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重要的,他第一個是談這個。當然後面地藏菩薩講了很多了,這裏就不一一地跟各位談。
第四品是〈閻浮衆生業感品」,這個地方也舉了兩尊佛出來。地藏菩薩跟佛在談的當中,會中的「定自在王」問佛有關地藏菩薩發願的因緣,因此佛再講了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地藏菩薩發的兩個願,裏面有兩個佛,一個是「一切智成就如來」,一個是「清淨蓮華目如來」。光目女的故事,前面我們大概談過了,最後四天王也在這會中出來,四天王示現的狀況前面已經跟各位談了。
第五品是〈地獄名號品〉,這品經是普賢菩薩問地藏菩薩。大家會覺得很奇怪,普賢菩薩跟地獄有什麼關系?普賢菩薩應該問天國的事,怎麼問到地獄去了?這麼想叫作意識形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今天大家都認爲佛教是悲觀、消極、灰色的,這種觀念不對,而有這樣觀念的人卻非常多。有一次我到某個大學去演講,有個同學起來發問:「佛教爲什麼那麼悲觀,一直講無常?」我跟他講:「你也可以講樂觀一點啊,就是因爲無常,你才有成功的機會;因爲無常,所以你也可以當總統;因爲無常,所以明天會更好;因爲無常,所以我們會成佛。」傳統的這種講法,容易引發這種狀況,人家活得好好的就要去跟人家講:「人無千日好,總有一天會生病。」或是女孩子長得很漂亮,你偏偏要去跟人家講「花無百日紅」,盡是講這些,人家當然會覺得佛教很悲觀。可是你換個角度,當一個人生病的時候,你跟他講「病也是無常,所以你的病很快就會好」,這樣不是很好嗎?通通往悲觀那面看,或是通通往樂觀那面看,兩者都不對,因爲他只是一種「存在」,存在有光明,存在有黑暗。普賢菩薩就是代表存在;在很多地方,普賢菩薩是講法界存在的光明面沒錯,可是在娑婆世界,世間的存在就是黑暗的,所以他站出來問地藏菩薩:「仁者,願爲天龍四衆及未來現在一切衆生,說娑婆世界及閻浮提罪苦衆生所受報處、地獄名號,及惡報等事,使未來世末法衆生知是果報。」普賢菩薩借著地藏菩薩來請問黑暗、狂風暴雨的存在;風和日麗是我普賢菩薩的本分沒錯,但那是一種存在,狂風暴雨也是一種存在。
第六品是〈如來贊歎品〉,這品經是「普廣菩薩」請法;佛贊歎完地藏菩薩以後,要會中的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護衛此經,以令一切衆生證涅槃樂。說完會中就有一位菩薩,名曰普廣,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見世尊贊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唯願世尊爲未來世末法衆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衆生頂受佛語。」菩薩請法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你留意到,菩薩請法都是爲了衆生而請法;你看經文這裏,普廣菩薩是這樣請法:「唯願世尊爲未來世末法衆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衆生頂受佛語。」菩薩都是爲衆生請法的,可是各位想想看,你都是怎麼來跟師父請法的?你問的都是「我的……我……」,這樣請法你就負債了,難道師父成天沒事,就坐在那邊等人來抽簽蔔卦?這個就很麻煩,都是因爲有煩惱或是有事情不會處理,才來問師父,這哪是請法?
