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壹 一法通,法法不通?
數息與叁十七道品的相對關系
前一章我們講到「六妙門」加上「四聖谛」相合而成十種慧,當中加上「叁十七道品」修行才算完成,其相對關系如下:
一、數息修「四念處」,入資糧位——中賢、上賢位。
二、相隨修「四正勤」,入加行位——暖位。
叁、止法修「四神足」,入加行位——頂位。
四、觀法修「五根五力」,入加行位——忍位、世第一位。
五、還法修「七覺支」,入見道位,得須陀含果。
六、凈法修「八正道」,入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
數息修「四念處」入資糧位,資糧位是中賢、上賢位;數息修「四念處」就變成「十六特勝」,這本身就是一個修法。第二,隨法修「四正勤」入加行位,這個叫作「暖位」;止法修「四神足」入加行位的「頂位」;觀法修「五根、五力」入加行位,是「世第一位」;還法修「七覺支」入見道位,得「須陀含果」;凈法修「八正道」入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這個地方是修行上的一種用功手段,是必須要配合的一種資糧。假如我們只有一個修法,而不懂得應該要「開」,那就很麻煩。這就像很多人做生意,把東西的品質做得很好,可是人家來問你:「這個東西要賣嗎?」你卻粗裏粗氣地答:「當然要賣!不然擺在這裏幹嘛!」「那你就去慢慢賣吧!」顧客沒好氣的走人了。把東西做好是應該的,但是你需不需要有一個「善待客人」的助道資糧呢?東西要能賣得出去,不是有辦法把東西做好就了不得了。
修行過程中諸如此類的狀況很多,譬如我們一再地提醒各位,行者本身不要自傲,「我這是究竟大法,我這是很特殊的法……。」尤其我們學華嚴的很多人眼睛都長在天花板上,假如是用這種態度,那就不用修了!這叫作狐假虎威。我們都是凡夫,凡夫性都一樣,華嚴很好沒有錯,但是被我們的傲慢心汙染得一塌糊塗啊!我們應該要了解,一個行者除了修法以外,個人的修養也要貫徹、圓滿,並不是說「我是個行者,只要把道修好就好」,你要知道,其他相關的東西還很多。
我們的道場之所以很殊勝,那是因爲裏面有各位在精進修行,但是假如沒有人來護持,這個道場有用嗎?大家只管認真用功,到最後沒有人煮飯給你們吃,那就一個個餓死了。「我只要修行就好,龍天護法會送給我吃」,這樣,我看最後只能等著喝西北風了。所以,要精進還得要有護法,護法來自于我們的助道資糧,這一點各位一定要留意。
數、隨、止、觀、還、凈很重要,「叁十七道品」也不可免,但是我們現在剛好相反,只修叁十七道品。要知道,「數、隨、止、觀、還、凈」不修,光修叁十七道品,那就變成「口頭上」的叁十七道品,不是力行實踐的叁十七道品,這實在很冤枉!現代修大乘佛法的,這個毛病更嚴重,「佛法很殊勝,大乘才究竟」,動不動就「空」,動不動就「無位真人」。有一個修行人,人家一講就要打人家嘴巴,好像會打人嘴巴的就是開悟者,專講這些狂語大話、機鋒轉語,這樣就自以爲很了不得,那只是證明他是宇宙大怪物、我執甚深不可思議而已,但他自己不知道。佛法告訴我們的那些境界沒有錯,但那是「過來人」的經驗,不是膚淺的表面知道,「舍識用根、一切皆空、不著一點塵埃」,這些話都是「過來人」說的,我們還沒有「過來」,根本不知道!在整個過程當中,你有沒有經過一番死心塌地的功夫呢?
