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 安那般那——无边妙用的基础
安那般那行法
「安那般那」是印度话,是「息入、息出」的意思,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吸而已。向来各家的译法都不同,安世高就把它翻成「安般守意」;他特别用「守意」二字,就是强调不是空心静坐。现代人大乘佛法学多了,放空话、讲大话的很多,实际修行这方面,却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很多学佛人喜欢讲「一切都要空」,可是当家产、太太、孩子通通布施出去以后,却在那边「怨叹」,那个叫作「怨叹空」,不是真空。像这样的情况都是弄错方法,不知道真实义在哪里。
根据《安般守意经》里面的定义:「『安』为定,『般』为莫使动摇,『守意』为莫使乱意也;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心念不要乱,叫作「守意」;「意」就是意念,意思是要把你的念调御到「无为」的境界。在修法中,各位不要把这种基础行法当成「有为法」或「有念法」,而把大乘的法叫作「无为法」或「无念法」;不要用二分法,在佛法中是一法,不是二法。所以我们称小乘佛法为「基础佛法」,称大乘佛法为「运用佛法」,必须要先有基础佛法才能运用;换句话说,「基础佛法」必须要能运用才能圆满,而「运用佛法」要运用得当,一定要先有基础。所以,什么是基础佛法,要如何运用,我们要把它弄清楚,二者不要混淆了。大乘佛法的辞汇很好、很迷人,很多人却也因此「被骗」,那就像是大理石刻成的馒头,虽然也叫作「馒头」,但只有傻瓜才把他当成真的馒头来啃;这种石刻的馒头花莲很多,你把它拿来供佛可以,但拿来供养五脏庙那就惨了。所以要弄清楚,千万不要被文字骗了。
《安般守意经》说:「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众生心之溢荡,无微不浃,出入无间;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觅之无前,寻之无后。深微细妙,形无丝髪,犹以晦曀;种夫深耕,巧手覆种。孳有万亿。旁人不赌其形,种家不知其数也。一朽乎下,万生乎上。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而心不自知,犹彼种夫劳形役躯,而不知其源也。」
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安般者」是佛的大乘,不是小乘。假如自己搞不清楚为何要学「安般」,那就要先提疑情。它整段文章写得很美,意义你现在不见得能体会,但是你好好地修就对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就从这边产生。文章我不解释,只跟各位讲一下「一朽乎下,万生乎上」——它的意思是说这个种子在地下腐烂了,所有的果实可以在上面生出来。为什么用这个来形容「安般守意」呢?其实是告诉我们,你花三个月的时间在禅堂里把数息观修成,「无边的妙用」可以在你一生中去兑现。
你要学数息,不仅仅在禅堂学,假使能发心当堂主,那是你成就自己的最好机会;二六时中,最好一直守住鼻息。怎么守呢?你现在功夫还不够,在禅堂中坐下去,守鼻息可能就让你守得头昏脑胀;不数息,呼吸还很正常,一观呼吸,呼吸反倒乱了。其实这很正常的,不用担心,它是表示我们还没有接受调教,所以必须经过一番训练。这时候你的感觉,很可能像是把刚买回来的棉被从塑胶套里拿出来,要塞回去时塞不进去了,棉被好像变大了;等你能够把它调好塞回去,人家就会说你很内行。现在你是很外行、很状况外,勉强塞完后已经是满头大汗,而且里面的棉被也是奇形怪状。不要因此感到沮丧,这很正常,它是必经的过程,假如因此而放弃,那就只能永远当凡夫了。
假如你说还有一法比他更快,那就等你这些同学通通成佛,度尽众生入灭去了,你再来好了。当然你不见得会下地狱,不用恐惧,只是生生世世在「人天善道」里生死轮回而已。各位能进到禅堂来,已经很殊胜了,我可以保证决不堕三恶道,但若要进一步出离,非得经过一番训练不可;牺牲三个月把基础打稳,无边的妙用跟喜悦将从这里产生。这次训练不成,不要紧,再来一次!我相信经过几次的训练,一定可以证得初禅定;再笨的,五年应该也可以。
假如花五年,每年三个月的时间训练,可以让你证得初禅定,这个投资非常划算。在这个时代,我不敢说你可以证阿罗汉,虽然证阿罗汉也不是多困难,只要心法、色法弄清楚,没有「我」,就证阿罗汉了(当然用讲得不算,我这样子讲或你听到转述给别人听,都不表示已经证阿罗汉)。假使你花十年六个月来训练,不见得能确确实实体会到「心法」跟「色法」构成一合相的假我,但是你花五年,每年用三个月的时间训练,要证得初禅定绝对没问题。当你证得初禅定以后,会发现自己比现在变漂亮多了,男生像天王,女生像天女,因为初禅定是在初禅天。但你是在欲界里头时,很难保证你是在忉利天,知道吗?在欲界里头,变成罗刹女、修罗女的机会比较高,要成为忉利天的天女就不一定了。但你要是证得初禅定,那就是色界天了,绝对没问题!所以一定要证得初禅定。
