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 安那般那——無邊妙用的基礎▪P2

  ..續本文上一頁人的事。有些人說:「佛教太自私了,只管自己了生死……。」我們要弄清楚,想想這些自己的事不是自私,他跟自私無關。所謂「自私」是只圖自己的利益,不管別人,而我們做的這個修行,不僅沒有傷害別人,他讓自己達到完美,同時也會帶給別人非常好的效果。

  

有些同修來到道場就猛跟我解釋:「師父!很抱歉,最近很忙,所以都沒有來……。」其實不用抱歉,你把自己照顧好,那就是讓師父放心的最好方法,否則師父還得要做功課回向給你,對不對?所以只要把自己照顧好,師父就不用替你操心了嘛!同樣的,你跟朋友、家人相處的最好方法也是把自己照顧好,人家就不用替你操心。所以,照顧好自己算是一種自私的行爲嗎?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你給朋友、家人最好的禮物,是不是?所以照顧好自己,它本身就是修行。一個人可以照顧好自己,讓親戚、朋友、同修、師長不必替你操心,那你的修行算是很不錯了,六十分大概沒有問題;想要到達六十分以上,那真的就要很精進了。照顧好自己也屬于助道資糧,至于因爲貪、瞋、癡而去搞自己的生活問題,那就不叫作照顧自己,而是造業了。

  

能夠將這些叁粗叁細的思覺都斷了,那才可以稱爲「健兒」;而要斷絕這些思覺,那就要念「安那般那」,學六種法,因此應當要念「數息」。安那般那行法,在中國的法本有很多,如《坐禅叁昧經》、《大安般守意經》、《六妙門》等,而且各法本之間,名相定義等都互有出入,也不甚具體,本文是就《坐禅叁昧經》的幾個相關重點,把它標示出來,其他的有機會再詳細探討。《坐禅叁昧經》是鸠摩羅什翻譯的,它是大乘法沒有錯。所以說「諸佛之大乘,以濟衆生之漂流」。六法怎麼修,等我們講正行的時候再詳細講,這個地方提供給你的只是一個概念。

  

這六法我們會用現代語言重新诠釋一次,給各位作個依據,我也不知道講義這樣講是否恰當,但我是覺得已經講得很廣,尤其要把大乘的語言融入其中很不容易,因爲語言模式不一樣,但是我們會偶爾帶一些進去,因爲修這一法,可以讓你具備大乘佛法的基礎。我常跟各位講,你不經過實修,大乘經典你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在哪裏,相關的幾個重點我會把它標示出來。譬如,我們在大乘經典常常看到「佛放眉間光」,爲何經典這樣記載?經典有記載一定是真的,不然就是诳語者、不實語者。假如這樣的話,佛陀是怎麼眉間放光的?總要教教我們,不然我們都不會,這一法要教我們嘛!佛陀放光的情況,經典裏經常出現,可是我們都把他當封神榜一樣看過去,沒有人去追究。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幾乎都沒有人談這個問題;這要從實修當中去看,從數法到隨法以後,你就會發現爲什麼眉間放光,修法在這裏就有了。

  

大乘一直講「法、報、化」叁身,小乘則不講,那麼「法、報、化」是從哪裏來?你怎麼去證得?你只會講有個法身,但法身是怎麼來的?總不能說「它本來就在那裏」它當然本來就在那裏,但是我們現在就是沒有,那我要如何證得法身?圓滿報身怎麼修成?這個就是我們的主要功課。告訴各位,透過「數息觀」就可以證得;「數息觀」就有觀,「五停心觀」也都是觀,所有的行法都講「觀」。在佛教裏頭,沒有一法「不觀」,每一法都要「起觀」。因此每個行法中不可能「無念」,只要講到行法,就是要你「作意」;「作意」要作到「無意」時,才能夠一念不生;當你「作意起觀」,觀到「無意作觀」時,那就成就了。講「無念」,是講這個部份的無念,不是空心靜坐的那個無念。一開始就修空心靜坐的話,即使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也沒有用,業報盡了,你還是要再輪回!假如沒有福報的話,空心靜坐只不過是「野狐禅」,是外道禅的修法。

  

我們講法跟外面不一樣,你從外面帶來的雜訊,可能會在這裏攪和不清,所以一定要重新來過。現在我們跟各位勘定的,是從頭到尾的一個完整系統,你不要從前面就開始混淆到後面去。「數、隨、止、觀、還、凈」當中都有一個方法,我把這方法叫「技術面」,另外它還有一個「觀法」的部份,我把它稱爲「工程面」。講「工程」,是相對于「技術」上來說的;「技術」上你這樣做,「工程」自然就會成就。

  

