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壹 一法通,法法不通?
数息与三十七道品的相对关系
前一章我们讲到「六妙门」加上「四圣谛」相合而成十种慧,当中加上「三十七道品」修行才算完成,其相对关系如下:
一、数息修「四念处」,入资粮位——中贤、上贤位。
二、相随修「四正勤」,入加行位——暖位。
三、止法修「四神足」,入加行位——顶位。
四、观法修「五根五力」,入加行位——忍位、世第一位。
五、还法修「七觉支」,入见道位,得须陀含果。
六、凈法修「八正道」,入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
数息修「四念处」入资粮位,资粮位是中贤、上贤位;数息修「四念处」就变成「十六特胜」,这本身就是一个修法。第二,随法修「四正勤」入加行位,这个叫作「暖位」;止法修「四神足」入加行位的「顶位」;观法修「五根、五力」入加行位,是「世第一位」;还法修「七觉支」入见道位,得「须陀含果」;凈法修「八正道」入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这个地方是修行上的一种用功手段,是必须要配合的一种资粮。假如我们只有一个修法,而不懂得应该要「开」,那就很麻烦。这就像很多人做生意,把东西的品质做得很好,可是人家来问你:「这个东西要卖吗?」你却粗里粗气地答:「当然要卖!不然摆在这里干嘛!」「那你就去慢慢卖吧!」顾客没好气的走人了。把东西做好是应该的,但是你需不需要有一个「善待客人」的助道资粮呢?东西要能卖得出去,不是有办法把东西做好就了不得了。
修行过程中诸如此类的状况很多,譬如我们一再地提醒各位,行者本身不要自傲,「我这是究竟大法,我这是很特殊的法……。」尤其我们学华严的很多人眼睛都长在天花板上,假如是用这种态度,那就不用修了!这叫作狐假虎威。我们都是凡夫,凡夫性都一样,华严很好没有错,但是被我们的傲慢心污染得一塌糊涂啊!我们应该要了解,一个行者除了修法以外,个人的修养也要贯彻、圆满,并不是说「我是个行者,只要把道修好就好」,你要知道,其他相关的东西还很多。
我们的道场之所以很殊胜,那是因为里面有各位在精进修行,但是假如没有人来护持,这个道场有用吗?大家只管认真用功,到最后没有人煮饭给你们吃,那就一个个饿死了。「我只要修行就好,龙天护法会送给我吃」,这样,我看最后只能等着喝西北风了。所以,要精进还得要有护法,护法来自于我们的助道资粮,这一点各位一定要留意。
数、随、止、观、还、凈很重要,「三十七道品」也不可免,但是我们现在刚好相反,只修三十七道品。要知道,「数、随、止、观、还、凈」不修,光修三十七道品,那就变成「口头上」的三十七道品,不是力行实践的三十七道品,这实在很冤枉!现代修大乘佛法的,这个毛病更严重,「佛法很殊胜,大乘才究竟」,动不动就「空」,动不动就「无位真人」。有一个修行人,人家一讲就要打人家嘴巴,好像会打人嘴巴的就是开悟者,专讲这些狂语大话、机锋转语,这样就自以为很了不得,那只是证明他是宇宙大怪物、我执甚深不可思议而已,但他自己不知道。佛法告诉我们的那些境界没有错,但那是「过来人」的经验,不是肤浅的表面知道,「舍识用根、一切皆空、不着一点尘埃」,这些话都是「过来人」说的,我们还没有「过来」,根本不知道!在整个过程当中,你有没有经过一番死心塌地的功夫呢?
