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玖 信心 定位 發願

  玖 信心——定位——發願

  前一章我們講到四大天王跟世尊請法,世尊告訴四大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一共舉了二十叁個例子。這個經文有這種特質,他不直接跟你講「有幾個」,就這樣一直舉例下去,一共講了二十叁個;而如果你也是這樣誦過去,反正幾個也沒什麼差別,這樣你就不知道這裏面在講什麼。

  四大天王跟菩薩不一樣,他只是天王,我們先不管他是不是菩薩來示現的,于「事相上」他是天王。在佛教很明顯,出家衆頂禮諸佛菩薩,但到天王就不頂禮了,因爲天王還在叁界內,而出家衆則是志求出叁界的人。告訴各位,雖然志求出叁界,但也還沒有出叁界,所以還是乖乖地頂禮比較好。但你要留意到,「事相」一定是世間法,出家衆對天王這樣頂禮是不當的。因爲這是表法性質的,所以我們在頂禮天王時,就一定附帶一個四天王修的法門,我們是頂禮這個法門;法門代表真理,叁寶中的法寶,這樣頂禮法寶可以。「我是出家衆,他是在家中,我怎麼頂禮他呢?」頂禮法門總可以吧,那你就要把法門給撐上來。所以你看很多儀軌上,譬如說迎請叁寶的時候,「佛、法、僧、戒」寶都可以頂禮,但是頂禮到衛護天王時,就不稱弟子某某了,直接稱呼自己的名字。這個就告訴你,事相是有別的,佛法在這裏弄得很清楚,事相歸事相,理論歸理論。

  現在是四天王請法,所以佛陀告訴四天王的是「事法」,不是「理法」。菩薩從理法上講,「理法」是窮盡的;「事法」上,是只有你現有的,因此佛陀回答四天王的例子,是講二十叁個,不講叁十二個。很奇怪,「二十叁」恰好是「叁十二」相反;這個就是告訴你「立場」的不同,叁十二是從「理」上來講,是菩薩的狀況;二十叁是從「事」上來講,這個世間結構的狀況。這個叫「語言模式」、「思惟模式」,你要弄清楚。

  我們爲什麼跟各位提這些呢?因爲我們在讀經的時候,發現它有一種結構隱約存在,但它並沒有講清楚。這些古人一看就懂了,現代人受了西方思惟的訓練,不把它挑出來,你就不知道。尤其是這個地方爲什麼突然跑出四天王來?有它「表法」的意義,因爲這部經講起來是「理事圓融」的,它有理、有事,不是專講事,也不是專講理。所以整個經文的結構,就出現這種多維度、多元化的狀況。所以你讀經、研究佛法、學佛的時候,不要單一把它看死了,這裏面其實是多元化的運用。

  如果按照一般講經,一句一句講下來,其實是不會講到這個部份,通常只有在「玄談」的時候會講。「玄談」用白話來講,叫作序論或總序,也就是將這部經的理論,綜合地講一遍,所以天臺家有「五重玄義」,也就是分五個重點,將這部經的內容大約先講一遍,但它不按照經文的次序;華嚴有「十玄談」,是將這部經的十個重要的理論跟背景講一遍。然而,不管是五重玄義或是十玄談,講的都是佛經裏的普遍現象——它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所代表的是什麼。像這個「二十叁」跟「叁十二」就是指這個意思,「叁十二應身」、「叁十二相莊嚴」大家大概都知道,都是指菩薩的這種狀況;這個地方講「二十叁」,他只是簡單地用這種方式表達「事法」,所以才講到「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诤報……」,一個一個講下來。這種情況不是在講誰,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這樣而已,我們通通要把它清除掉。這是從「事法」上來談這個部份。

  接著要跟各位談的是,這部經有多少個佛菩薩、天王出現。第一位出現的菩薩是文殊師利法王子。這部經事實上是佛陀無問自說,你看〈忉利天宮神通品〉一開始就講,釋迦牟尼佛升忉利天宮爲母說法,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诃薩都來了,然後各種瑞相現前,「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又出種種微妙之音」;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的天龍鬼神、數不盡的衆生也都來了。佛陀在沒有人發問的情況,就問文殊師利法王子:「汝觀一切諸佛菩薩……。」各位有沒有想過,爲什麼佛陀不問其他人,而是問文殊師利菩薩?這是有因緣的,因爲文殊師利菩薩是佛陀會下菩薩道者智慧第一的弟子;而智慧則是成佛之母,意思就是智慧是成佛的根本,沒有智慧,你成不了佛,這就是經文上常看到的「文殊師利常爲諸佛母」。現在講的這個地藏菩薩法門,是直接成佛的法門,當然要有智慧才有可能,所以佛就詢問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因爲這個法門屬于圓融道,不屬于次第道,所以即使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也是「千劫測度亦不能盡」,圓融道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透過圓融道不一定證空性,他不跟你講空性,你看這裏從頭到尾沒有講空性,但是你直接可以成佛,這就是「不可說不可說」了。也不是不可說,是我「不會說不會說」,因爲我都說了。這個法門就是那麼殊勝,信不信由你,反正我這樣說了!