就好像蓋房子一樣,小時候去工地打工,我們一群孩子就負責把磚塊、水、水泥、砂子一直搬運上去,我們就只知道這很簡單的一法。等到房子完成了,我們站在下面看「喔,怎麼那麼漂亮!」爲什麼那麼漂亮,怎麼想都想不到,因爲我們只負責把材料運上去,而「怎麼那麼漂亮」,其實還有工程師在負責。現在大部份的人在修行上也有這樣的狀況,只知道技術面,不曉得有工程面;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沒有修法,佛教就變成只有拜拜、誦誦經,訓練出來的就像是一批「只會挑磚塊的工人」一樣。所以,相信我們這邊訓練出來的,不僅是會挑磚塊,而且是個優秀的工程師;房子要蓋什麼樣子可以自己主宰,而不是坐在那邊等工作的好工人。不僅技術面要好,工程面也要很精湛。修行跟生命的成長是一樣的,都是全方位的,不是用大腦思考所能企及。所以在修行當中,大腦的思考模式必須放下,修行才有可能成就;假如沒有放下,必定會經曆一番痛苦的煎熬。我們所謂的「善根」好,就是指你來修行可以很快的不用大腦,老是喜歡用大腦來修行的,那就是善根不佳了。換句話說,如果你自認爲很有聰明才氣,那就跟頗有姿色的女人要警覺「紅顔薄命」一樣,因爲你在修法上會愈困難。那種看起來憨憨的人,他修法上很單純,因爲師父教他什麼,他就乖乖地、按部就班地進行。

  

《安般守意經》雲:「世尊初欲說斯經時,大千震動,人天易色,叁日安般,無能質者。于是世尊化爲兩身,一曰何等,一曰尊主。演于斯而義出矣!大士上人,六雙十二輩,靡不執行。」經文這裏世尊爲什麼會化爲「兩身」?佛陀明明就不講神通,爲何經文這裏又要講「世尊化爲兩身」?這就是經文的語言模式,你要知道他在講什麼。他的意思是「呼吸」是一身,「色身」是一身,從「何等」跟「尊主」就可以看到一個是「能」,一個是「所」。你現在來看會看不懂,因爲這是修行的境界,從修法中會修到這個地方,等我們訓練完再來看時,你就會懂了。

  

經文裏面又講到,安般守意有十黠,分別是「數意、相隨、止、觀、還、凈、苦、集、滅、道」,十黠就是十種智慧的關鍵。「六妙門」加上「四聖谛」,就成了十種智慧,這當中再加上「叁十七道品」,修行才算完成。這部份到後面講「凈法」時再來談。

  

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大藏經裏頭,禅、凈、律、密都有,裏頭北傳的《阿含藏》則是從第二次結集的都還存在,比南傳的資料來得豐富,但問題是很難看得懂,因爲有些是漢朝或魏晉南北朝時的語言,有的是唐朝的語言,我們的古文訓練不夠,所以看不懂。大概也因爲如此,一直沒有人去作深入的研究,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沒有這個法,想要研究的人,資料是很多的。這裏面也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訊息——每一部經,都有它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南傳如此,北傳亦然。

  

南傳號稱「原始佛教」,但原始佛教就一定是佛說的嗎?如果真的是佛說的,就用不著結集了,對不對?當時第一次結集完畢就好了,爲什麼有第二次結集?其實第二次,第叁次結集時,經家指導者的思想就介入了,他們的思惟模式跟語言模式,已經幹擾了世尊的思惟模式跟語言模式;後來的人的意識形態一直加進去,因爲加得太多,混亂了,你講你的,我講我的,怎麼辦呢?那就再一次結集,大家來勘定,這時候新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就又冒出來了。世尊最初怎麼講,已經沒人知道了,但是無所謂,透過經典的這些指導,照樣可以成就。

  

即使是第叁次、第四次結集,距離現在也都已經一、二千年了,那些語言的表達法,還是讓我們覺得很頭疼,所以有必要用現代的語言再講一遍。那麼我這樣講,他那樣講,再過五十年,我們又得進行第五次結集,因爲每個人的語言模式、思惟模式都不一樣。這個時代不用新的方法來解釋又不行,但是只要一用新的方法解釋,就不免會滲入個人主義、個人色彩。我們必須承認也必須接受及肯定這種情況,然後去尋求一個新的解決方法,這才是關鍵。就像現在舊有的倫理系統全部破壞了,那麼要不要建立新的倫理系統?新的倫理系統怎麼建立?我自己推動、建立一套倫理系統以後,別人也這樣推動、建立另一套倫理系統,屆時這些倫理系統必須串聯在一起;要串聯一起時,那就必須重新調整、協調,這就是所謂的結集。這時候你會發現,他的經有他的特點,我的經有我的特點,這些全部要把它倂在一起通通接受。你要有「他的經有他的思惟、語言模式,我們的經有我們的思惟、語言模式」的這種臨場感,他本來就是這個狀況。

  

現在我在這裏講,你們在下面聽,每個人都把它記錄下來,假如每一個人出去以後又講給別人聽,你注意看看,每個人講的其實跟我當初講的都不一樣,而且每個人會有自己的一套,因爲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思惟模式和語言模式去表達。其實,只要能令衆生開悟、證果,那都對!佛法本來就是很活潑的,我們爲什麼一定要死守一法?死守一法,那就變成早餐蘋果,午餐蘋果,晚餐蘋果;吃飯,炒蘋果;喝湯,蘋果湯;口渴,喝蘋果汁,因爲只有一個嘛!這樣當然也可以成就,可是娑婆衆生就是雜華莊嚴,我們在很活潑、很自在的情況下各自成就、各自莊嚴;在各自成就、各自莊嚴的情況下,互相成就、互相莊嚴,這叫作「自成就自莊嚴,他成就他莊嚴」。華嚴講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況。這種境界看起來很高,其實,從根本上就已經開始了。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 安那般那——無邊妙用的基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