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可以見到光明。另外,守意還有兩個因緣,一個是可以破掉我們的愚癡,一個是可以開我們的智慧。修「安那般那」可以開我們的智慧,所以不要一開始自己就認爲不起觀慧。守意,「意」是隨著因緣而生,所以我們要「緣因緣,但不要著因緣」,這就是守意。如果不把「安那般那」翻譯成守意,它就是「數息觀」的意思;換句話說,這是解釋的方式,把「安那般那」翻成「安般守意」的,就會有他的一套語言模式出來。
我們從這裏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是譯經家的用法,譯經家本身也是行者,他行了以後,內心裏頭有所收獲、有證量,一定可以用他的語言模式表達出來,所以就用他的語言把「安那般那」變成「安般守意」。假如沒有經過人家的解釋,你可以直接翻成「數息觀」,問題是,翻成數息觀,往往最後就只注意「息入息出」這個技術,「守意」的部份完全被忽略了,傳諸久遠,這時候一定産生偏差。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對照著原始資料來看的原因,因爲一、二千年下來,不知道已經偏差到哪裏去了,一對照以後,就可以了解偏差所在而加以修正。
由此可見,每一部經典的譯經家都有他自己的思惟模式,這部份我們已經強調過很多次了;每一位覺者,有他本身的思惟模式。你把所有的覺者都叫作釋迦牟尼佛也無所謂,各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他不是采單一行法,一個覺行圓滿的人是法門無量,當他從這個法門切入時,就有這個法門的思惟模式;從另一個法門切入,就用另一個法門的思惟模式,都不一樣。
所以,我要是跟各位說「《金剛經》的覺悟者是釋迦牟尼佛,《楞伽經》的覺悟者不是釋迦牟尼佛」,你絕對不會同意,因爲它上面都寫著「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其實,是不是都無所謂,就算是,兩部經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也截然不同。你要了解,一個人能夠有兩種不同的語言模式,那他是天才,不是人了。你可能會說「當然只有釋迦牟尼佛能……」,你要這樣講我也沒辄,但那也無所謂,反正一個覺者,他是不執著的,這樣講也可以構成一個系統,我也是可以把它講得很完美。事實上,從曆史的發展來看,覺悟的人很多,他的覺悟是從某一個方向切入的,這時候「他從這個行法切入的記錄」就構成那一部經;那個人切入的修行方法,他的思惟模式就構成他特殊的語言模式。所以不管是《解深密經》、《法鼓經》或《密嚴經》,都各有它自己的一套思惟模式跟語言模式,完全不一樣。你硬要說他是同一個覺悟者也無所謂,但我告訴你,不是同一個人!當中最主要的是這些證量,他是用什麼方法達到那個目的,你要把那個方法找出來。
覺悟者本身會有他自己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當他講出來以後,將它做成文字記錄下來的人,就叫作「經家」;假如是同一個人,兩者合一的可能性比較大;假如不同一個人,他思惟模式不一樣,那就有「兩層」了;加上原來的經典是用印度語言記錄下來的,再透過譯經家的翻譯,這時就有「叁層」了。那麼,傳到我們的手上時,這時已經和「覺悟者所說」有很大的出入了,所以必須要有適當的調整。這是讓各位了解我們在讀經時,它語言跟思惟模式産生出入的狀況。
「守意有叁輩:一、守意,令念不得生;二、若念已生,當疾滅;叁、若念轉事已行,當從後悔,計億萬劫不複作也。」這裏《安般守意經》提到,守意有叁個層次:第一個是守住鼻息,使念不生。第二個是,假如念已經升起了,那就要趕快消滅;換句話說,心被妄念牽走以後,要趕快「攝之令返」。第叁個是不僅念生了還不知道,而且已經去做了;本來坐在這邊打坐,坐一坐怎麼跑到櫃臺去做事,那不只是念跑而已,連身體也跑了,自己都不知道,一旦發現以後,你就應該要忏悔了。
這地方這樣講很清楚了,但是這裏有一個矛盾的地方,你看得出來嗎?它講守意是令念不生,但是它前面講「意從因緣生,故當緣因緣而莫著因緣」,那我就要請問各位:要著因緣,又要令念不生,你怎麼修?文章這樣看過去很快,但這地方我肯定你看不懂!這地方說的「令念不生」,指的是令雜念不生;而守意的「意」,在「還法」當中,數息守住的時候,它會起變化境界出現,這時,你開始要用那個意去牽引那些變化境界,那才是功夫;當變化境界被我們鎖定了在某一個地方,它就一定要在那個地方。
