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乐里寻求慰藉;或是家庭不幸福,也可以寄托在某种技术上面,总之可以到处转移。在佛门中不行,事业、家庭、金钱都没有了,压力无处躲藏;修行就是在面对六尘境界所给的压力时完全承担,然后用生命超越他!为何佛陀要立下出家这个制度?就是让你没有退路,在面对任何的挫折、困难时,只能将所有境界全部承担起来,然后去超越,这才是修行的本色;假如你出了家以后,却还在那边锱铢必较,那就不是修行人了,要留意。佛陀的制度非常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有很多逆境可以考验我们,这是我们累积修行的资粮。各位从这里慢慢去体会,所以我们说五趣杂居地是最好的修行处。
六欲天有福,因为还有男女,饮食、睡眠等等欲望,所以叫作「欲界天」。天上的福报比地上大,这些天名是这样解释的,但我们不要光从文字上去看,根据印度人的语言模式,六欲天的意思是表示我们自己内心的境界,欲望愈少的人福报愈大。所以六欲天愈往上,欲望、杂念就愈少,福报就愈大;你要了解它的意义以及语言模式所要表达的。假如你一直有很强烈的欲望要升天、要晋升极乐世界,其实只要有这种强烈的欲望,根本升不了,顶多是升欲界天的最下一层;欲望更强的,那就在地居天。假如欲望强烈的人也能投生净土,那净土也疯狂!也不会叫作「净土」了。所以修行不要想太多,依照修行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
其次是色界,有十八天四地。色界虽然远离俗欲,但因为还有色相、形相,所以称之为「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各有一地。初禅天,清净离欲,名「离生喜乐地」;此天就不需要饮食了,无鼻、舌二识的作用,只有对「眼、耳、身、意」四识相应;以「喜受」与意识相应,有「乐受」与眼、耳、身三识相应,而且有觉、观二支。这个觉、观就是一般所谓的寻、伺,「觉」就是能够观察得到,就你的境界能够观察到;「观」是能够透视,你能够透视所在禅定中的那个境界。所以有的翻成「觉、观」,有的翻成「寻、伺」,那都无所谓。觉、观二字是相对的,寻、伺也是一样。「寻」有一点找的味道,就是在观察;「伺」是注视,就是穿透的意思,能够看透、洞彻那个境界。这个是离生喜乐地。
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他会入定发光。这样你就知道,会放光的人是到达什么程度。此天已经没有「眼、耳、身」三识,只有「意识」一项,因此,只有「喜、舍(非苦非乐)」二受与「意识」相应。二禅天没有「觉、观」二支,已经舍初禅的「有觉」、「有观」。
三禅,身心最凈,叫作「离喜妙乐地」。整个三界六道当中,以三界天最殊胜、最舒服,所以很多修行人喜欢进入三禅天,安住在三禅的禅定当中,所以它叫做离喜妙乐。「喜」是比较粗放的,「乐」是比较微细的喜悦,三禅是离喜妙乐了;是「乐受」,不是「喜受」。
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此天只有意识,而且只有「舍受」与之相应。一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些天名就不讲了,前面都列出来了,自己去看。
无色界四天,也有四地,这里已经没有色身,但有心识,所以叫作「无色界天」。天名的部份各位自己看。下面来看「出世禅」。
出世禅
出世禅有「观禅」、「练禅」、「熏禅」、「修禅」四种。每一个里面又有细分。
一、观禅:此即观照之义,观照「不净」等各种境界,使心不贪染。当中又分为「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种。
(一)九想,又称九相,即不净观的九次第观。
(1)新死想:新死之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状甚可哀。
(2)青瘀想:数日未殓,瘀青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
(3)脓血想: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
(4)绛汁想: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
(5)虫啖想: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吃骨,身如蜂巢。
(6)筋缠想: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
(7)骨散想:筋亦烂坏,首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
(8)白骨想:骨胳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晒,暴露原野。
(9)烧灰想: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归还大地。
(二)八背舍,又名八解脱,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系缚的禅定。
(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意思是心中假如有「色」的想念,就会引起「受、取」的贪执,所以应该观外尘的种种不清净,以使贪执无从生起,甚至不生「取舍、受不受」的感触,所以叫作「解脱」。
(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意思是心中虽没有想念色尘的贪执,但为了让贪执的妄念永不生起,或是更加地坚定,而去观想外尘的种种不清净,所以叫作「解脱」。
(3)凈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尘境界,叫作「凈解脱」。观想这种凈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执的欲望,就可以证明心性已经解脱,所以叫作「身作证」。现在这个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境之中了,所以叫作「具足住」。
(4)空无边处解脱。
(5)识无边处解脱。
(6)无所有处解脱。
