行的時候你就可以了解到,爲什麼,不但身跟心合一,連我們呼吸都合一的,現在身不安,那你會躁,躁動的時候,你就無法辦道,所以我們有很多同修啊,他很想精進,但是沒辦法精進,這個就是身不安,那你“有的時候不是我很好,我就是哦”,那個就是心不安了,一樣,我們這個語言模式就是這樣,這個身就包括你那個心,你不要一聽到身就那個心不算,通通算在裏面,因爲身心的不安甯那你道就沒有辦法進,道無法日進,那道就不隆,不會興隆,不是道場的興隆,是你自己的興隆。

  

這個從教門上來告訴各位,是你要懂得分辨,一個人他什麼都不能做,真的能做的只有修行一條路,雖然這句話我是常講,各位可能聽不太清楚了,你和上當然講修行,很多和尚就是不修行啊,那經忏鬼到處趕經忏的,那就沒有辦法修行,雖然他會有很多,趕經忏的人也很有成就,我想也只有那幾個了,其他都沒有了,他對心法你無法去掌握,所以我們要懂得這一層意義。

  

那麼在談這個前提的第一個要件,就是飲食知節量,飲食包括起居,那你自己要懂得,睡眠飲食習慣都要留意,我們這個裏面,我跟各位提到,你要禅坐,你要注意哪些飲食狀況,爲什麼有些人不坐則已,一坐失眠就解決了。叫他躺下來睡他會睡不著,叫他打坐他失眠就跑掉了,他就很好睡,那是什麼原因。有些人精神很昏沈,做什麼事不能集中,一打坐,妄想特別多,那這是什麼現象,你要去了解這個是你的身體。所以要從飲食起居上面知道,應該要怎麼辦,這個叫飲食知節量,“樂閑靜精進”樂閑靜精進不是指,不只是指,你要有一個很靜的地方,不要人家吵的地方,不是指這個東西,他是指你的心要能夠靜下來,不要從文字上去取相,你的心要好靜,那個嘴巴叽叽喳喳叽叽喳喳,那個沒有用,那個叫不樂閑靜,給你再靜的地方也沒用,你看有些人,明明就只有一個人,一張嘴巴也在念,不知道在念什麼,那個人就叫他住到玉山山頂上去啊,他也要跟無量無邊的人講話,那就沒有用,一定心要靜下來,也不是禁語閉口就好了,不是,心要能真的靜,身要閑,心要靜。身要閑的意思,就是不要有太多沒有必要的事,你不要像那個陶淵明一樣,有事沒事兩百個磚塊每天搬進來搬出去,搬進來搬出去,身要能夠閑,有些運動是需要做,但是不要把自己太操勞。心要能夠靜,身在不得已必須要動的時候,心更要靜,要先把這些弄清楚了,心不能靜下來,那你就沒有辦法辦道,所以這一些基本條件要先弄清楚。

  

“是名諸佛教”,爲什麼叫諸佛教,那你要把佛法看清楚,他佛教不是只有一個,有很多種修法都可以,他沒有告訴你說唯此一家,別無分號,沒有這樣講,他“是名諸佛教”,十方叁世一切佛,教法有不同,衆生根器不一,所以行者的法門也不一樣,那通通叫佛教,這一點我們在很多地方都跟各位提過了,這裏就不再詳細的說。

  

現在只是告訴各位,你要從禅修來,而且我們也告訴各位,修行基本上要成就,一定要從禅修開始,這個基礎打下來,念佛才有效,持咒才有效,持戒才有用,要不然你會看到念佛的人也怪怪的,持咒的人也怪怪的,持戒的人也怪怪的,那你禅定沒有,那告訴你,你打坐也怪怪的,爲什麼會有怪怪的,因爲你弄錯了。就像那個超人一樣,人家內褲穿裏面,他內褲就穿外面,所以你看那個超人就會覺得怪怪的,他弄反了,你要知道這種情況,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本文。

  

《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這個只要是講安住在道上裏頭的狀況,他要把他所獲得的這個境界來告訴我們,那麼他所獲得的境界就是定慧力莊嚴,通通我們講的是定慧,不講力,力是起作用才叫力,定慧要起作用,我們通常不講作用,講定慧的成就是講本體,本體一起作用那就相當的廣泛,所以我們通常在講妙用的時候,比較重視力,可是從行者的立場,由因向果的時候,我們的重點在定慧,並不是不講力,也不是不講妙用。

  