「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一弹指有几念,一念有多少生灭,这你自己去算就知道了,这里只是简称;它告诉我们,一天一夜当中有十三亿念。「意」就是念,这个「念」很重要,但一般人都这样含糊带过去了。「意有一身而心不自知,犹彼种夫劳形役躯,而不知其源也。」这个念有个身,自己却不知道,那就好像农夫在那边忙碌,劳形役躯,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我们也一样,晚上回到家,洗个热水澡,倒头就昏睡过去了,隔天再迷迷糊糊的醒来,你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念」有个身,这就是为何我们讲,有呼吸身(又叫息身)、色身和念身,这三身就是「法、报、化」。大乘佛法中还有所谓的「意生身」,「意生身」从哪里来?就是从数息观来的,你如果没有数息观的基础,不可能有意生身。把数息法训练起来,你到那个阶段就知道为什么。告诉各位,这绝非神奇鬼怪,那个神通是真的神通,不是用讲的就有,是真修来的。但是真有这个能力的人,不会去炫耀,没有的人才会炫耀,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被骗。各位要知道,修行的过程是非常踏实的,所以我们要求你进入这个道场,就要依据这个道场修,你去别的道场也一样,要把其他的杂讯都放下。
念有个身,我们自己不知道,所以想要知道源头,一定要先断「思觉」。思觉有三粗、三细之别,三粗思觉就是「贪觉」、「瞋觉」、「痴觉」;贪瞋痴叫作三毒,我们应该要有觉醒三毒的能力,这是比较粗的。三细思觉是比较细的,有「国土觉」、「亲里觉」和「不死觉」。国土情就是「你是台中人,我是台北人……」他对这块土地有感情或是喜欢住在哪里。记得大学刚毕业时,想要在台北找个地方住下来,同学们知道我要找房子,许多人就跑来跟我说:「你来住我们那边,我们那边很好……。」每个人都说他们住的那个地方很好,我是听了一脸茫然,因为我对那个地方没有国土情,有的话就会不一样;这就是一种偏爱。贪瞋痴要觉察比较容易,国土情很难觉知,它很微细。像有些人说「他比较喜欢住在南部或哪里,因为天气比较热或比较冷……」,讲是这样简单带过去,其实里面有国土情自己不知道。
「亲里情」,「亲」就是指亲人,「里」是指周遭生活环境的人。你对于那些亲戚朋友,会有眷属的感觉。你要住在哪里,大概都是跟亲戚朋友有关。除非你恨透了家人,所以他住东方,你就住西方,他住南方,你就住北方,因为不想跟他们来往,否则一般来讲,即使吵架归吵架,还是要住在一起,这个叫「亲里情」。亲里情之间的关系,你也很难体会得到。所以我跟各位讲,不要吵架,尤其不要诅咒对方,因为那是一种情,那个情绪没有调好,就会变成恨,亲人会变成冤家死对头;情绪若可以调得好,亲人是非常好的增上缘。现在由于生活环境的复杂,使我们跟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恶质化了。其实,生活步调放缓的话,这种亲情就会很好,可是你看不出来,因为你没有感觉到。这是为什么?因为这种亲情很微细,你身在其中,自己却感受不到,就像「犹彼种夫,劳形役躯,而不知其源也」,农夫他身在其中,自己却不知道。
「不死觉」,大部份的人很少意识到自己会死,其实每天都有人死,什么行业都有可能休息,只有出生跟死亡是二十四小时服务的。大部份的人都只想着怎么样去帮助别人,没想到自己也会死。乡下有些人,专门备一套黑色的西装,准备参加别人丧礼用的。你看,别人死的时候自己都穿得很高级,很少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要穿哪一套,寿衣店里面卖的大都是粗布,哪一个人会想说「我先试穿一下,哪一套寿衣是适合我穿的?」这个叫作「不死觉」。
一个人能够想到自己会死,那就算是有智慧;所以不用参别的,就花一段时间去参「我死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功德,保证以后你会死得很美,这就是五福临门的第五福——考终命。你想要有那个福报,现在就要去想「我会怎么死?」自然会死得很美;要是从来都不想,有可能会死的很难看,眼睛一颗大一颗小,嘴巴歪一边,跟不动明王一样。人都会死,没有例外的,当初被耶稣救活的那些人,也早就死了,没有永远不死的。你如果想要死得好看,那就要靠自己了。国土觉、亲里觉、不死觉这三个都属于比较微细的部份,范围也很广;这些都是自己的事,不是别…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 安那般那——无边妙用的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