刚才我跟一位同修小参,她说她持咒持出味道来啦,嘴巴这边念,有个声音出现,她就跟着进去,这样就对了!所以不要一直来问我:「师父,怎么念?」你就一直念,念到某个阶段,自己的韵就会出来了。不要才念一个钟头,就「奇怪!怎么到现在还没有韵出来?」一个钟头就要韵出来?你又不是豆芽菜,哪有可能长得那么快!你看她念多久了,到今天才出现?出现以后,又担心明天会忘了。偶尔昙花一现的情况会有,你再继续用功,它会出现第二次,第二次出现的时间就比第一次快多了。然后又会忘记,它还是会再来第三次,等到屡试不爽,你就修得了。这就像小孩子学写字一样,偶尔写一个字被老师圈起来,「哇!好高兴,鸭子好几个!」他很高兴再写,写不出来了。过一个礼拜老师又盖章了,他又很高兴,为什么?一点奖励嘛!然后,他会一直进入状况,最后就学成了。想想以前我们学写字的时候,下了多少苦功夫,曾经被老师打过多少手心跟手背,我们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那时候的环境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小孩子生命的成长很踏实;现在的小孩是环境虽然很好,但是生命成长不踏实。所以希望各位在修学上一定踏踏实实地来,我们在基本行法上这样要求你,希望你一步一步来。
一个行者绝对不要把自己锁定在一个地方,譬如你修数息法修得不错,这时还要带着一个疑情:「我有哪些地方要补充的?我有没有什么缺点要改的?有没有人比我更高明?」你要经常带有这种疑情。假使有人比我更高明,我要感到很惭愧,然后赶快跟他学才对,不要在那边,「哼!有什么了不起?那个我也会。」那没有用!不是这样比高下。看到人家有优点、有长处,我们就学;但有些地方可以赞叹,不一定要学。
譬如,他透过初禅到二禅、三禅、四禅或者四定、九次第定那么高的禅定,你要不要学呢?未必!但是你一定要赞叹。至于你要不要学到那么高的禅定,那无所谓,但初禅定一定要有,然后从这地方开始起妙用。「他怎么用」这个你一定要学,但你不一定要这样用;妙用无方,因为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部份我们必须要学,可是那个深度却不一定要。这部份我是讲得很清楚了,但你不一定听清楚了,希望你把它记下来,将这些理路好好地厘清。我叫你一定要学的,你要把它记清楚;告诉你有哪些可以不要学的,你也要把它记清楚。不然,下了课转个头,你又不清楚了。
入初禅以后,二禅到九次第定可以不学,但是你一定要赞叹。然后从初禅定以后可以起种种妙用,譬如,我修本尊法,怎么观本尊?我修念佛观,怎么起观?我修不净观,怎么起观?你都可以从这个地方来。或者大乘的禅法怎么修?人家「怎么修」你都可以参、可以跟着学,而且你会很快成就。假如你花了老半天时间还弄不出个所以然,那可以暂时存疑放着,不是不修,而是暂时放着。因为有些语言模式、思惟模式跟行法模式,你不能适应,那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在那上面。
行者本身是非常有弹性、非常活泼的,不死守在某一个地方,所谓「一法通,法法通;一经通,经经通。」绝对没有错,但为何很多人「一法通,法法不通」?告诉各位,数息观这一法通了,你法法都可以通。可是有些法就没有办法这样,因为他那一法就只能通那一法,你要再修别的法,必须要从头再来;况且,假使你对自己这一法的成就产生慢心时,那就全部不通了。
经也一样,你《华严经》能通,保证每一部经也都能通,但假使你通的是《阿弥陀经》,那就不是这样了。诵过《阿弥陀经》的人就可以想象得到,当初释迦牟尼佛一再跟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耳提面命,「舍利弗啊!舍利弗啊!我跟你讲,有没有听到?」十几分钟里,就叫了三十几次「舍利弗」,你就可以知道那一法很难通;就算通了,也只是那一法通,它只有一个净土作依靠,华严却有无量无边的净土。这差别有多少、法门的出入有多大,从这个地方就可以体会到,这是我们在修学中应该要有的心量。所以修学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定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否则你的心量绝对打不开;心量打不开,法门很难圆融;法门不能圆融,就别想法法通、经经通了。这个基础要先弄清楚。
在修学佛法的整个过程当中,前行的资粮位非常重要。很多同修进入佛门以后,很快地就发心要精进修行,这当然很好,我们也很赞叹,可是通常这种精进修行的人都会出问题,因为资粮不够,所以很容易变成「一师、一法、一道」,然后就封死了。告诉各位,我们是要你缘念道场、缘念善知识、缘念法门,但不是叫你一师、一法、一道,如果有人愿意教你的时候,还是通通要学。不要人家要指导你,你却说:「对不起!我现在一门深入。」要教你的人,马上就踢到铁板了。人家发心行善,你也应该给人家种种善根、结结善缘嘛;想想看,假使你向师父顶礼,你一拜下去,那位师父马上跳起来,这样你种得到善根吗?同样地,别人想教你,为什么不给人家教呢?这样并不是表示你的忠诚度,而是表示你的顽固度。这些都是在修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以上是「六法」配合「三十七道品」,这部份让你做个参考。底下我们引《安般守意经》来说明「守意」的意思。
守意
《安般守意经》云:「守意者,如灯有两因缘,一者坏冥,二者见明;一者坏痴,二者开慧。守意,意从因缘生,故当缘因缘而莫着缘,是为守意也。」
守意者像灯一样,它有两个因缘,一个是把黑暗破坏掉,一个…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壹 一法通,法法不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