  爲什麼找文殊師利來問,這個因緣我們講的很清楚了,古代不會有任何一部經或論討論這個部份,因爲他們一看就懂了,「佛問文殊師利」,就是「智慧」跟「覺悟」互相叩應。古代這樣講就可以了,現在的思惟不一樣,就會想「爲什麼不問普賢菩薩或觀世音菩薩?普賢是老大,觀世音菩薩神通最厲害,文殊是老幺,是不是問那一個最不會的?」它用意不在這裏,用大腦推理才會産生這個狀況。這裏頭有這種情形,我們可以從中發覺更多,這地方我已經答複各位了。

  佛陀問完文殊師利菩薩之後,接著是文殊師利請法:「既然佛你說這些都是地藏菩薩度的,那麼地藏菩薩到底在因地做了什麼事,立了什麼願,可以成就這些不思議的事?」于是,佛就提出「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因緣。各位要知道,文殊菩薩這一個請法的動作,剛好跟「佛爲什麼問文殊菩薩」相呼應。在經文的結構裏,他都是講「生命因素的相應性」,他不會要你「走路的事」去問「右手」,問右手一定是問打球的事,一定是有相應的。事實上第二品經〈分身集會品〉講的是佛與地藏相互之間的應答關系,佛跟地藏的關系,這個就是進入主題了、進入主要論點了。第叁品是〈觀衆生業緣品〉,我們先來看這前面的經文:

  爾時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問地藏菩薩言:「聖者,閻浮衆生造業差別,所受報應,其事雲何?」…………地藏白言:「聖母,若有衆生作如是罪,當墮五無間地獄,求暫停苦,一念不得。」

  這品經一開頭是摩耶夫人問到閻浮提衆生造業差別所受的報應是怎麼樣?地藏菩薩回答:「千萬世界乃及國土,或有地獄或無地獄,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或有佛法或無佛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亦複如是,非但地獄罪報一等。」各位留意到,地藏菩薩這邊回答的是「千萬世界,乃及國土」,不是只有講這個世界,意思就是他現在要講的是「宇宙中的真理」,不是此方世界特有的現象。這個真理是什麼?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他絕對跟「人性、生命、人生」有關,無關的叫物理,他談的是這個問題。所以他講「或有地獄,或無地獄,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或有佛法,或無佛法,乃至聲聞、辟支佛」都一樣。「非但地獄罪報一等」,不是只有地獄罪報一等而已,造業差別所受的報應,不是通通到地獄去,還有別的。現在的人常常喜歡這樣罵人:「你這樣做會有報應!」其實,只要是發自于「身、口、意」的,通通有報應,不管你怎麼講、怎麼做,通通都有報應,只是報應成佛,還是報應下地獄而已,通通都叫作報應。所以不要聽人家講「會報應」就氣得半死,好壞都有報應,不是只有地獄有報應。

  摩耶夫人因爲還是凡夫,所以搞不清楚狀況,問錯了,地藏菩薩跟她糾正以後,摩耶夫人就再重新問一次;「且願聞于閻浮提罪報所感惡趣」,我要了解做壞事是怎麼報應的。地藏菩薩說,假如只是要問做壞事得什麼報應,那我就大概講一下給你聽。地藏菩薩跟聖母說,南閻浮提罪報名號如是,「若有衆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對父母不孝或者殺害父母的,就是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毀謗叁寶、不敬佛經」的,也是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講的就是「無間地獄報」。第叁個,「若有衆生侵損常住,玷汙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欲,或殺或害」,這樣的人也是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第四個是,「若有衆生僞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诳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這樣的人也是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第五個是,「若有衆生偷竊常住財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前面這五條,都是很重的罪,這個叫作斷頭罪,一般講的「唯一死刑」。

  你留意,後面這四條通通是講同一個問題,在佛門中不認真修行,假借出家人名義,做的卻不是出家人的事,甚至傷害叁寶或傷害衆生,通通是「無間地獄業」。在佛門中,你認真做,即使沒有做好,這個叫作沒有福報,不會墮地獄。它的重點在于,你弄錯了,進佛門的動機是錯誤的。動機錯誤就是想法錯誤,用錯誤的想法一直轉,地獄出來以後,又再一次下地獄;出來又下地獄,這個叫無間地獄。動機跟你的根本思惟有關,所以我們特別重視的是「你的動機要純正」。有很多人進到佛門來,只是爲了取得一種「認可」,現在的話叫License,只是要取得一個證書說「我是個什麼……」;假如進佛門求的是這種東西的話,基本上都是無間地獄業。「師父,你就說我已經成就,這樣就好了。那這樣我就可以做什麼做什麼……。」這是挾持師父給你那張License,然後讓你好方便做事。如果這樣,那就搞錯了,這種動機錯誤都是無間地獄業。動機純正很…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玖 信心 定位 發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