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 安那般那——無邊妙用的基礎

  

拾 安那般那——無邊妙用的基礎

  

安那般那行法

  

「安那般那」是印度話,是「息入、息出」的意思,但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呼吸而已。向來各家的譯法都不同,安世高就把它翻成「安般守意」;他特別用「守意」二字,就是強調不是空心靜坐。現代人大乘佛法學多了,放空話、講大話的很多,實際修行這方面,卻不知道該怎麼下手。很多學佛人喜歡講「一切都要空」,可是當家産、太太、孩子通通布施出去以後,卻在那邊「怨歎」,那個叫作「怨歎空」,不是真空。像這樣的情況都是弄錯方法,不知道真實義在哪裏。

  

根據《安般守意經》裏面的定義:「『安』爲定,『般』爲莫使動搖,『守意』爲莫使亂意也;安般守意名爲,禦意至得無爲也。」心念不要亂,叫作「守意」;「意」就是意念,意思是要把你的念調禦到「無爲」的境界。在修法中,各位不要把這種基礎行法當成「有爲法」或「有念法」,而把大乘的法叫作「無爲法」或「無念法」;不要用二分法,在佛法中是一法,不是二法。所以我們稱小乘佛法爲「基礎佛法」,稱大乘佛法爲「運用佛法」,必須要先有基礎佛法才能運用;換句話說,「基礎佛法」必須要能運用才能圓滿,而「運用佛法」要運用得當,一定要先有基礎。所以,什麼是基礎佛法,要如何運用,我們要把它弄清楚,二者不要混淆了。大乘佛法的辭彙很好、很迷人,很多人卻也因此「被騙」,那就像是大理石刻成的饅頭,雖然也叫作「饅頭」,但只有傻瓜才把他當成真的饅頭來啃;這種石刻的饅頭花蓮很多,你把它拿來供佛可以,但拿來供養五髒廟那就慘了。所以要弄清楚,千萬不要被文字騙了。

  

《安般守意經》說:「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以濟衆生之漂流也。衆生心之溢蕩,無微不浃,出入無間;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覓之無前,尋之無後。深微細妙,形無絲髪,猶以晦曀;種夫深耕,巧手覆種。孳有萬億。旁人不賭其形,種家不知其數也。一朽乎下,萬生乎上。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叁億意。意有一身而心不自知,猶彼種夫勞形役軀,而不知其源也。」

  

經裏面講得很清楚,「安般者」是佛的大乘,不是小乘。假如自己搞不清楚爲何要學「安般」,那就要先提疑情。它整段文章寫得很美,意義你現在不見得能體會,但是你好好地修就對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從這邊産生。文章我不解釋,只跟各位講一下「一朽乎下,萬生乎上」——它的意思是說這個種子在地下腐爛了,所有的果實可以在上面生出來。爲什麼用這個來形容「安般守意」呢?其實是告訴我們,你花叁個月的時間在禅堂裏把數息觀修成,「無邊的妙用」可以在你一生中去兌現。

  

你要學數息,不僅僅在禅堂學,假使能發心當堂主,那是你成就自己的最好機會;二六時中,最好一直守住鼻息。怎麼守呢?你現在功夫還不夠,在禅堂中坐下去,守鼻息可能就讓你守得頭昏腦脹;不數息,呼吸還很正常,一觀呼吸,呼吸反倒亂了。其實這很正常的,不用擔心,它是表示我們還沒有接受調教,所以必須經過一番訓練。這時候你的感覺,很可能像是把剛買回來的棉被從塑膠套裏拿出來,要塞回去時塞不進去了,棉被好像變大了;等你能夠把它調好塞回去,人家就會說你很內行。現在你是很外行、很狀況外,勉強塞完後已經是滿頭大汗,而且裏面的棉被也是奇形怪狀。不要因此感到沮喪,這很正常,它是必經的過程,假如因此而放棄,那就只能永遠當凡夫了。

  

假如你說還有一法比他更快,那就等你這些同學通通成佛,度盡衆生入滅去了,你再來好了。當然你不見得會下地獄,不用恐懼,只是生生世世在「人天善道」裏生死輪回而已。各位能進到禅堂來,已經很殊勝了,我可以保證決不墮叁惡道,但若要進一步出離,非得經過一番訓練不可;犧牲叁個月把基礎打穩,無邊的妙用跟喜悅將從這裏産生。這次訓練不成,不要緊,再來一次!我相信經過幾次的訓練,一定可以證得初禅定;再笨的,五年應該也可以。

  

假如花五年,每年叁個月的時間訓練,可以讓你證得初禅定,這個投資非常劃算。在這個時代,我不敢說你可以證阿羅漢,雖然證阿羅漢也不是多困難,只要心法、色法弄清楚,沒有「我」,就證阿羅漢了(當然用講得不算,我這樣子講或你聽到轉述給別人聽,都不表示已經證阿羅漢)。假使你花十年六個月來訓練,不見得能確確實實體會到「心法」跟「色法」構成一合相的假我,但是你花五年,每年用叁個月的時間訓練,要證得初禅定絕對沒問題。當你證得初禅定以後,會發現自己比現在變漂亮多了,男生像天王,女生像天女,因爲初禅定是在初禅天。但你是在欲界裏頭時,很難保證你是在忉利天,知道嗎?在欲界裏頭,變成羅刹女、修羅女的機會比較高,要成爲忉利天的天女就不一定了。但你要是證得初禅定,那就是色界天了,絕對沒問題!所以一定要證得初禅定。

