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壹 初禅定——观照的基础

  

壹 初禅定——观照的基础

  

这次夏安居的课程取名为「迈向佛陀的境界」,是期许透过这个课程的训练,可以使我们到达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成就的境界。就一个行者来说,我们都很想了解,二千六百年前悉达多太子是怎么成就的?薄地凡夫的我们该具备哪些条件、进行什么样的工程,才能转凡成圣到达那个不可思议的殊胜境界?虽然大家都很努力、很认真的摸索、修行,但是对于悉达多太子是怎么成就的,可以说是非常地茫然。

  

首先我们先来建构、了解释迦牟尼佛当时成就的环境和背景,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当初他是怎么样进行的。佛陀尚未成就时,印度就普遍存在着精进修行的风气,跟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暴戾、赚钱风气截然不同,因为那个时代存在着这样的修行风气,所以修行有成就的人很多,佛陀就是其中的大成就者。那个情况就像现在赚大钱的人很多,不能说只有王永庆一个人赚到钱。问题是,想赚大钱,那就不能用你自己的想法,而是要知道那些成功者是怎么赚钱的;同样的,修行想要有成就,也不是用自己的想法,而是要知道佛陀当初是怎么成就的。

  

首先来了解悉达多太子当初修行的背景:第一,当时的人都很认真的修行,换言之,当时修行的人都已经具备某种基础条件,这些条件都是现代人所没有的;例如,当时的人都具有禅定基础,对于善知识的指导是绝对的服从,而且保持着不跟人起冲突的基本条件。反观现代社会,「会跟人冲突」成了现代人最大的特色,在这样的条件下修行,一切修行可以说是白费。怎么说?这就像你想要做生意成功,可是每位进来店里面的顾客,你却都要跟他大吵一架,这样有可能成功吗?怎么看都是对方的错,这样怎么修行?修行就是要修正、调整我们自己,老是跟人起冲突,「基本」就已经弄错了,怎么修?

  

古代有一种锅子的材质是生铁做成的,生铁它成型后就是那个样子,不可以再锻造,修行若是不能修正、调整自己,那就跟生铁一样,不可锻了。所以,假如不能保持「绝对不跟人起冲突」这样的条件,不要说修行,就是连当个凡夫,条件也不够。

  

各位来这里参加禅修训练,至少要具备这个条件,或许还没有到达百分百,但也应该要到达相当的程度;未到达百分百前的这段距离,是修行真正最难的地方,从百分之六十能转,要把它提升到百分之八十能转;到百分之八十能转,要能够提升到百分之九十,要逐渐到达百分之百都能转的地步跟境界,才能够说「好成就」。接着才可以说「我要找一个善知识完全依止」,不然,即便给你找到天王巨星级的善知识,用不着两天,你就跟他吵翻了,因为是「不可转」的生铁嘛!这个条件没有具足,更遑论禅定了,妄想那么多,哪会有禅定?所以,这些基本条件要先弄清楚,先严格地审定自己,不要等人家来跟你定位,别人跟你讲的有很多都是场面话:「你不修则已,一修很快会成就……。」至于什么时候才会开始修,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看到悉达多太子及当时的修行人都具足了这样的条件,而悉达多太子特别具有一个出众的能力——反省的功夫。悉达多太子从凡夫到达成佛的过程,我们把它划分成七个阶段,从这当中来看看他反省的能力有多强。先来看看他第一阶段的反省能力。悉达多太子未出家前,可说是已经具足凡夫的四个人天福报。第一他是释迦族的王子,富贵已经具足;反观我们,现在都还在追求富贵、还在戒除贪,他是已经到达不贪的地步。第二,他的身体健康,所以可以在竞技大会拔得头筹,赢得耶输陀罗的芳心;而我们呢?我们现在是「怎么吃、怎么补才健康?」还要到处学气功养身,可见现在的人身体都不太好。第三,他受的是宫廷教育,父亲净饭王召集了宫中最好的老师来教育他,各种世间学问、知识,举凡语言、文学、医学、工艺、算数、学术涵养等等的基础都非常深厚,不是不学无术之徒;再看看我们自己,这些该有的知识领域,我们都具足了吗?第四,他家庭生活幸福圆满。

  

凡夫的四个人天福报条件他都具足了,我们要具足这样的条件是很不容易的,事实上很多人修行就是为了追求这四个福报,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必须要超越这四个部份才有办法真正修行。悉达多太子虽然都拥有了,但是他能够超越、不执着。不管各位是不是也拥有了,希望也都能超越这一切,不要执着。悉达多太子十九岁的时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三十八岁,可是他还很调皮的半夜偷跑出去,至于是翻墙或怎么样把守城的人骗过去了,我们不晓得,总之费尽心思逃离王宫出家去了。他的生活那么富裕、美满,但是经过反省以后能够超越、放下,这是第一个可贵的地方。

