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演佛陀喝完羊奶后,没多久马上恢复健康,然后到尼连禅河洗澡,洗完就走到菩提树下禅坐……。电影这样演很快,大概五分钟就拍好了,我估计这当中至少要经过一年的时间,尤其他内心观念的转化更是惊天动地,这部份很难用文字交待清楚。各位想想,悉达多太子在优渥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后来放下一切到森林中精进苦行,乃至听说过着「日中一粒麻、一粒麦」的生活,现在则是要从这样的苦行恢复正常的生活,应该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是。
当中最重要的关键是「七菩提分,八正道」;你留意所有的大乘经典,只要提到成就者的境界,都会提到「七宝池、八功德水」,它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心要浸泡在七菩提分里,行要在八正道上」;这是佛陀这时候最大转变的关键,而这个转变一定是经过一个实习的阶段。
心要泡在「七菩提分」里,意思就是「置心一处」于七菩提分;禅修讲的置心一处,范围相当广泛,每一个阶段置心一处的点都不一样,这个阶段是置心在「七菩提分」上;初学禅的人,一开始先置心在「鼻息」就可以了。
行要行在「八正道」,这部份也很广阔;初学者功夫还不到,所以进到道场来,一定要「安住道场」,也就是所谓的「性命交给龙天,色身交给常住」,你就交给常住、交给龙天,在这个地方好好用功。这是层次上的不同。
释迦牟尼佛这样实行以后,发现这样就对了,开始进行第七个阶段的修行;他肯定到菩提树下绝对可以成就。这个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我们第三阶段教学要讲到的「法界三观」——「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三止三观」交替出现的时候,就是「海印三昧」。佛传上描述这个部份讲得很简单:「……佛陀在菩提树下一再地深入,就在第七天即将黎明之际,一颗尚未消退的星星在天际一闪,触动了他那微弱的目光,就这样『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了……。」佛传上这样的记载,你很难体会他当下内心的那种澎湃、激荡、震撼。我们用一个例子来形容,这就像有个人拥有一颗宝珠,珠子里藏有无量的宝藏,他使尽各种办法想要打破这颗珠子,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有一天他在干活的时候,一边搬着一颗大石头,一边想着要怎么打开这个珠子,就在这个时候一不小心,珠子掉下去,慌张中大石头也掉了下来,同时砸烂了脚、打碎了珠子,这种心情你能体会吗?这种情况究竟他是要哭还是要笑呢?宝藏出现了,这是一直梦寐以求的,可是脚也被砸烂了,这又是很悲哀的事,心中的那种震撼,你很难体会的。
释迦牟尼佛穷毕生之力要去追求那个境界,各位能不能想象得到?当佛陀下定决心在菩提树下连续坐了七天,色身虽然已经精疲力尽、奄奄一息,但内心的境界已经逐渐逼近,当内心里头三止三观——真空绝相止、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止、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止、周遍含容观——那些深浅不一的境界、那个次第一再交互出现时(那时候当然没有这些名词),到了某个阶段,突然天际的一闪星光与微弱的目光一接触,所有的境界全部现前、静止;那一个境界的出现,我把它叫作「心灵工程的满分状态」,生命改造到这个地方才算完成,这才叫作「止于至善」。
现在大家也都很想要有这样的境界,常常跑来问:「师父,怎样可以到达那样的境界?」「法界三观啊……」回去坐了老半天,结果「一观」也没有,你看不到的啦,基础功夫没有,怎么有办法直接过去?基本的禅定功夫一定要先训练才可以。我们的基本禅定训练分为两个部份,一个叫坐禅,一个叫行禅;坐禅观鼻息,行禅观心法。坐禅观鼻息,主要训练定力、摄心;行禅观心法,主要在训练觉性。这部份完成以后,才可以进行种种的修法,这时才能够说「念佛殊胜呢?还是参禅殊胜?还是持咒修密殊胜?」那才有可能。这些都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来讲的,这时才可以转入真正的大乘行法。
大乘禅行法我把它统称为「六根觉性的训练」,第一阶段的训练属于基本禅法,我们选定的是「数息观」。六根觉性的训练还是按照传统,主要训练的是「六根」,其他要靠自己;也就是二十五圆通你要全部打开,但重点还是在意根「念佛是谁?」你要运用耳根圆通也可以。这部份简单的浏览一遍,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就要带入「华严禅」的训练。这一次的课程,「透过华严禅怎么进入法界三观」这部份只能简单提一下。大概未来的几年之内,「华严禅」跟「六根觉性」的训练会比较重,再往后就以法界三观为主。法界三观想要成就,前面的禅定基础一定要有,不可能直接从这里下手成就,那只能成就知识而已,不是成就佛法。修行要想成就,基础一定要稳固。为什么要从基本禅定来?因为欲界的众生有三多——烦恼多、欲望多、妄想多,这三个要破除,至少要具备色界初禅定的基础。达到初禅以后,要不要再往二禅、三禅、四禅前进,那是个人的决定,但是初禅定的基础一定要有,因为到达初禅定以后,才能止息一切妄想,才能起观,不然都只是「观想」,不是我们讲的「观照」,两者的品质完全不一样。那就好像是仿的劳力士手表,看起来很像,但他就是假的;观想是假的观照。很多人讲的观照,其实只是观想而已,那是妄想的一种;观照不是用想的,没有禅定的基础,根本无法观照。所以大家在用功的时候,还是从基础来,有了禅定的基础,观照才能起;观照起,才有办法讲「大乘行法、华严禅怎么训练」,否则都是空谈,弄到最后只是一堆知识,那不是我们要的。
学佛有三个层面,一种是求知识的,叫作佛教学者或佛学专家;另一种是专门讲佛教故事、佛教常识或因果观之类的,碰到好人就讲一些天王的故事,碰到坏人就多讲一些阎罗王的故事,看起来好像也有那么一点教化作用;第三种讲佛教修行的方法,我们讲的就是属于这一种。希望各位从这个地方找到自己真正的法门,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修法,最重要的第一步,一定要先让自己的法门现前;找到自己的法门,接下来才有办法讲行法怎么着手的问题。以上只是开场白,各位进到道场,要懂得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不管你过去有没有学佛,基础好或不好,从现在开始都要重新来过,你才会知道自己应该要走的方向。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壹 初禅定——观照的基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