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可以见到光明。另外,守意还有两个因缘,一个是可以破掉我们的愚痴,一个是可以开我们的智慧。修「安那般那」可以开我们的智慧,所以不要一开始自己就认为不起观慧。守意,「意」是随着因缘而生,所以我们要「缘因缘,但不要着因缘」,这就是守意。如果不把「安那般那」翻译成守意,它就是「数息观」的意思;换句话说,这是解释的方式,把「安那般那」翻成「安般守意」的,就会有他的一套语言模式出来。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译经家的用法,译经家本身也是行者,他行了以后,内心里头有所收获、有证量,一定可以用他的语言模式表达出来,所以就用他的语言把「安那般那」变成「安般守意」。假如没有经过人家的解释,你可以直接翻成「数息观」,问题是,翻成数息观,往往最后就只注意「息入息出」这个技术,「守意」的部份完全被忽略了,传诸久远,这时候一定产生偏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照着原始资料来看的原因,因为一、二千年下来,不知道已经偏差到哪里去了,一对照以后,就可以了解偏差所在而加以修正。
由此可见,每一部经典的译经家都有他自己的思惟模式,这部份我们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每一位觉者,有他本身的思惟模式。你把所有的觉者都叫作释迦牟尼佛也无所谓,各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他不是采单一行法,一个觉行圆满的人是法门无量,当他从这个法门切入时,就有这个法门的思惟模式;从另一个法门切入,就用另一个法门的思惟模式,都不一样。
所以,我要是跟各位说「《金刚经》的觉悟者是释迦牟尼佛,《楞伽经》的觉悟者不是释迦牟尼佛」,你绝对不会同意,因为它上面都写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其实,是不是都无所谓,就算是,两部经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也截然不同。你要了解,一个人能够有两种不同的语言模式,那他是天才,不是人了。你可能会说「当然只有释迦牟尼佛能……」,你要这样讲我也没辄,但那也无所谓,反正一个觉者,他是不执着的,这样讲也可以构成一个系统,我也是可以把它讲得很完美。事实上,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觉悟的人很多,他的觉悟是从某一个方向切入的,这时候「他从这个行法切入的记录」就构成那一部经;那个人切入的修行方法,他的思惟模式就构成他特殊的语言模式。所以不管是《解深密经》、《法鼓经》或《密严经》,都各有它自己的一套思惟模式跟语言模式,完全不一样。你硬要说他是同一个觉悟者也无所谓,但我告诉你,不是同一个人!当中最主要的是这些证量,他是用什么方法达到那个目的,你要把那个方法找出来。
觉悟者本身会有他自己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当他讲出来以后,将它做成文字记录下来的人,就叫作「经家」;假如是同一个人,两者合一的可能性比较大;假如不同一个人,他思惟模式不一样,那就有「两层」了;加上原来的经典是用印度语言记录下来的,再透过译经家的翻译,这时就有「三层」了。那么,传到我们的手上时,这时已经和「觉悟者所说」有很大的出入了,所以必须要有适当的调整。这是让各位了解我们在读经时,它语言跟思惟模式产生出入的状况。
「守意有三辈:一、守意,令念不得生;二、若念已生,当疾灭;三、若念转事已行,当从后悔,计亿万劫不复作也。」这里《安般守意经》提到,守意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守住鼻息,使念不生。第二个是,假如念已经升起了,那就要赶快消灭;换句话说,心被妄念牵走以后,要赶快「摄之令返」。第三个是不仅念生了还不知道,而且已经去做了;本来坐在这边打坐,坐一坐怎么跑到柜台去做事,那不只是念跑而已,连身体也跑了,自己都不知道,一旦发现以后,你就应该要忏悔了。
这地方这样讲很清楚了,但是这里有一个矛盾的地方,你看得出来吗?它讲守意是令念不生,但是它前面讲「意从因缘生,故当缘因缘而莫着因缘」,那我就要请问各位:要着因缘,又要令念不生,你怎么修?文章这样看过去很快,但这地方我肯定你看不懂!这地方说的「令念不生」,指的是令杂念不生;而守意的「意」,在「还法」当中,数息守住的时候,它会起变化境界出现,这时,你开始要用那个意去牵引那些变化境界,那才是功夫;当变化境界被我们锁定了在某一个地方,它就一定要在那个地方。