(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以上(4)(5)(6)(7)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行人,在修定功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舍弃一切境界而得自在,所以叫作「解脱」。
(8)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意思是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自然就领受色、声、香、味、触的五尘;领受五尘,即生种种妄想。假如有灭受想五尘境界的定功,则一切五蕴作用都可以灭尽,所以叫作「灭尽定」。
(三)八胜处,即八种能够引发胜知胜见,以便舍弃贪爱、执取的禅定,因为是能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所以叫作「胜处」。
(1)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2)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3)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5)青胜处。
(6)黄胜处。
(7)赤胜处。
(8)白胜处。
(四)十一切处,又名十遍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法,使其一一皆遍于一切处。
以上四种「观禅」,都是一一观其「不净」的境界,使心不贪染,无有受想、执取之意的禅定方法,能以此而发「无漏智」,所以是「出世禅」。这个方法特别着重观照之功。接着来看第二个「练禅」。
二、练禅;九次第定。前面的观禅是观察之意,是「行用未调,出入之间还有杂念;「练禅」则是锻炼的意思,是从浅到深,顺次锻炼初禅到四禅、四空定、灭尽定等,不杂异念,所以称之为「练」。
此禅能够以「有漏」锻炼「无漏」,虽然是缘「有为法」之事禅,而能够离欲过,不俟观谛理,以是而能发起无漏智,所以也是「出世禅」。
三、熏禅;狮子奋迅三昧。「熏」就是熏熟、自在之意。「练禅」中要入九次第定,只能照着顺序入,从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初禅……一直到灭尽定,不能逆次出。「熏禅」则逆顺自在,好像狮子奋迅的勇猛,进退自在;进去以后,随时可以出来。又能够除异念之间杂,好像狮子奋迅勇而拂尘土,所以称为「狮子奋迅三昧」。
四、修禅;超越三昧。「修」的意思是使前面的定更加的精妙。前面的「熏禅」虽然是逆顺自在,可是仍需要次第无间出入,不能超越自在出入;修禅则是修治前定,使得可以超越远近,出入自在,所以叫作「超越三昧」。
第一个「观禅」是基础,到「练禅」就算完成。「练禅」的九次第定是能够一个一个进去,从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三禅定到灭尽定,这叫作练禅。「熏禅」则是进了以后,随时可以出来,但是出来要依「九次第定」一直出来,所以这一种禅修方法入定和出定都需要一段时间。「超越三昧」就不一样了,现在要入四禅定,马上就可以入了,不是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进去;要到「四空定」,直接就到四空定,要出四空定,也可以从四空定直接出来,不必四空定、三空定、二空定……这样出来。按照这种次序来的叫作「狮子奋迅三昧」,他有点像爬楼梯,你必须一阶一阶的爬上去,下来也一样,没有办法用跳的。「修禅」就有点像搭电梯,我要到哪一楼,「咻!」直接就到那一楼了,中间那几楼不用每站停。所以功夫浅深在哪里看?就在这个地方看。「观、炼、熏、修」有功夫浅深的状况;前面三个是一个过程,虽然也有功夫深浅,但那个叫做「成就大小」,这个才真的叫做功夫;看起来好像一样,其实不同。
观、炼、熏、修这四种禅,都是已经能够发「无漏智」;如果不发「无漏智」,则还是有漏禅,那就要观「四谛理」,才可以成为「出世禅」。世间禅与出世间禅的差别就在于「有漏」和「无漏」;有漏要转成无漏,就要观「苦、集、灭、道」四谛。
所以「苦集灭道」你要留意,生活中遇到挫折,譬如说孩子不听话,你很难过,那要怎么办?「师父,要念什么咒可以使他听话?「无常咒啊!」什么叫无常咒?「小孩不听话」不就是无常?同样的,「这孩子好乖」也是无常,乖与不乖都是世间法。你要常常起「无常观」,这一种无常观,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基础。我们修行者,要常常修「无常观」,所以不要在那边认为:「师父都不疼我!」「师父疼你」无常啊,「师父不疼你」也无常啊,疼与不疼皆无常!疼你,是因为你的业;不疼你,则是你的福报,因为不疼的话,你好精进。所以自己要能够独立,要常常起无常观,顺、逆境都一样。下面是「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间上上禅,即九种大禅也。
一、自性禅:所修之禅观时,心相于外不求,故名「自性」。
二、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的一切功德,故名「一切禅」。
三、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故名为「难」。
四、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门出,故云「一切门」。
五、善人禅:具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的禅法,故名「善人」。
六、一切行禅:大乘的一切行法无不含摄,故名「一切行」。
七、除恼禅:除灭众生之苦恼,故名「除恼」。
八、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生悉得二世之乐。
九、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凈报,故名「清净」。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凈」。
出世间上上禅又叫作九种大禅,一共有九个,这部份各位自己看,我们就不讲了。下一章开始要跟各位介绍「安那般那」行法大要。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玖 行者本色——完全承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