剛才我跟一位同修小參,她說她持咒持出味道來啦,嘴巴這邊念,有個聲音出現,她就跟著進去,這樣就對了!所以不要一直來問我:「師父,怎麼念?」你就一直念,念到某個階段,自己的韻就會出來了。不要才念一個鍾頭,就「奇怪!怎麼到現在還沒有韻出來?」一個鍾頭就要韻出來?你又不是豆芽菜,哪有可能長得那麼快!你看她念多久了,到今天才出現?出現以後,又擔心明天會忘了。偶爾昙花一現的情況會有,你再繼續用功,它會出現第二次,第二次出現的時間就比第一次快多了。然後又會忘記,它還是會再來第叁次,等到屢試不爽,你就修得了。這就像小孩子學寫字一樣,偶爾寫一個字被老師圈起來,「哇!好高興,鴨子好幾個!」他很高興再寫,寫不出來了。過一個禮拜老師又蓋章了,他又很高興,爲什麼?一點獎勵嘛!然後,他會一直進入狀況,最後就學成了。想想以前我們學寫字的時候,下了多少苦功夫,曾經被老師打過多少手心跟手背,我們是這樣成長起來的!那時候的環境雖然不是很好,但是小孩子生命的成長很踏實;現在的小孩是環境雖然很好,但是生命成長不踏實。所以希望各位在修學上一定踏踏實實地來,我們在基本行法上這樣要求你,希望你一步一步來。
一個行者絕對不要把自己鎖定在一個地方,譬如你修數息法修得不錯,這時還要帶著一個疑情:「我有哪些地方要補充的?我有沒有什麼缺點要改的?有沒有人比我更高明?」你要經常帶有這種疑情。假使有人比我更高明,我要感到很慚愧,然後趕快跟他學才對,不要在那邊,「哼!有什麼了不起?那個我也會。」那沒有用!不是這樣比高下。看到人家有優點、有長處,我們就學;但有些地方可以贊歎,不一定要學。
譬如,他透過初禅到二禅、叁禅、四禅或者四定、九次第定那麼高的禅定,你要不要學呢?未必!但是你一定要贊歎。至于你要不要學到那麼高的禅定,那無所謂,但初禅定一定要有,然後從這地方開始起妙用。「他怎麼用」這個你一定要學,但你不一定要這樣用;妙用無方,因爲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部份我們必須要學,可是那個深度卻不一定要。這部份我是講得很清楚了,但你不一定聽清楚了,希望你把它記下來,將這些理路好好地厘清。我叫你一定要學的,你要把它記清楚;告訴你有哪些可以不要學的,你也要把它記清楚。不然,下了課轉個頭,你又不清楚了。
入初禅以後,二禅到九次第定可以不學,但是你一定要贊歎。然後從初禅定以後可以起種種妙用,譬如,我修本尊法,怎麼觀本尊?我修念佛觀,怎麼起觀?我修不淨觀,怎麼起觀?你都可以從這個地方來。或者大乘的禅法怎麼修?人家「怎麼修」你都可以參、可以跟著學,而且你會很快成就。假如你花了老半天時間還弄不出個所以然,那可以暫時存疑放著,不是不修,而是暫時放著。因爲有些語言模式、思惟模式跟行法模式,你不能適應,那就不用花太多時間在那上面。
行者本身是非常有彈性、非常活潑的,不死守在某一個地方,所謂「一法通,法法通;一經通,經經通。」絕對沒有錯,但爲何很多人「一法通,法法不通」?告訴各位,數息觀這一法通了,你法法都可以通。可是有些法就沒有辦法這樣,因爲他那一法就只能通那一法,你要再修別的法,必須要從頭再來;況且,假使你對自己這一法的成就産生慢心時,那就全部不通了。
經也一樣,你《華嚴經》能通,保證每一部經也都能通,但假使你通的是《阿彌陀經》,那就不是這樣了。誦過《阿彌陀經》的人就可以想象得到,當初釋迦牟尼佛一再跟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耳提面命,「舍利弗啊!舍利弗啊!我跟你講,有沒有聽到?」十幾分鍾裏,就叫了叁十幾次「舍利弗」,你就可以知道那一法很難通;就算通了,也只是那一法通,它只有一個淨土作依靠,華嚴卻有無量無邊的淨土。這差別有多少、法門的出入有多大,從這個地方就可以體會到,這是我們在修學中應該要有的心量。所以修學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定要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否則你的心量絕對打不開;心量打不開,法門很難圓融;法門不能圓融,就別想法法通、經經通了。這個基礎要先弄清楚。
在修學佛法的整個過程當中,前行的資糧位非常重要。很多同修進入佛門以後,很快地就發心要精進修行,這當然很好,我們也很贊歎,可是通常這種精進修行的人都會出問題,因爲資糧不夠,所以很容易變成「一師、一法、一道」,然後就封死了。告訴各位,我們是要你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但不是叫你一師、一法、一道,如果有人願意教你的時候,還是通通要學。不要人家要指導你,你卻說:「對不起!我現在一門深入。」要教你的人,馬上就踢到鐵板了。人家發心行善,你也應該給人家種種善根、結結善緣嘛;想想看,假使你向師父頂禮,你一拜下去,那位師父馬上跳起來,這樣你種得到善根嗎?同樣地,別人想教你,爲什麼不給人家教呢?這樣並不是表示你的忠誠度,而是表示你的頑固度。這些都是在修學過程中要注意的。以上是「六法」配合「叁十七道品」,這部份讓你做個參考。底下我們引《安般守意經》來說明「守意」的意思。
守意
《安般守意經》雲:「守意者,如燈有兩因緣,一者壞冥,二者見明;一者壞癡,二者開慧。守意,意從因緣生,故當緣因緣而莫著緣,是爲守意也。」
守意者像燈一樣,它有兩個因緣,一個是把黑暗破壞掉,一個…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壹 一法通,法法不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