這種情況應該是要這樣講:「師父,有一件煩惱事,我沒智慧,不會解決,你看要怎麼辦?」你要這樣請法,而且請法之前一定要供養,這個地方沒有講到這個部份,但你一定要有。因爲不准備供養,你的請法會很隨意,隨便問一問;你如果隨便問,師父也隨便回答,因爲很認真跟你答也沒用,因爲你不是當真問的,這種情況下,師父認真跟你回答,那個認真也會被你變成不認真。所以你一定要很慎重,真的是請法。本來是開方便門給大家進修,結果你就把這方便當隨便,法給你,也是要修不修的,那沒有用。
普廣請法以後,最後佛陀交代「依願流布」,「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我們請法後都不是這樣,師父講一堆以後,你也不知道後面接下去要怎樣,沒有下文了。你請法,記得一定要回饋,要做答複。師父把法交給你,你回去以後修得如何,要再回來跟師父說,「照你所講的,我依教奉行,回去修得怎樣,成果如何,或是遇到什麼困難……」,這才叫作「請法」。這是相互之間的一個責任問題。你現在隨便問問,我也隨便答答,反正我有認真、沒認真你也不知道。下次你再過來呢?反正上一次是隨便問的,這一次也是隨便問,那就跟碰運氣一樣。我跟各位講,這樣子你負債很重,這個地方他講得很清楚。
普廣爲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衆生請法以後,釋迦牟尼佛就跟普廣講:「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诃薩名者,或合掌者、贊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叁十劫罪。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形像……。」各位留意到,佛陀一共講了十一件事,最後加一個總結。普廣請法的這個部份,本身就構成一部經了;這十一件事,「十」表圓滿,「十一」是突破,表示「無盡」的意思。這個就是經文的語言模式。換言之,佛陀在答複普廣菩薩的時候,講的是「無量無邊」,不是只有這幾件事,所以他用「十一」來表達。因爲要是把它全部記錄下來,你受持不了;十一個你都背不起來了,講無量無邊你怎麼記?這是一個。第十二個是總結,就是把這個「無量無邊」總說一句話——就是這麼殊勝就對了。字面上看起來是十二個,它是無量無邊的意思。這是它這個地方用菩薩來代表的一個特殊性。
第六品的最後,普廣問到:「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雲何流布?」我要把這部經推廣開來,那要怎麼樣取名?佛告普廣:「此經有叁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這叁個名字很特別:第一,通常講這部經叫什麼名字,都是在經文最後才會出現,它在〈第六品〉這個地方就先講了,這是《地藏經》不同的地方。因爲《地藏經》有個特色,他也是叁個理論循環,第六品本身就是第二循環的部份,他單獨就可以成爲一部經典。其次,我們來談這部經叁個名字講的「本願」、「本行」、「本誓力」:本願的「本」,就是你本來要做的,所以這就不是你發不發願的問題;「本行」也是你本來就要行的;「本誓力」是堅決的能力,換言之,就是要盡你所能,完全投入地去做。總之,這部經的重點就是要你去實踐「你本來就要做的」,因爲只有透過這些實踐,你才能夠出叁界、入法界,就按照這個方法去做。普廣問的是利益人天的問題,也就是要怎麼做,還有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你這麼實踐的好處,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直接入法界。
我們在這個世間有很多障礙,你知道障礙從哪裏産生的嗎?你會說「因爲我過去造的業,能深巨海,能敵須彌,能障聖道」,所以我現在心發不起來。告訴各位,你的業力其實只有一個——沒有信心。你只要有信心就好。前面我們跟各位分析過了,在這個世間底下的生命結構是虛幻的,他就這叁個因素所構成的:「記憶」、「推理」,以及推理的「目標」;這叁個都是虛幻的,是你的五蘊和六塵相應來的。真實的生命,是你要進入法界,而要入法界,真正首先要做的就是「定位」;發願就是定位,定位來自信心,你沒有信心,所以就不敢發願,在修行上就會漂浮不定。爲什麼很多人修了那麼久,還是這樣漂浮不定?就因爲沒有誓力,他這裏叫作「本誓力」。
