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壹 初禅定——觀照的基礎

  

壹 初禅定——觀照的基礎

  

這次夏安居的課程取名爲「邁向佛陀的境界」,是期許透過這個課程的訓練,可以使我們到達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成就的境界。就一個行者來說,我們都很想了解,二千六百年前悉達多太子是怎麼成就的?薄地凡夫的我們該具備哪些條件、進行什麼樣的工程,才能轉凡成聖到達那個不可思議的殊勝境界?雖然大家都很努力、很認真的摸索、修行,但是對于悉達多太子是怎麼成就的,可以說是非常地茫然。

  

首先我們先來建構、了解釋迦牟尼佛當時成就的環境和背景,這樣才能真正體會當初他是怎麼樣進行的。佛陀尚未成就時,印度就普遍存在著精進修行的風氣,跟現今社會普遍存在的暴戾、賺錢風氣截然不同,因爲那個時代存在著這樣的修行風氣,所以修行有成就的人很多,佛陀就是其中的大成就者。那個情況就像現在賺大錢的人很多,不能說只有王永慶一個人賺到錢。問題是,想賺大錢,那就不能用你自己的想法,而是要知道那些成功者是怎麼賺錢的;同樣的,修行想要有成就,也不是用自己的想法,而是要知道佛陀當初是怎麼成就的。

  

首先來了解悉達多太子當初修行的背景:第一,當時的人都很認真的修行,換言之,當時修行的人都已經具備某種基礎條件,這些條件都是現代人所沒有的;例如,當時的人都具有禅定基礎,對于善知識的指導是絕對的服從,而且保持著不跟人起沖突的基本條件。反觀現代社會,「會跟人沖突」成了現代人最大的特色,在這樣的條件下修行,一切修行可以說是白費。怎麼說?這就像你想要做生意成功,可是每位進來店裏面的顧客,你卻都要跟他大吵一架,這樣有可能成功嗎?怎麼看都是對方的錯,這樣怎麼修行?修行就是要修正、調整我們自己,老是跟人起沖突,「基本」就已經弄錯了,怎麼修?

  

古代有一種鍋子的材質是生鐵做成的,生鐵它成型後就是那個樣子,不可以再鍛造,修行若是不能修正、調整自己,那就跟生鐵一樣,不可鍛了。所以,假如不能保持「絕對不跟人起沖突」這樣的條件,不要說修行,就是連當個凡夫,條件也不夠。

  

各位來這裏參加禅修訓練,至少要具備這個條件,或許還沒有到達百分百,但也應該要到達相當的程度;未到達百分百前的這段距離,是修行真正最難的地方,從百分之六十能轉,要把它提升到百分之八十能轉;到百分之八十能轉,要能夠提升到百分之九十,要逐漸到達百分之百都能轉的地步跟境界,才能夠說「好成就」。接著才可以說「我要找一個善知識完全依止」,不然,即便給你找到天王巨星級的善知識,用不著兩天,你就跟他吵翻了,因爲是「不可轉」的生鐵嘛!這個條件沒有具足,更遑論禅定了,妄想那麼多,哪會有禅定?所以,這些基本條件要先弄清楚,先嚴格地審定自己,不要等人家來跟你定位,別人跟你講的有很多都是場面話:「你不修則已,一修很快會成就……。」至于什麼時候才會開始修,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看到悉達多太子及當時的修行人都具足了這樣的條件,而悉達多太子特別具有一個出衆的能力——反省的功夫。悉達多太子從凡夫到達成佛的過程,我們把它劃分成七個階段,從這當中來看看他反省的能力有多強。先來看看他第一階段的反省能力。悉達多太子未出家前,可說是已經具足凡夫的四個人天福報。第一他是釋迦族的王子,富貴已經具足;反觀我們,現在都還在追求富貴、還在戒除貪,他是已經到達不貪的地步。第二,他的身體健康,所以可以在競技大會拔得頭籌,贏得耶輸陀羅的芳心;而我們呢?我們現在是「怎麼吃、怎麼補才健康?」還要到處學氣功養身,可見現在的人身體都不太好。第叁,他受的是宮廷教育,父親淨飯王召集了宮中最好的老師來教育他,各種世間學問、知識,舉凡語言、文學、醫學、工藝、算數、學術涵養等等的基礎都非常深厚,不是不學無術之徒;再看看我們自己,這些該有的知識領域,我們都具足了嗎?第四,他家庭生活幸福圓滿。

  

凡夫的四個人天福報條件他都具足了,我們要具足這樣的條件是很不容易的,事實上很多人修行就是爲了追求這四個福報,從這個層面來看,我們必須要超越這四個部份才有辦法真正修行。悉達多太子雖然都擁有了,但是他能夠超越、不執著。不管各位是不是也擁有了,希望也都能超越這一切,不要執著。悉達多太子十九歲的時候,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叁十八歲,可是他還很調皮的半夜偷跑出去,至于是翻牆或怎麼樣把守城的人騙過去了,我們不曉得,總之費盡心思逃離王宮出家去了。他的生活那麼富裕、美滿,但是經過反省以後能夠超越、放下,這是第一個可貴的地方。