  

记得小时候,爸爸这样跟我说:「你睡觉的样子,好甜好美喔。」悉达多太子看他太太睡觉,可能没有这种感觉,所以就出家了。结婚虽然没有很久,应该也有一年多,当中一定不只一次看他老婆睡觉,经过一再地反省,终于决定出离,半夜逾城出家去了。这是相当伟大的一种生命情操,不知各位能不能感受得到?我不是鼓励大家都要这样,但是一般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了。他出家以后第一位依止的师父,以我们现在来讲叫作外道,可是在当时却是真实的师父。过程中,他也到处参访善知识,花了六年的时间,修证到「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这时,他反省的功夫有发挥作用了,觉得这样的境界还是没有到达究竟。

  

这里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他是怎么发现「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仍未究竟呢?你知道他是如何判定的吗?各位假如连这个智慧都没有,那就别想成佛了,悉达多太子就是有这个智慧。到底在哪个关键点,悉达多太子做了什么正确的决定,使他出类拔萃成为照亮人类万古长夜的圣人?

  

你若是从一般的佛教故事上来了解,保证找不到答案,这一定要从实修的过程才能发现。他是用「六行观」的修法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定」;六行观又叫「欣厌观」,三界分为九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又称为九有,分别为:欲界五趣地(五趣:地狱、恶鬼、畜生、人、天)、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天)、定生喜乐地(色界二禅天)、离喜妙乐地(色界三禅天)、舍念清净地(色界四禅天)、空无边处地(无色界第一天)、识无边处地(无色界第二天)、无所有处地(无色界第三天)、非想非非想处地(无色界第四天)——「欣厌观」是比较下地与上地,「厌」下地的苦、粗、障,「欣」上地之凈、妙、离,依此「厌欣之力」,而断下地之惑。

  

悉达多太子当初在他师父那里,就是用六行观的方法,从欲界这个五趣杂居地,「厌」此地的三个污浊点,「欣」上一地的三个殊胜点,这样往上一再转化,经过九个次第,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可是,当他到达三界的最高终点站,再往上没办法比较了,但他仍旧在三界;出不了三界怎么办?就在这时候,他又发挥他的反省能力,去找「那一个可以离开非想非非想处定、可以出三界」的是什么,这是他用功的地方。

  

反观我们现在台湾的佛教徒,虽然也很用功,每天也是五堂功课排得满满的,可是当中有「法」吗?你有什么定、什么慧吗?只是拥有很好的人天福报,因为都是在「修养」嘛,不是修行。真的修行,当中一定有个「行法」,行法跟做功课不一样。很多人每天固定做早、晚课,要是哪天早课没有做,一整天就会觉得怪怪的,做完早课才会觉得有精神;或是晚课没做去睡觉,就会怎么样也睡不着,一定要再爬起来做完功课才安心。这种做功课叫作心理安慰,那不是行法,行法本身是要你「用心」——怎么样用心使自己的生命品质得以超越。佛陀一开始虽然在外道学,但是外道也能超越到这么高的层次,各位想想,你现在这样做功课、这样念佛、持咒,生命有没有超越?一定要深入了解啊!

  

悉达多太子就是一再地超越,到「非想非非想处定」时发现,师父也没办法教了,那怎么办呢?只好离开僧团自己去精进,他用比他师父那边更严格的苦行,这样又修行了六年,修到昏倒被牧羊女救起——一般的传记书或电影都是很简单的记载佛陀喝下羊奶后,马上就恢复健康,实际上不可能那么快,虽然羊奶很滋补没错,但是对于一个长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的人来说,相信要恢复健康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佛陀恢复健康以后开始思索:「我这样修行对不对?万一我死了,这样出家修行有意义吗?」于是,他开始寻找什么是正确的修行方法;这是他第三次发挥反省的功夫。经过一番反省以后,他发现了这样的苦行方法不对。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说「苦行」不对,但是你要了解,佛陀是先经过苦行以后,才深切了解苦行不对,假如我们都不曾苦修过,那就没有资格这么说。所以常常有人这么说:「修行不要太重仪式啦……。」我劝你还是先有仪式的好,等功夫到家了才能这么说。尤其是有些知识份子认为「听经最好」,我常常在讲经,好不好我怎么会不知道?告诉各位,没有修行,光听经成不了佛,不然释迦牟尼佛听经就好了啊,哪需要修得那么辛苦,对不对?一定要透过修行,透过真实的生命改造,才能够成为圣人。

  

佛陀被牧羊女救起以后,这个时候他觉得这样不对,开始反省他究竟要的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关键。电影版「佛陀的传记」…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壹 初禅定——观照的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