一旦你有信心,很肯定地定位下去,然後朝著這個方向勇往前行。這個行,是「廣設方便」的行。很多人在度衆上發生的最大困難,就是「理事不能圓融」。既然發願要度衆生,你有個親戚整天遊手好閑,手上一有錢就拿去賭博,你也很想度他,問題是,你一跟他開口,他就是跟你要錢,那你要不要給?「師父啊,這樣我到底要不要給?」給或是不給,你會在那裏猶豫不決,自相矛盾:給了錢,他就拿去賭博;不給他,可是心裏又想度他。這就是理事不圓融,你要廣設方便嘛。
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天道場來了一位「小不點」,一進來就跟道場的人要二佰塊,那你要不要給呢?廣設方便嘛,你要給,那要怎麼給?我出來以後,就問那個小不點:「爲什麼要給你兩佰塊?」他說:「我沒錢,你就可憐可憐我嘛。」我跟他講:「可憐你可以,可是你要拜佛,一拜一塊錢,二佰塊,你就拜二佰拜。」他拜了五十拜以後,滿頭大汗,已經拜不下去了,然後說:「給我五十塊。」我們就給了他五十塊。隔天一大早,他又來敲門了。一開門,就看見他滿頭大汗的說:「給我剩下的一佰五十塊,我剛剛已經在門口拜了一佰五十拜。」他一大早就跑來拜佛了。假如全世界的人願意爲「一塊錢,拜一拜,那你就廣度衆生了。這也是「廣設方便」嘛。所以它不是「YES」或「NO」的問題,不是「給」或是「不給」,而是你要怎麼給、怎麼做,要怎麼樣廣設方便,才能度他。沒有智慧的人,人生就會沒有信心,就會在那邊「給或不給」地猶豫不決。本來有同修,二佰塊拿了直接要給那個小不點,要是真的這樣給了,那就犯戒了,衆生的錢怎麼可以這樣隨便給?不給又不慈悲,那就要廣設方便,這就是修行!我們講的這些都是行法,所以才跟各位講,你不用怕發願,一定可以做得到。
第七品是〈利益存亡品〉。第七品中間有一段經文,我們先來看經文:
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是長者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是故長者,閻浮衆生,若能爲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會中有一位大辯長者,已經證「無生」很久了,現長者身,化度十方。長者問地藏菩薩:「世間的衆生,命終以後,他的大小眷屬爲他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種種善因,那位命終之人,有沒有得到利益呢?」我想很多人都很想知道這個問題,同修們也常問。地藏菩薩在後面的經文裏,已經回答得很清楚了,經文的部份我們就不講了。經文講的「七分之中,而乃獲一」,「七」是指七菩提分,七個當中,做的人得六個,亡者得一個。現在很多人都把它講成「七分得一分」,那也馬馬虎虎,算可以啦。它是七菩提分,七種菩提中,亡者只是因緣,做的眷屬自己得六種菩提。這裏頭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很多人到了最後要走了,然後很遺憾的說:「假如給我再來一次,我就不這樣過了。」到最後才在後悔,聽起來是很遺憾,但倘若最後這一念是「假如能早一點學佛就好了」,光是這一念,下輩子來一定能見佛聞法,他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臨命終時,有這些眷屬幫他修功德、設齋,表示他還有那個善因在,最後一口氣要走的時候,覺得「人生應該學佛」,但他沒有學。這種情況,不一定跟死有絕對的關系,有時是因爲心力不足;像孔子就會有「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種感歎,孔子講這句話時還健在,只是心力不濟了,意思是假如我還有能力的話,我要學易。所以有些人是因爲心力不足,想做但無法做,但是已經感覺到:「唉,應該要學佛、要修行。」雖然他這輩子已經沒有辦法進行了,但是下輩子來一定可以做。
奉勸各位,有很多人家族相當富有,但是所做的事業可能不是很好,專門殺生或政治鬥爭之類的,都是在造業害人,這種情況,最好是有那個能力蓋一間廟普渡衆生,普渡所有幽冥界的衆生。因爲死亡當中,有很多是枉死,要爲他們做超薦,這個功德做下來,自己有七分之六。假如全家族都能一做會更好,至少可以免除那個共業。尤其是買股票,買到那一種專門殺生或賣豬肉幹的,你說「我沒殺,只是買股票而已」,但你那個股票賺了,最好還是多做一些善事吧!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玖 信心 定位 發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