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 安那般那——无边妙用的基础▪P2

  ..续本文上一页人的事。有些人说:「佛教太自私了,只管自己了生死……。」我们要弄清楚,想想这些自己的事不是自私,他跟自私无关。所谓「自私」是只图自己的利益,不管别人,而我们做的这个修行,不仅没有伤害别人,他让自己达到完美,同时也会带给别人非常好的效果。

  

有些同修来到道场就猛跟我解释:「师父!很抱歉,最近很忙,所以都没有来……。」其实不用抱歉,你把自己照顾好,那就是让师父放心的最好方法,否则师父还得要做功课回向给你,对不对?所以只要把自己照顾好,师父就不用替你操心了嘛!同样的,你跟朋友、家人相处的最好方法也是把自己照顾好,人家就不用替你操心。所以,照顾好自己算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吗?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你给朋友、家人最好的礼物,是不是?所以照顾好自己,它本身就是修行。一个人可以照顾好自己,让亲戚、朋友、同修、师长不必替你操心,那你的修行算是很不错了,六十分大概没有问题;想要到达六十分以上,那真的就要很精进了。照顾好自己也属于助道资粮,至于因为贪、瞋、痴而去搞自己的生活问题,那就不叫作照顾自己,而是造业了。

  

能够将这些三粗三细的思觉都断了,那才可以称为「健儿」;而要断绝这些思觉,那就要念「安那般那」,学六种法,因此应当要念「数息」。安那般那行法,在中国的法本有很多,如《坐禅三昧经》、《大安般守意经》、《六妙门》等,而且各法本之间,名相定义等都互有出入,也不甚具体,本文是就《坐禅三昧经》的几个相关重点,把它标示出来,其他的有机会再详细探讨。《坐禅三昧经》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它是大乘法没有错。所以说「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六法怎么修,等我们讲正行的时候再详细讲,这个地方提供给你的只是一个概念。

  

这六法我们会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一次,给各位作个依据,我也不知道讲义这样讲是否恰当,但我是觉得已经讲得很广,尤其要把大乘的语言融入其中很不容易,因为语言模式不一样,但是我们会偶尔带一些进去,因为修这一法,可以让你具备大乘佛法的基础。我常跟各位讲,你不经过实修,大乘经典你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在哪里,相关的几个重点我会把它标示出来。譬如,我们在大乘经典常常看到「佛放眉间光」,为何经典这样记载?经典有记载一定是真的,不然就是诳语者、不实语者。假如这样的话,佛陀是怎么眉间放光的?总要教教我们,不然我们都不会,这一法要教我们嘛!佛陀放光的情况,经典里经常出现,可是我们都把他当封神榜一样看过去,没有人去追究。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几乎都没有人谈这个问题;这要从实修当中去看,从数法到随法以后,你就会发现为什么眉间放光,修法在这里就有了。

  

大乘一直讲「法、报、化」三身,小乘则不讲,那么「法、报、化」是从哪里来?你怎么去证得?你只会讲有个法身,但法身是怎么来的?总不能说「它本来就在那里」它当然本来就在那里,但是我们现在就是没有,那我要如何证得法身?圆满报身怎么修成?这个就是我们的主要功课。告诉各位,透过「数息观」就可以证得;「数息观」就有观,「五停心观」也都是观,所有的行法都讲「观」。在佛教里头,没有一法「不观」,每一法都要「起观」。因此每个行法中不可能「无念」,只要讲到行法,就是要你「作意」;「作意」要作到「无意」时,才能够一念不生;当你「作意起观」,观到「无意作观」时,那就成就了。讲「无念」,是讲这个部份的无念,不是空心静坐的那个无念。一开始就修空心静坐的话,即使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也没有用,业报尽了,你还是要再轮回!假如没有福报的话,空心静坐只不过是「野狐禅」,是外道禅的修法。

  

我们讲法跟外面不一样,你从外面带来的杂讯,可能会在这里搅和不清,所以一定要重新来过。现在我们跟各位勘定的,是从头到尾的一个完整系统,你不要从前面就开始混淆到后面去。「数、随、止、观、还、凈」当中都有一个方法,我把这方法叫「技术面」,另外它还有一个「观法」的部份,我把它称为「工程面」。讲「工程」,是相对于「技术」上来说的;「技术」上你这样做,「工程」自然就会成就。

  

