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裏尋求慰藉;或是家庭不幸福,也可以寄托在某種技術上面,總之可以到處轉移。在佛門中不行,事業、家庭、金錢都沒有了,壓力無處躲藏;修行就是在面對六塵境界所給的壓力時完全承擔,然後用生命超越他!爲何佛陀要立下出家這個製度?就是讓你沒有退路,在面對任何的挫折、困難時,只能將所有境界全部承擔起來,然後去超越,這才是修行的本色;假如你出了家以後,卻還在那邊锱铢必較,那就不是修行人了,要留意。佛陀的製度非常好,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有很多逆境可以考驗我們,這是我們累積修行的資糧。各位從這裏慢慢去體會,所以我們說五趣雜居地是最好的修行處。
六欲天有福,因爲還有男女,飲食、睡眠等等欲望,所以叫作「欲界天」。天上的福報比地上大,這些天名是這樣解釋的,但我們不要光從文字上去看,根據印度人的語言模式,六欲天的意思是表示我們自己內心的境界,欲望愈少的人福報愈大。所以六欲天愈往上,欲望、雜念就愈少,福報就愈大;你要了解它的意義以及語言模式所要表達的。假如你一直有很強烈的欲望要升天、要晉升極樂世界,其實只要有這種強烈的欲望,根本升不了,頂多是升欲界天的最下一層;欲望更強的,那就在地居天。假如欲望強烈的人也能投生淨土,那淨土也瘋狂!也不會叫作「淨土」了。所以修行不要想太多,依照修行的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
其次是色界,有十八天四地。色界雖然遠離俗欲,但因爲還有色相、形相,所以稱之爲「色界天」。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都各有一地。初禅天,清淨離欲,名「離生喜樂地」;此天就不需要飲食了,無鼻、舌二識的作用,只有對「眼、耳、身、意」四識相應;以「喜受」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與眼、耳、身叁識相應,而且有覺、觀二支。這個覺、觀就是一般所謂的尋、伺,「覺」就是能夠觀察得到,就你的境界能夠觀察到;「觀」是能夠透視,你能夠透視所在禅定中的那個境界。所以有的翻成「覺、觀」,有的翻成「尋、伺」,那都無所謂。覺、觀二字是相對的,尋、伺也是一樣。「尋」有一點找的味道,就是在觀察;「伺」是注視,就是穿透的意思,能夠看透、洞徹那個境界。這個是離生喜樂地。
二禅名「定生喜樂地」,他會入定發光。這樣你就知道,會放光的人是到達什麼程度。此天已經沒有「眼、耳、身」叁識,只有「意識」一項,因此,只有「喜、舍(非苦非樂)」二受與「意識」相應。二禅天沒有「覺、觀」二支,已經舍初禅的「有覺」、「有觀」。
叁禅,身心最凈,叫作「離喜妙樂地」。整個叁界六道當中,以叁界天最殊勝、最舒服,所以很多修行人喜歡進入叁禅天,安住在叁禅的禅定當中,所以它叫做離喜妙樂。「喜」是比較粗放的,「樂」是比較微細的喜悅,叁禅是離喜妙樂了;是「樂受」,不是「喜受」。
四禅名「舍念清淨地」,此天只有意識,而且只有「舍受」與之相應。一禅、二禅、叁禅、四禅這些天名就不講了,前面都列出來了,自己去看。
無色界四天,也有四地,這裏已經沒有色身,但有心識,所以叫作「無色界天」。天名的部份各位自己看。下面來看「出世禅」。
出世禅
出世禅有「觀禅」、「練禅」、「熏禅」、「修禅」四種。每一個裏面又有細分。
一、觀禅:此即觀照之義,觀照「不淨」等各種境界,使心不貪染。當中又分爲「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四種。
(一)九想,又稱九相,即不淨觀的九次第觀。
(1)新死想:新死之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狀甚可哀。
(2)青瘀想:數日未殓,瘀青發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觸。
(3)膿血想:死屍潰爛,肉腐成膿,腸胃融化,膏血欲滴。
(4)绛汁想:腐膿再化,成爲血水,處處流出,臭不可聞。
(5)蟲啖想:腐屍日久,遍體生蛆,穿筋吃骨,身如蜂巢。
(6)筋纏想:皮肉鑽盡,筋骨猶存,如繩束薪,得以不散。
(7)骨散想:筋亦爛壞,首節縱橫,零落骷髅,不成人狀。
(8)白骨想:骨胳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曬,暴露原野。
(9)燒灰想:白骨被焚,成爲灰燼,如沙如土,歸還大地。
(二)八背舍,又名八解脫,即八種背棄、舍除叁界煩惱系縛的禅定。
(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意思是心中假如有「色」的想念,就會引起「受、取」的貪執,所以應該觀外塵的種種不清淨,以使貪執無從生起,甚至不生「取舍、受不受」的感觸,所以叫作「解脫」。
(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意思是心中雖沒有想念色塵的貪執,但爲了讓貪執的妄念永不生起,或是更加地堅定,而去觀想外塵的種種不清淨,所以叫作「解脫」。
(3)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塵境界,叫作「凈解脫」。觀想這種凈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執的欲望,就可以證明心性已經解脫,所以叫作「身作證」。現在這個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于定境之中了,所以叫作「具足住」。
(4)空無邊處解脫。
(5)識無邊處解脫。
(6)無所有處解脫。
(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以上(4)(5)(6)(7)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行人,在修定功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舍舍棄一切境界而得自在,所以叫作「解脫」。