現在很多精進的佛子,對于一些人講到他的感應,跟他的作用的時候,那個有排斥感,認爲那些是不正確的佛法,當然基本上像劉先生,像青小姐啊,這些人,妙禅師宋先生啊,這種情況,那些都是不正確的,沒有錯,可是真正啊,進入法身的領域裏頭,那所展現的是正確的,只是我們佛子他不會去講這些,我說不會講不是他不講,是他不會表達,到底是法身的境界還是色身的幻境常常搞不清楚,但是我們可以告訴各位,真正進入法身境界的人他一定會講的很清楚,所以一般人在講他的相應跟成就,境界如何的時候,通常我們都說,很好,那是瑞相,不要執著,這就告訴你,你所講的境界都是幻境,真實境界你一定會描述那個法身呈現的那個背景,我這樣講,你不要依照我的話去畫葫蘆。有很多人來講,師父,我跟你講那是真的,那個境界是真的,然後怎麼樣,我告訴你,境界真的假的,不是你定義的,你在描述法身背景的時候,我就可以肯定你對不對,你無法描述法身背景,光是講你那個是真的,你不用講,你做夢的時候,夢中的境界對你來講都是真的,但是你要知道那是夢,你知道嗎,你見到的幻境幻景,對你來講是真的,但是我告訴你,那個是幻境。

  

有一次我們在嘉義,有幾個同修坐在車上,幾個,五個人,都看到天空中的的奇景,天空中的奇景他看到了,他當時所有的人都看到了,當時真的所有的人都看到嗎?他們一車子五個人都看到,那麼在場應該也有很多人也看到,但是呢,只有一個人會特別強調那種境界,然後他說,有一整排的飛碟在那邊降落他看到了,一車子上也有五個人,也都看到了,但是這個人特別強調,一整排的飛碟,那其他四個人怎麼都沒有看到?這個就是你所說的真實,既然是真實的,那爲什麼他不會呈現出來,讓每個人都去重視他,可見那是你心理上的執著,你執著在那一整排的飛碟,可其他四個人看到那個境界,不以爲那是飛碟,所以飛碟這個東西對你來講是真,對客觀的境界來講根本就是幻境,所以你看到飛碟,別人沒看到飛碟,你要了解這種狀況,所以你所得到的境界是真是假,不要自己定義。所以你不要特別去描述,那個是力的作用,你沒有定沒有慧,不要講任何的境界,沒有定慧講境界都不正確。

  

你記得這個原則,假如你真的肯定你的境界是正確的話,那表示你的定慧成就已經形成。所以告訴各位,你不要再強調,尤其禅修的人特別注意,你不要坐下來以後,身體會搖啦,會怎麼樣,告訴你會搖你知道很清楚就好,會熱,你自己知道很清楚就好,有任何的境界告訴你都是八觸十功德,你清清楚楚讓他過去就對了,你不要一直強調那個是好,或者不好,你不要起歡喜心,也不要起恐懼心,記得這個原則,不歡喜也不恐懼,好境界不歡喜,壞境界不恐懼,你一恐懼啊,你就生病了,記得這個原則。他有定有慧能夠起作用,以這樣的基礎來度衆生,換句話說,佛陀進入了法身的領域裏頭,用法身的境界來度衆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想要用色身來度衆生,那只是跟衆生結善緣,這樣子而已。

  

“夫涅磐之法,行乃多途,語其關鍵,厥爲定慧。以定慧之法真契性海者,乃杜順之“法界叁觀“也。”我這樣講,當然你不要看說自己捧自己的祖師,法界叁觀就是悉達多太子,他在菩提樹下的境界,而菩提樹下的境界叫海印叁昧,這個海印叁昧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那這個是我們要探討的,我們要去達到的目標,你現在還不知道,不要說誰爲誰在扛轎子,不是那個問題。

  

我們很多人修了很多定很多慧,他看起來是很有成就,但就定慧本身來講,那是一種成就,可是你不能起作用的時候,就往往很難用,那麼法界叁觀的定慧可以讓你起作用,直接就可以起作用,這個部分要從教法上再去跟大家做詳細的分析,我們這裏不詳細的說明。

  

“然此“法界叁觀”之基礎仍不出“數息、止觀”也。故欲求法界觀的真實成就,宜應堅固數息禅修之基礎。雖“數息”、“白骨”兩大甘露門,皆可下手奠立禅那基礎,吾以爲仍以“數息”的應機最廣,且下手自然。不必一定作意起觀,只需留意“瞬息而入”即可與“出入息”相應,故此座上倡行“數息禅法。”。白骨觀也可以修,就不淨觀,那叫九想關,那這九想關,那你就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很嚴整的教育,這個對于那種貪心很重的人,尤其是叫做好色之徒,那這一法是最好,但是啊,他還要有相當高的知識基礎,要不然這一法並不好修,因爲修這一法修不好,那一種心性馬上就果報現前,那你不懂得控製,那還不好修,那假如修的半吊子,那你可能會說,抱著白骨睡覺也不錯,所以呢,通常我們就不鼓勵修這個法。他不是只有這個樣子,因爲他是另外一個思維系統,那我們現在從數息觀來講,因爲每一個人都有呼吸,所以數息法我們比較應機,所以我們這…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