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演佛陀喝完羊奶後,沒多久馬上恢複健康,然後到尼連禅河洗澡,洗完就走到菩提樹下禅坐……。電影這樣演很快,大概五分鍾就拍好了,我估計這當中至少要經過一年的時間,尤其他內心觀念的轉化更是驚天動地,這部份很難用文字交待清楚。各位想想,悉達多太子在優渥富裕的環境中長大,後來放下一切到森林中精進苦行,乃至聽說過著「日中一粒麻、一粒麥」的生活,現在則是要從這樣的苦行恢複正常的生活,應該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是。
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七菩提分,八正道」;你留意所有的大乘經典,只要提到成就者的境界,都會提到「七寶池、八功德水」,它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心要浸泡在七菩提分裏,行要在八正道上」;這是佛陀這時候最大轉變的關鍵,而這個轉變一定是經過一個實習的階段。
心要泡在「七菩提分」裏,意思就是「置心一處」于七菩提分;禅修講的置心一處,範圍相當廣泛,每一個階段置心一處的點都不一樣,這個階段是置心在「七菩提分」上;初學禅的人,一開始先置心在「鼻息」就可以了。
行要行在「八正道」,這部份也很廣闊;初學者功夫還不到,所以進到道場來,一定要「安住道場」,也就是所謂的「性命交給龍天,色身交給常住」,你就交給常住、交給龍天,在這個地方好好用功。這是層次上的不同。
釋迦牟尼佛這樣實行以後,發現這樣就對了,開始進行第七個階段的修行;他肯定到菩提樹下絕對可以成就。這個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我們第叁階段教學要講到的「法界叁觀」——「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叁止叁觀」交替出現的時候,就是「海印叁昧」。佛傳上描述這個部份講得很簡單:「……佛陀在菩提樹下一再地深入,就在第七天即將黎明之際,一顆尚未消退的星星在天際一閃,觸動了他那微弱的目光,就這樣『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了……。」佛傳上這樣的記載,你很難體會他當下內心的那種澎湃、激蕩、震撼。我們用一個例子來形容,這就像有個人擁有一顆寶珠,珠子裏藏有無量的寶藏,他使盡各種辦法想要打破這顆珠子,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有一天他在幹活的時候,一邊搬著一顆大石頭,一邊想著要怎麼打開這個珠子,就在這個時候一不小心,珠子掉下去,慌張中大石頭也掉了下來,同時砸爛了腳、打碎了珠子,這種心情你能體會嗎?這種情況究竟他是要哭還是要笑呢?寶藏出現了,這是一直夢寐以求的,可是腳也被砸爛了,這又是很悲哀的事,心中的那種震撼,你很難體會的。
釋迦牟尼佛窮畢生之力要去追求那個境界,各位能不能想象得到?當佛陀下定決心在菩提樹下連續坐了七天,色身雖然已經精疲力盡、奄奄一息,但內心的境界已經逐漸逼近,當內心裏頭叁止叁觀——真空絕相止、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止、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止、周遍含容觀——那些深淺不一的境界、那個次第一再交互出現時(那時候當然沒有這些名詞),到了某個階段,突然天際的一閃星光與微弱的目光一接觸,所有的境界全部現前、靜止;那一個境界的出現,我把它叫作「心靈工程的滿分狀態」,生命改造到這個地方才算完成,這才叫作「止于至善」。
現在大家也都很想要有這樣的境界,常常跑來問:「師父,怎樣可以到達那樣的境界?」「法界叁觀啊……」回去坐了老半天,結果「一觀」也沒有,你看不到的啦,基礎功夫沒有,怎麼有辦法直接過去?基本的禅定功夫一定要先訓練才可以。我們的基本禅定訓練分爲兩個部份,一個叫坐禅,一個叫行禅;坐禅觀鼻息,行禅觀心法。坐禅觀鼻息,主要訓練定力、攝心;行禅觀心法,主要在訓練覺性。這部份完成以後,才可以進行種種的修法,這時才能夠說「念佛殊勝呢?還是參禅殊勝?還是持咒修密殊勝?」那才有可能。這些都必須在禅定的基礎上來講的,這時才可以轉入真正的大乘行法。
大乘禅行法我把它統稱爲「六根覺性的訓練」,第一階段的訓練屬于基本禅法,我們選定的是「數息觀」。六根覺性的訓練還是按照傳統,主要訓練的是「六根」,其他要靠自己;也就是二十五圓通你要全部打開,但重點還是在意根「念佛是誰?」你要運用耳根圓通也可以。這部份簡單的浏覽一遍,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就要帶入「華嚴禅」的訓練。這一次的課程,「透過華嚴禅怎麼進入法界叁觀」這部份只能簡單提一下。大概未來的幾年之內,「華嚴禅」跟「六根覺性」的訓練會比較重,再往後就以法界叁觀爲主。法界叁觀想要成就,前面的禅定基礎一定要有,不可能直接從這裏下手成就,那只能成就知識而已,不是成就佛法。修行要想成就,基礎一定要穩固。爲什麼要從基本禅定來?因爲欲界的衆生有叁多——煩惱多、欲望多、妄想多,這叁個要破除,至少要具備色界初禅定的基礎。達到初禅以後,要不要再往二禅、叁禅、四禅前進,那是個人的決定,但是初禅定的基礎一定要有,因爲到達初禅定以後,才能止息一切妄想,才能起觀,不然都只是「觀想」,不是我們講的「觀照」,兩者的品質完全不一樣。那就好像是仿的勞力士手表,看起來很像,但他就是假的;觀想是假的觀照。很多人講的觀照,其實只是觀想而已,那是妄想的一種;觀照不是用想的,沒有禅定的基礎,根本無法觀照。所以大家在用功的時候,還是從基礎來,有了禅定的基礎,觀照才能起;觀照起,才有辦法講「大乘行法、華嚴禅怎麼訓練」,否則都是空談,弄到最後只是一堆知識,那不是我們要的。
學佛有叁個層面,一種是求知識的,叫作佛教學者或佛學專家;另一種是專門講佛教故事、佛教常識或因果觀之類的,碰到好人就講一些天王的故事,碰到壞人就多講一些閻羅王的故事,看起來好像也有那麼一點教化作用;第叁種講佛教修行的方法,我們講的就是屬于這一種。希望各位從這個地方找到自己真正的法門,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修法,最重要的第一步,一定要先讓自己的法門現前;找到自己的法門,接下來才有辦法講行法怎麼著手的問題。以上只是開場白,各位進到道場,要懂得自己究竟要追求什麼?不管你過去有沒有學佛,基礎好或不好,從現在開始都要重新來過,你才會知道自己應該要走的方向。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壹 初禅定——觀照的基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