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因爲「要樂」,才會來修行,不然就不會修行了,所以知道要「法樂」。「知止樂」,定中的樂叫作「止樂」。「知可樂」,哪些可以樂,哪些不可以樂;行者不可能都不樂,但絕對不是七情五欲、六根接觸六塵的樂,它是從「法」、「定」中得到樂,這個樂叫作「可樂」。不是「法樂」或「可樂」的範圍,我們都要放棄、遠離,行者要有這種覺知的能力及意志力,這樣才叫作修行。
我們都很贊歎修大法或接觸殊勝法門的人,套用密法來講,這叫作「金剛乘」,顯教像華嚴叫作「一佛乘」,這是最高境界,能聽聞是很殊勝的,喜悅、福報、功德不可思議,號稱第一。但是你要留意,假使在這當中犯了不容許的法紀,那就是下金剛地獄、阿鼻地獄了,相對的就是兩個極端。
譬如「我來道場很好,看看有沒有那種『落翅仔』,可以把一個……」,像這種的就會「電梯加直升機」直接下金剛地獄,不要以爲神不知鬼不覺,閻羅王已經在那邊等你了,要特別留意這種狀況。這當中絕對不容許幹犯法紀,因果戒律是非常嚴謹的。你在世間那還無所謂,世間法律准許的,那不算犯,有的話也只是習氣不好,可是在這清淨的地方,絕對嚴格禁止,假如有所幹犯,後果是很嚴重的。所以這個地方「知可樂」跟「不可樂」一定要嚴格區別出來,不要把世間一般七情五欲的那種觀念跟標准帶到這個地方來。
道場這裏講的是「絕對的標准」,不要認爲「不要緊,外面和道場,還不都一樣是人」,家裏的設備和這邊就不一樣了,怎麼會一樣?要留意,來到這裏的個個是菩薩,假使你是帶著羅刹的心來的,那就要把它降伏下來;假使還要起妄念造業的話,那就不得了了!要知道,這裏面有很多的護法神將。以上是提供給各位做參考的,不要以爲修定功就跟這些無關,這些都是助道資糧;助道資糧沒有的話,定功修得再好都沒有用,已經變成邪魔外道了。
安般與守意的關系
接著我們來看「安般」與「守意」的關系,這也是從《安般守意經》出來的,這部份提供大家作爲修行上的參考。經雲:
行息爲隨數,得息不相隨,不爲守意。相隨時爲隋念,得相隨不止,不爲守意。止時爲隋念,得止不修觀,不爲守意。觀時爲隨凈,得觀不修還,不爲守意。還時爲隨意,得還不修凈,不爲守意。凈時爲隨道或隨行,得凈複凈,乃爲守意。
經文這樣寫,不知道各位能否看得懂。告訴各位,六妙門的六個步驟是連在一起的,第一個步驟完成,就要進行第二個步驟;前面那一個完成了,後面那一個就要接著進行,你不能說「我進行到第叁個就可以了」,你一停下就通通還回去了。就像以前打水,小時候沒有自來水,都要用公共幫浦打地下水上來。你要連續一直壓,水才會上來;小孩子力氣不夠,要是壓到最後一下沒力了,一停下來,水就又降回去了,那前面都白打了,又要重新再來一次。
同樣的,你現在學數息,很多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第一階段終于完成了,想想好辛苦,我「修到這裏」就好了,等你叁個月以後想想再來的時候,又要重新開始了。這就像鑽木取火,不能說鑽得太累了,我去洗個澡,等一下再繼續,回來以後還是要重頭來。所以這六法,你一定要一口氣把它貫穿。剛開始我們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訓練,等到訓練完成以後,「數法」入,馬上就要到「凈法」,這樣才有可能入初禅定;不要想要在這當中停止,這個修法是很完整的一套。
「已念息,則惡不生;複數者,爲共遮意。」「複數者」,就是進一步修數息者;「共遮」就是善惡皆不生的意思,「遮」還有長短之意,也就是息有長短;這裏是講長短息。「長短息」傳統是這樣講:「你靜坐的時候是『長息』,運動的時候是『短息』……」。其實,你要是真的這種息的訓練完成,即使在運動中,也是長息。我們現在因爲還沒有訓練,所以只要稍微運動一下,呼吸就很急促,這叫短息;靜坐下來,呼吸可以拉長一點,其實只長一點點。這種長短息,你要感覺得很清楚。你看中國的太極拳,拳道的動作都很慢,那就是要維持他的鼻息是長息,知道嗎?一般打太極拳的人去跑百米,也是很會喘,但是太極拳真正修成的人就不會喘了,那已經不是人了——一百米跑四點六秒不會喘,那豈不是跟飛的一樣了?所以我們講的長短息其實是動靜之間,坐禅是長息,行禅就是短息,我們要能看得出這個動靜變化對身體的影響。接著來看下一段經文。
「不隨六衰故,行相隨爲欲離六衰行。止,爲欲卻六衰行;觀,爲欲斷六衰行;還,爲欲不受六衰行;凈,爲欲滅六衰行;六衰行已滅盡,便隨道也。」「不隨六衰故」,就是不修隨法,則色等六塵會壞了我們的真性。「行相隨爲欲離六衰行」,意思是能夠修「隨法」,就能離六塵之境,而不壞真性。在修這六法的時候,最主要的是六塵的欲望要全斷、妄想要止卻,七情五欲這些都要清淨,才有可能入初禅定。換句話說,能斷六塵所染之行,就可以隨道(究竟位)了。
「何以故守意?欲止惡故。惡亦可守亦不可守;何以故?惡已盡不當複守也。」守意就是要止惡,這個「惡」就是六塵境界,能盡這六塵境界就可以了。換句話說,六妙門所修就這麼兩個:一、是身不起欲望,二、是心不起妄念。就這麼簡單!這個心不起念,就是你要真的無念,連「隨相」的那個部份都要滅除掉,但這是要真正成就以後才有辦法講的,我們現在講的無念,其實都是「正念」而已,不是無念;你有正念可依循,有正念可精進。真正大乘禅法講的「無念」境界,它是「無功用行」的境界,它無念也能做,就像孔子講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他有行,但行不犯規矩;我們有行,一行就犯規矩,因爲我們的念通常是欲界的,不是色界的,兩者的情況不一樣!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壹 一法通,法法不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