  

「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叁億意。」一彈指有幾念,一念有多少生滅,這你自己去算就知道了,這裏只是簡稱;它告訴我們,一天一夜當中有十叁億念。「意」就是念,這個「念」很重要,但一般人都這樣含糊帶過去了。「意有一身而心不自知,猶彼種夫勞形役軀,而不知其源也。」這個念有個身,自己卻不知道,那就好像農夫在那邊忙碌,勞形役軀,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我們也一樣,晚上回到家,洗個熱水澡,倒頭就昏睡過去了,隔天再迷迷糊糊的醒來,你不知道爲什麼。這個「念」有個身,這就是爲何我們講,有呼吸身(又叫息身)、色身和念身,這叁身就是「法、報、化」。大乘佛法中還有所謂的「意生身」,「意生身」從哪裏來?就是從數息觀來的,你如果沒有數息觀的基礎,不可能有意生身。把數息法訓練起來,你到那個階段就知道爲什麼。告訴各位,這絕非神奇鬼怪,那個神通是真的神通,不是用講的就有,是真修來的。但是真有這個能力的人,不會去炫耀,沒有的人才會炫耀,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被騙。各位要知道,修行的過程是非常踏實的,所以我們要求你進入這個道場,就要依據這個道場修,你去別的道場也一樣,要把其他的雜訊都放下。

  

念有個身,我們自己不知道,所以想要知道源頭,一定要先斷「思覺」。思覺有叁粗、叁細之別,叁粗思覺就是「貪覺」、「瞋覺」、「癡覺」;貪瞋癡叫作叁毒,我們應該要有覺醒叁毒的能力,這是比較粗的。叁細思覺是比較細的,有「國土覺」、「親裏覺」和「不死覺」。國土情就是「你是臺中人,我是臺北人……」他對這塊土地有感情或是喜歡住在哪裏。記得大學剛畢業時,想要在臺北找個地方住下來,同學們知道我要找房子,許多人就跑來跟我說:「你來住我們那邊,我們那邊很好……。」每個人都說他們住的那個地方很好,我是聽了一臉茫然,因爲我對那個地方沒有國土情,有的話就會不一樣;這就是一種偏愛。貪瞋癡要覺察比較容易,國土情很難覺知,它很微細。像有些人說「他比較喜歡住在南部或哪裏,因爲天氣比較熱或比較冷……」,講是這樣簡單帶過去,其實裏面有國土情自己不知道。

  

「親裏情」,「親」就是指親人,「裏」是指周遭生活環境的人。你對于那些親戚朋友,會有眷屬的感覺。你要住在哪裏,大概都是跟親戚朋友有關。除非你恨透了家人,所以他住東方,你就住西方,他住南方,你就住北方,因爲不想跟他們來往,否則一般來講,即使吵架歸吵架,還是要住在一起,這個叫「親裏情」。親裏情之間的關系,你也很難體會得到。所以我跟各位講,不要吵架,尤其不要詛咒對方,因爲那是一種情,那個情緒沒有調好,就會變成恨,親人會變成冤家死對頭;情緒若可以調得好,親人是非常好的增上緣。現在由于生活環境的複雜,使我們跟親人之間的關系都惡質化了。其實,生活步調放緩的話,這種親情就會很好,可是你看不出來,因爲你沒有感覺到。這是爲什麼?因爲這種親情很微細,你身在其中,自己卻感受不到,就像「猶彼種夫,勞形役軀,而不知其源也」,農夫他身在其中,自己卻不知道。

  

「不死覺」,大部份的人很少意識到自己會死,其實每天都有人死,什麼行業都有可能休息,只有出生跟死亡是二十四小時服務的。大部份的人都只想著怎麼樣去幫助別人,沒想到自己也會死。鄉下有些人,專門備一套黑色的西裝,准備參加別人喪禮用的。你看,別人死的時候自己都穿得很高級,很少會想到自己死的時候要穿哪一套,壽衣店裏面賣的大都是粗布,哪一個人會想說「我先試穿一下,哪一套壽衣是適合我穿的?」這個叫作「不死覺」。

  

一個人能夠想到自己會死,那就算是有智慧;所以不用參別的,就花一段時間去參「我死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功德,保證以後你會死得很美,這就是五福臨門的第五福——考終命。你想要有那個福報,現在就要去想「我會怎麼死?」自然會死得很美;要是從來都不想,有可能會死的很難看,眼睛一顆大一顆小,嘴巴歪一邊,跟不動明王一樣。人都會死,沒有例外的,當初被耶稣救活的那些人,也早就死了,沒有永遠不死的。你如果想要死得好看,那就要靠自己了。國土覺、親裏覺、不死覺這叁個都屬于比較微細的部份,範圍也很廣;這些都是自己的事,不是別…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 安那般那——無邊妙用的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