净土三经之一的《无量寿经》,里面有十六观法:日想观、水想观……等十六观;日想观的时候,面向西方,就坐在那边观落日,这样就可以知道西方极乐净土的方位。请问,这样会开智慧吗?这样会修成定吗?都不可能!不管是观日或观水,那都只是个媒介,观佛身也一样。不是「看这个千手观音好庄严,然后观想哪一天千手观音走出来跟你讲话」,这个叫作头壳坏掉了。我们是借着这个观音的媒介,你在起观的时候,因为守住鼻息,鼻子到眉尖之间会贯通,你会在这个地方起种种的相,这个时候你要摄心把那个化境调伏。譬如,有观音出现,有地藏出现,有弥陀出现,你要观哪一个?行者在这个时候就要锁定一个。「我现在修什么?」这点你要确定!明明你就在观日,怎么跑出个佛来?遣掉!这叫佛来佛斩,知道吗?「你现在观什么?」假如你没有办法摄心去降伏那个化境,而是坐在那边像看电视一样,一幕又一幕,这个节目完了,有那个节目,然后「看完了!」这就叫作凡夫!你一定要锁住一个,就等于把那个节目止住不动,我就守住那个!其他的化境我都不要——「那个化境我要能够去控制」,意念就在这里起作用,这叫「当缘因缘,而莫着因缘」。告诉你,这个比什么都还着因缘,你那个化境一定要守住、要降伏。
开始讲正行的时候,你就可以知道这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行法绝对不是你自己想象的。你看台湾有多少人在念佛?大概是全世界念佛密度最高的地方,但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如何念佛——念佛就像录音带一样,那叫作「有音无心」;只有声音,没有心,这样绝对不能成就!这里面丝毫没有通融的地方,你有多少心,才有多少成就;没有心,绝对无法成就。这个法的殊胜就在这里。
所以这个行法当中,同样是讲「守意」,到底是「令念不得生」,还是「守意令念得生」?到底是「当缘因缘,莫着因缘」,还是要特别着因缘呢?这都不是你想象的。所以我们一再跟各位强调,语言文字有它的僵执性——僵化的执着性。绝对不要着文字相、语言相,不要着心缘相,这是修行的要领;这个要领没有的的话,你很难有所成就,你会一直在这边忙来忙去。
经云:「守与意各不同。守者,护十方一切觉,使外邪不侵,谓之守;意者,觉彼无为为是,谓之意。故守意者,即守护一切,觉彼无为之境,而不为外邪所侵故。」守与意各不同,这个讲法都是安世高的语言模式,我们只是提供给各位参考。「守者,护十方一切觉,使外邪不侵,谓之守。」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觉知,我们都要守护好,不要被外邪侵临;「外邪」就指七情五欲。这东西看了会让我觉悟的,那就要守护,令其觉悟。不要说「冷气真好!」心就跑到冷气那边去了,那个觉知消失了;你感受到冷气的享受,那就是身根的触尘影响了你。让你吹冷气很舒服,不是要让你心跑掉的,是要让你能够沉着下来,这叫作「使外邪不侵」。至于如何守护,这个你要自己守了,师父只能教到这里,不可能替你守。
「意者,觉彼无为为是,谓之意」,你要能够知道「无为」是什么,要能觉知到,然后肯定它。我们也知道「无为」才是对的,可是「无为」是什么,你没有感受,光认识「无为」这两个字没有用,那就像「总统」二字大家都认识,可是「总统」是什么你不知道。你说「总统就是那个某某某嘛」,我们讲的不是总统的相,也不是指总统的工作是什么,更不是认识「总统」这两个字,而是总统的这个生命;总统的生命就跟我们的生命一样,这个生命是无限的,你知道吗?现任的总统是谁,那个人只是总统的相,四年一任,四年以后那个相就改了,而那个相会一直改,但是总统的生命一直存在,你体会得到吗?
你自己的生命也一样,「现在」你以这个相出来,但,「前一个相」你记不起来了,「下一个相」你不知道。生命是永恒的,现在只是以这个相显现,这个相的因缘尽了,相就不见了。就像台湾每四年总统要改选,改选的总统是谁你不知道,可是那年的五月二十以后,那个相就会出来了;相会一直变,但是总统那个生命一直存在,不会因为相而改变。每一个生命也是一样。
讲了这么多,不知各位能不能体会?事实就是这个状况,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在这里啊!所以这辈子要努力的,不是使尽一切让「这一身」怎么样,这一身只是个相,因缘过了就会换新的,一般凡夫起码要努力的是「如何让下辈子的因缘好一点」,至少要能做到这一点。修行人就不只如此了,本来生命是「横的躺在这个地方」,修行以后,要能够「竖的走出去」,这就叫作「出三界」。能够让生命品质提升、超越,才有可能横出三界,这是修行的意义,所以要懂得我们在做什么。
「守意中有四乐:一、知要乐;二、知法乐;三、知止乐;四、知可乐。是守意四乐。」《安般守意经》里面说守意有四乐。「知要乐」,我知道要离苦得乐,所以我要追求那个乐;「要」是追寻的意思,「乐」是快乐。我们就…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壹 一法通,法法不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