  

記得小時候,爸爸這樣跟我說:「你睡覺的樣子,好甜好美喔。」悉達多太子看他太太睡覺,可能沒有這種感覺,所以就出家了。結婚雖然沒有很久,應該也有一年多,當中一定不只一次看他老婆睡覺,經過一再地反省,終于決定出離,半夜逾城出家去了。這是相當偉大的一種生命情操,不知各位能不能感受得到?我不是鼓勵大家都要這樣,但是一般很容易把它忽略過去了。他出家以後第一位依止的師父,以我們現在來講叫作外道,可是在當時卻是真實的師父。過程中,他也到處參訪善知識,花了六年的時間,修證到「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境界。這時,他反省的功夫有發揮作用了,覺得這樣的境界還是沒有到達究竟。

  

這裏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他是怎麼發現「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境界仍未究竟呢?你知道他是如何判定的嗎?各位假如連這個智慧都沒有,那就別想成佛了,悉達多太子就是有這個智慧。到底在哪個關鍵點,悉達多太子做了什麼正確的決定,使他出類拔萃成爲照亮人類萬古長夜的聖人?

  

你若是從一般的佛教故事上來了解,保證找不到答案,這一定要從實修的過程才能發現。他是用「六行觀」的修法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定」;六行觀又叫「欣厭觀」,叁界分爲九地——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又稱爲九有,分別爲:欲界五趣地(五趣:地獄、惡鬼、畜生、人、天)、離生喜樂地(色界初禅天)、定生喜樂地(色界二禅天)、離喜妙樂地(色界叁禅天)、舍念清淨地(色界四禅天)、空無邊處地(無色界第一天)、識無邊處地(無色界第二天)、無所有處地(無色界第叁天)、非想非非想處地(無色界第四天)——「欣厭觀」是比較下地與上地,「厭」下地的苦、粗、障,「欣」上地之凈、妙、離,依此「厭欣之力」,而斷下地之惑。

  

悉達多太子當初在他師父那裏,就是用六行觀的方法,從欲界這個五趣雜居地,「厭」此地的叁個汙濁點,「欣」上一地的叁個殊勝點,這樣往上一再轉化,經過九個次第,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可是,當他到達叁界的最高終點站,再往上沒辦法比較了,但他仍舊在叁界;出不了叁界怎麼辦?就在這時候,他又發揮他的反省能力,去找「那一個可以離開非想非非想處定、可以出叁界」的是什麼,這是他用功的地方。

  

反觀我們現在臺灣的佛教徒,雖然也很用功,每天也是五堂功課排得滿滿的,可是當中有「法」嗎?你有什麼定、什麼慧嗎?只是擁有很好的人天福報,因爲都是在「修養」嘛,不是修行。真的修行,當中一定有個「行法」,行法跟做功課不一樣。很多人每天固定做早、晚課,要是哪天早課沒有做,一整天就會覺得怪怪的,做完早課才會覺得有精神;或是晚課沒做去睡覺,就會怎麼樣也睡不著,一定要再爬起來做完功課才安心。這種做功課叫作心理安慰,那不是行法,行法本身是要你「用心」——怎麼樣用心使自己的生命品質得以超越。佛陀一開始雖然在外道學,但是外道也能超越到這麼高的層次,各位想想,你現在這樣做功課、這樣念佛、持咒,生命有沒有超越?一定要深入了解啊!

  

悉達多太子就是一再地超越,到「非想非非想處定」時發現,師父也沒辦法教了,那怎麼辦呢?只好離開僧團自己去精進,他用比他師父那邊更嚴格的苦行,這樣又修行了六年,修到昏倒被牧羊女救起——一般的傳記書或電影都是很簡單的記載佛陀喝下羊奶後,馬上就恢複健康,實際上不可能那麼快,雖然羊奶很滋補沒錯,但是對于一個長期營養不良、身體虛弱的人來說,相信要恢複健康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佛陀恢複健康以後開始思索:「我這樣修行對不對?萬一我死了,這樣出家修行有意義嗎?」于是,他開始尋找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這是他第叁次發揮反省的功夫。經過一番反省以後,他發現了這樣的苦行方法不對。

  

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說「苦行」不對,但是你要了解,佛陀是先經過苦行以後,才深切了解苦行不對,假如我們都不曾苦修過,那就沒有資格這麼說。所以常常有人這麼說:「修行不要太重儀式啦……。」我勸你還是先有儀式的好,等功夫到家了才能這麼說。尤其是有些知識份子認爲「聽經最好」,我常常在講經,好不好我怎麼會不知道?告訴各位,沒有修行,光聽經成不了佛,不然釋迦牟尼佛聽經就好了啊,哪需要修得那麼辛苦,對不對?一定要透過修行,透過真實的生命改造,才能夠成爲聖人。

  

佛陀被牧羊女救起以後,這個時候他覺得這樣不對,開始反省他究竟要的是什麼呢?這是一個關鍵。電影版「佛陀的傳記」…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壹 初禅定——觀照的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