(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意思是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自然就領受色、聲、香、味、觸的五塵;領受五塵,即生種種妄想。假如有滅受想五塵境界的定功,則一切五蘊作用都可以滅盡,所以叫作「滅盡定」。
(叁)八勝處,即八種能夠引發勝知勝見,以便舍棄貪愛、執取的禅定,因爲是能引發勝知勝見的依處,所以叫作「勝處」。
(1)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
(2)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
(3)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
(4)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
(5)青勝處。
(6)黃勝處。
(7)赤勝處。
(8)白勝處。
(四)十一切處,又名十遍處,即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法,使其一一皆遍于一切處。
以上四種「觀禅」,都是一一觀其「不淨」的境界,使心不貪染,無有受想、執取之意的禅定方法,能以此而發「無漏智」,所以是「出世禅」。這個方法特別著重觀照之功。接著來看第二個「練禅」。
二、練禅;九次第定。前面的觀禅是觀察之意,是「行用未調,出入之間還有雜念;「練禅」則是鍛煉的意思,是從淺到深,順次鍛煉初禅到四禅、四空定、滅盡定等,不雜異念,所以稱之爲「練」。
此禅能夠以「有漏」鍛煉「無漏」,雖然是緣「有爲法」之事禅,而能夠離欲過,不俟觀谛理,以是而能發起無漏智,所以也是「出世禅」。
叁、熏禅;獅子奮迅叁昧。「熏」就是熏熟、自在之意。「練禅」中要入九次第定,只能照著順序入,從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初禅……一直到滅盡定,不能逆次出。「熏禅」則逆順自在,好像獅子奮迅的勇猛,進退自在;進去以後,隨時可以出來。又能夠除異念之間雜,好像獅子奮迅勇而拂塵土,所以稱爲「獅子奮迅叁昧」。
四、修禅;超越叁昧。「修」的意思是使前面的定更加的精妙。前面的「熏禅」雖然是逆順自在,可是仍需要次第無間出入,不能超越自在出入;修禅則是修治前定,使得可以超越遠近,出入自在,所以叫作「超越叁昧」。
第一個「觀禅」是基礎,到「練禅」就算完成。「練禅」的九次第定是能夠一個一個進去,從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初禅定、二禅定、叁禅定、叁禅定到滅盡定,這叫作練禅。「熏禅」則是進了以後,隨時可以出來,但是出來要依「九次第定」一直出來,所以這一種禅修方法入定和出定都需要一段時間。「超越叁昧」就不一樣了,現在要入四禅定,馬上就可以入了,不是從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樣進去;要到「四空定」,直接就到四空定,要出四空定,也可以從四空定直接出來,不必四空定、叁空定、二空定……這樣出來。按照這種次序來的叫作「獅子奮迅叁昧」,他有點像爬樓梯,你必須一階一階的爬上去,下來也一樣,沒有辦法用跳的。「修禅」就有點像搭電梯,我要到哪一樓,「咻!」直接就到那一樓了,中間那幾樓不用每站停。所以功夫淺深在哪裏看?就在這個地方看。「觀、煉、熏、修」有功夫淺深的狀況;前面叁個是一個過程,雖然也有功夫深淺,但那個叫做「成就大小」,這個才真的叫做功夫;看起來好像一樣,其實不同。
觀、煉、熏、修這四種禅,都是已經能夠發「無漏智」;如果不發「無漏智」,則還是有漏禅,那就要觀「四谛理」,才可以成爲「出世禅」。世間禅與出世間禅的差別就在于「有漏」和「無漏」;有漏要轉成無漏,就要觀「苦、集、滅、道」四谛。
所以「苦集滅道」你要留意,生活中遇到挫折,譬如說孩子不聽話,你很難過,那要怎麼辦?「師父,要念什麼咒可以使他聽話?「無常咒啊!」什麼叫無常咒?「小孩不聽話」不就是無常?同樣的,「這孩子好乖」也是無常,乖與不乖都是世間法。你要常常起「無常觀」,這一種無常觀,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谛的基礎。我們修行者,要常常修「無常觀」,所以不要在那邊認爲:「師父都不疼我!」「師父疼你」無常啊,「師父不疼你」也無常啊,疼與不疼皆無常!疼你,是因爲你的業;不疼你,則是你的福報,因爲不疼的話,你好精進。所以自己要能夠獨立,要常常起無常觀,順、逆境都一樣。下面是「出世間上上禅」。
出世間上上禅
出世間上上禅,即九種大禅也。
一、自性禅:所修之禅觀時,心相于外不求,故名「自性」。
二、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的一切功德,故名「一切禅」。
叁、難禅:爲深妙難修之禅,故名爲「難」。
四、一切門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門出,故雲「一切門」。
五、善人禅:具大善根之衆生所共修的禅法,故名「善人」。
六、一切行禅:大乘的一切行法無不含攝,故名「一切行」。
七、除惱禅:除滅衆生之苦惱,故名「除惱」。
八、此世他世樂禅:能使衆生悉得二世之樂。
九、清淨淨禅:惑業斷盡,得大菩提之凈報,故名「清淨」。清淨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凈」。
出世間上上禅又叫作九種大禅,一共有九個,這部份各位自己看,我們就不講了。下一章開始要跟各位介紹「安那般那」行法大要。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玖 行者本色——完全承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