淨土叁經之一的《無量壽經》,裏面有十六觀法:日想觀、水想觀……等十六觀;日想觀的時候,面向西方,就坐在那邊觀落日,這樣就可以知道西方極樂淨土的方位。請問,這樣會開智慧嗎?這樣會修成定嗎?都不可能!不管是觀日或觀水,那都只是個媒介,觀佛身也一樣。不是「看這個千手觀音好莊嚴,然後觀想哪一天千手觀音走出來跟你講話」,這個叫作頭殼壞掉了。我們是借著這個觀音的媒介,你在起觀的時候,因爲守住鼻息,鼻子到眉尖之間會貫通,你會在這個地方起種種的相,這個時候你要攝心把那個化境調伏。譬如,有觀音出現,有地藏出現,有彌陀出現,你要觀哪一個?行者在這個時候就要鎖定一個。「我現在修什麼?」這點你要確定!明明你就在觀日,怎麼跑出個佛來?遣掉!這叫佛來佛斬,知道嗎?「你現在觀什麼?」假如你沒有辦法攝心去降伏那個化境,而是坐在那邊像看電視一樣,一幕又一幕,這個節目完了,有那個節目,然後「看完了!」這就叫作凡夫!你一定要鎖住一個,就等于把那個節目止住不動,我就守住那個!其他的化境我都不要——「那個化境我要能夠去控製」,意念就在這裏起作用,這叫「當緣因緣,而莫著因緣」。告訴你,這個比什麼都還著因緣,你那個化境一定要守住、要降伏。
開始講正行的時候,你就可以知道這地方爲什麼要這樣做,所以行法絕對不是你自己想象的。你看臺灣有多少人在念佛?大概是全世界念佛密度最高的地方,但沒有幾個人真正懂得如何念佛——念佛就像錄音帶一樣,那叫作「有音無心」;只有聲音,沒有心,這樣絕對不能成就!這裏面絲毫沒有通融的地方,你有多少心,才有多少成就;沒有心,絕對無法成就。這個法的殊勝就在這裏。
所以這個行法當中,同樣是講「守意」,到底是「令念不得生」,還是「守意令念得生」?到底是「當緣因緣,莫著因緣」,還是要特別著因緣呢?這都不是你想象的。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強調,語言文字有它的僵執性——僵化的執著性。絕對不要著文字相、語言相,不要著心緣相,這是修行的要領;這個要領沒有的的話,你很難有所成就,你會一直在這邊忙來忙去。
經雲:「守與意各不同。守者,護十方一切覺,使外邪不侵,謂之守;意者,覺彼無爲爲是,謂之意。故守意者,即守護一切,覺彼無爲之境,而不爲外邪所侵故。」守與意各不同,這個講法都是安世高的語言模式,我們只是提供給各位參考。「守者,護十方一切覺,使外邪不侵,謂之守。」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覺知,我們都要守護好,不要被外邪侵臨;「外邪」就指七情五欲。這東西看了會讓我覺悟的,那就要守護,令其覺悟。不要說「冷氣真好!」心就跑到冷氣那邊去了,那個覺知消失了;你感受到冷氣的享受,那就是身根的觸塵影響了你。讓你吹冷氣很舒服,不是要讓你心跑掉的,是要讓你能夠沈著下來,這叫作「使外邪不侵」。至于如何守護,這個你要自己守了,師父只能教到這裏,不可能替你守。
「意者,覺彼無爲爲是,謂之意」,你要能夠知道「無爲」是什麼,要能覺知到,然後肯定它。我們也知道「無爲」才是對的,可是「無爲」是什麼,你沒有感受,光認識「無爲」這兩個字沒有用,那就像「總統」二字大家都認識,可是「總統」是什麼你不知道。你說「總統就是那個某某某嘛」,我們講的不是總統的相,也不是指總統的工作是什麼,更不是認識「總統」這兩個字,而是總統的這個生命;總統的生命就跟我們的生命一樣,這個生命是無限的,你知道嗎?現任的總統是誰,那個人只是總統的相,四年一任,四年以後那個相就改了,而那個相會一直改,但是總統的生命一直存在,你體會得到嗎?
你自己的生命也一樣,「現在」你以這個相出來,但,「前一個相」你記不起來了,「下一個相」你不知道。生命是永恒的,現在只是以這個相顯現,這個相的因緣盡了,相就不見了。就像臺灣每四年總統要改選,改選的總統是誰你不知道,可是那年的五月二十以後,那個相就會出來了;相會一直變,但是總統那個生命一直存在,不會因爲相而改變。每一個生命也是一樣。
講了這麼多,不知各位能不能體會?事實就是這個狀況,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就在這裏啊!所以這輩子要努力的,不是使盡一切讓「這一身」怎麼樣,這一身只是個相,因緣過了就會換新的,一般凡夫起碼要努力的是「如何讓下輩子的因緣好一點」,至少要能做到這一點。修行人就不只如此了,本來生命是「橫的躺在這個地方」,修行以後,要能夠「豎的走出去」,這就叫作「出叁界」。能夠讓生命品質提升、超越,才有可能橫出叁界,這是修行的意義,所以要懂得我們在做什麼。
「守意中有四樂:一、知要樂;二、知法樂;叁、知止樂;四、知可樂。是守意四樂。」《安般守意經》裏面說守意有四樂。「知要樂」,我知道要離苦得樂,所以我要追求那個樂;「要」是追尋的意思,「樂」是快樂。我們就…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壹 一法通,法法不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