就好像盖房子一样,小时候去工地打工,我们一群孩子就负责把砖块、水、水泥、砂子一直搬运上去,我们就只知道这很简单的一法。等到房子完成了,我们站在下面看「喔,怎么那么漂亮!」为什么那么漂亮,怎么想都想不到,因为我们只负责把材料运上去,而「怎么那么漂亮」,其实还有工程师在负责。现在大部份的人在修行上也有这样的状况,只知道技术面,不晓得有工程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没有修法,佛教就变成只有拜拜、诵诵经,训练出来的就像是一批「只会挑砖块的工人」一样。所以,相信我们这边训练出来的,不仅是会挑砖块,而且是个优秀的工程师;房子要盖什么样子可以自己主宰,而不是坐在那边等工作的好工人。不仅技术面要好,工程面也要很精湛。修行跟生命的成长是一样的,都是全方位的,不是用大脑思考所能企及。所以在修行当中,大脑的思考模式必须放下,修行才有可能成就;假如没有放下,必定会经历一番痛苦的煎熬。我们所谓的「善根」好,就是指你来修行可以很快的不用大脑,老是喜欢用大脑来修行的,那就是善根不佳了。换句话说,如果你自认为很有聪明才气,那就跟颇有姿色的女人要警觉「红颜薄命」一样,因为你在修法上会愈困难。那种看起来憨憨的人,他修法上很单纯,因为师父教他什么,他就乖乖地、按部就班地进行。

  

《安般守意经》云:「世尊初欲说斯经时,大千震动,人天易色,三日安般,无能质者。于是世尊化为两身,一曰何等,一曰尊主。演于斯而义出矣!大士上人,六双十二辈,靡不执行。」经文这里世尊为什么会化为「两身」?佛陀明明就不讲神通,为何经文这里又要讲「世尊化为两身」?这就是经文的语言模式,你要知道他在讲什么。他的意思是「呼吸」是一身,「色身」是一身,从「何等」跟「尊主」就可以看到一个是「能」,一个是「所」。你现在来看会看不懂,因为这是修行的境界,从修法中会修到这个地方,等我们训练完再来看时,你就会懂了。

  

经文里面又讲到,安般守意有十黠,分别是「数意、相随、止、观、还、凈、苦、集、灭、道」,十黠就是十种智慧的关键。「六妙门」加上「四圣谛」,就成了十种智慧,这当中再加上「三十七道品」,修行才算完成。这部份到后面讲「凈法」时再来谈。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大藏经里头,禅、凈、律、密都有,里头北传的《阿含藏》则是从第二次结集的都还存在,比南传的资料来得丰富,但问题是很难看得懂,因为有些是汉朝或魏晋南北朝时的语言,有的是唐朝的语言,我们的古文训练不够,所以看不懂。大概也因为如此,一直没有人去作深入的研究,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没有这个法,想要研究的人,资料是很多的。这里面也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讯息——每一部经,都有它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南传如此,北传亦然。

  

南传号称「原始佛教」,但原始佛教就一定是佛说的吗?如果真的是佛说的,就用不着结集了,对不对?当时第一次结集完毕就好了,为什么有第二次结集?其实第二次,第三次结集时,经家指导者的思想就介入了,他们的思惟模式跟语言模式,已经干扰了世尊的思惟模式跟语言模式;后来的人的意识形态一直加进去,因为加得太多,混乱了,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怎么办呢?那就再一次结集,大家来勘定,这时候新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就又冒出来了。世尊最初怎么讲,已经没人知道了,但是无所谓,透过经典的这些指导,照样可以成就。

  

即使是第三次、第四次结集,距离现在也都已经一、二千年了,那些语言的表达法,还是让我们觉得很头疼,所以有必要用现代的语言再讲一遍。那么我这样讲,他那样讲,再过五十年,我们又得进行第五次结集,因为每个人的语言模式、思惟模式都不一样。这个时代不用新的方法来解释又不行,但是只要一用新的方法解释,就不免会渗入个人主义、个人色彩。我们必须承认也必须接受及肯定这种情况,然后去寻求一个新的解决方法,这才是关键。就像现在旧有的伦理系统全部破坏了,那么要不要建立新的伦理系统?新的伦理系统怎么建立?我自己推动、建立一套伦理系统以后,别人也这样推动、建立另一套伦理系统,届时这些伦理系统必须串联在一起;要串联一起时,那就必须重新调整、协调,这就是所谓的结集。这时候你会发现,他的经有他的特点,我的经有我的特点,这些全部要把它倂在一起通通接受。你要有「他的经有他的思惟、语言模式,我们的经有我们的思惟、语言模式」的这种临场感,他本来就是这个状况。

  

现在我在这里讲,你们在下面听,每个人都把它记录下来,假如每一个人出去以后又讲给别人听,你注意看看,每个人讲的其实跟我当初讲的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一套,因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思惟模式和语言模式去表达。其实,只要能令众生开悟、证果,那都对!佛法本来就是很活泼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死守一法?死守一法,那就变成早餐苹果,午餐苹果,晚餐苹果;吃饭,炒苹果;喝汤,苹果汤;口渴,喝苹果汁,因为只有一个嘛!这样当然也可以成就,可是娑婆众生就是杂华庄严,我们在很活泼、很自在的情况下各自成就、各自庄严;在各自成就、各自庄严的情况下,互相成就、互相庄严,这叫作「自成就自庄严,他成就他庄严」。华严讲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这种境界看起来很高,其实,从根本上就已经开始了。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 安那般那——无边妙用的基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