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玖 信心 定位 发愿

  玖 信心——定位——发愿

  前一章我们讲到四大天王跟世尊请法,世尊告诉四大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一共举了二十三个例子。这个经文有这种特质,他不直接跟你讲「有几个」,就这样一直举例下去,一共讲了二十三个;而如果你也是这样诵过去,反正几个也没什么差别,这样你就不知道这里面在讲什么。

  四大天王跟菩萨不一样,他只是天王,我们先不管他是不是菩萨来示现的,于「事相上」他是天王。在佛教很明显,出家众顶礼诸佛菩萨,但到天王就不顶礼了,因为天王还在三界内,而出家众则是志求出三界的人。告诉各位,虽然志求出三界,但也还没有出三界,所以还是乖乖地顶礼比较好。但你要留意到,「事相」一定是世间法,出家众对天王这样顶礼是不当的。因为这是表法性质的,所以我们在顶礼天王时,就一定附带一个四天王修的法门,我们是顶礼这个法门;法门代表真理,三宝中的法宝,这样顶礼法宝可以。「我是出家众,他是在家中,我怎么顶礼他呢?」顶礼法门总可以吧,那你就要把法门给撑上来。所以你看很多仪轨上,譬如说迎请三宝的时候,「佛、法、僧、戒」宝都可以顶礼,但是顶礼到卫护天王时,就不称弟子某某了,直接称呼自己的名字。这个就告诉你,事相是有别的,佛法在这里弄得很清楚,事相归事相,理论归理论。

  现在是四天王请法,所以佛陀告诉四天王的是「事法」,不是「理法」。菩萨从理法上讲,「理法」是穷尽的;「事法」上,是只有你现有的,因此佛陀回答四天王的例子,是讲二十三个,不讲三十二个。很奇怪,「二十三」恰好是「三十二」相反;这个就是告诉你「立场」的不同,三十二是从「理」上来讲,是菩萨的状况;二十三是从「事」上来讲,这个世间结构的状况。这个叫「语言模式」、「思惟模式」,你要弄清楚。

  我们为什么跟各位提这些呢?因为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发现它有一种结构隐约存在,但它并没有讲清楚。这些古人一看就懂了,现代人受了西方思惟的训练,不把它挑出来,你就不知道。尤其是这个地方为什么突然跑出四天王来?有它「表法」的意义,因为这部经讲起来是「理事圆融」的,它有理、有事,不是专讲事,也不是专讲理。所以整个经文的结构,就出现这种多维度、多元化的状况。所以你读经、研究佛法、学佛的时候,不要单一把它看死了,这里面其实是多元化的运用。

  如果按照一般讲经,一句一句讲下来,其实是不会讲到这个部份,通常只有在「玄谈」的时候会讲。「玄谈」用白话来讲,叫作序论或总序,也就是将这部经的理论,综合地讲一遍,所以天台家有「五重玄义」,也就是分五个重点,将这部经的内容大约先讲一遍,但它不按照经文的次序;华严有「十玄谈」,是将这部经的十个重要的理论跟背景讲一遍。然而,不管是五重玄义或是十玄谈,讲的都是佛经里的普遍现象——它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所代表的是什么。像这个「二十三」跟「三十二」就是指这个意思,「三十二应身」、「三十二相庄严」大家大概都知道,都是指菩萨的这种状况;这个地方讲「二十三」,他只是简单地用这种方式表达「事法」,所以才讲到「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一个一个讲下来。这种情况不是在讲谁,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这样而已,我们通通要把它清除掉。这是从「事法」上来谈这个部份。

  接着要跟各位谈的是,这部经有多少个佛菩萨、天王出现。第一位出现的菩萨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这部经事实上是佛陀无问自说,你看〈忉利天宫神通品〉一开始就讲,释迦牟尼佛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都来了,然后各种瑞相现前,「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又出种种微妙之音」;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的天龙鬼神、数不尽的众生也都来了。佛陀在没有人发问的情况,就问文殊师利法王子:「汝观一切诸佛菩萨……。」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佛陀不问其他人,而是问文殊师利菩萨?这是有因缘的,因为文殊师利菩萨是佛陀会下菩萨道者智慧第一的弟子;而智慧则是成佛之母,意思就是智慧是成佛的根本,没有智慧,你成不了佛,这就是经文上常看到的「文殊师利常为诸佛母」。现在讲的这个地藏菩萨法门,是直接成佛的法门,当然要有智慧才有可能,所以佛就询问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因为这个法门属于圆融道,不属于次第道,所以即使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也是「千劫测度亦不能尽」,圆融道的殊胜就在这个地方。所以透过圆融道不一定证空性,他不跟你讲空性,你看这里从头到尾没有讲空性,但是你直接可以成佛,这就是「不可说不可说」了。也不是不可说,是我「不会说不会说」,因为我都说了。这个法门就是那么殊胜,信不信由你,反正我这样说了!

  为什么找文殊师利来问,这个因缘我们讲的很清楚了,古代不会有任何一部经或论讨论这个部份,因为他们一看就懂了,「佛问文殊师利」,就是「智慧」跟「觉悟」互相叩应。古代这样讲就可以了,现在的思惟不一样,就会想「为什么不问普贤菩萨或观世音菩萨?普贤是老大,观世音菩萨神通最厉害,文殊是老幺,是不是问那一个最不会的?」它用意不在这里,用大脑推理才会产生这个状况。这里头有这种情形,我们可以从中发觉更多,这地方我已经答复各位了。

  佛陀问完文殊师利菩萨之后,接着是文殊师利请法:「既然佛你说这些都是地藏菩萨度的,那么地藏菩萨到底在因地做了什么事,立了什么愿,可以成就这些不思议的事?」于是,佛就提出「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跟「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因缘。各位要知道,文殊菩萨这一个请法的动作,刚好跟「佛为什么问文殊菩萨」相呼应。在经文的结构里,他都是讲「生命因素的相应性」,他不会要你「走路的事」去问「右手」,问右手一定是问打球的事,一定是有相应的。事实上第二品经〈分身集会品〉讲的是佛与地藏相互之间的应答关系,佛跟地藏的关系,这个就是进入主题了、进入主要论点了。第三品是〈观众生业缘品〉,我们先来看这前面的经文:

  尔时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问地藏菩萨言:「圣者,阎浮众生造业差别,所受报应,其事云何?」…………地藏白言:「圣母,若有众生作如是罪,当堕五无间地狱,求暂停苦,一念不得。」

  这品经一开头是摩耶夫人问到阎浮提众生造业差别所受的报应是怎么样?地藏菩萨回答:「千万世界乃及国土,或有地狱或无地狱,或有女人或无女人,或有佛法或无佛法,乃至声闻辟支佛亦复如是,非但地狱罪报一等。」各位留意到,地藏菩萨这边回答的是「千万世界,乃及国土」,不是只有讲这个世界,意思就是他现在要讲的是「宇宙中的真理」,不是此方世界特有的现象。这个真理是什么?前面我们跟各位讲过,他绝对跟「人性、生命、人生」有关,无关的叫物理,他谈的是这个问题。所以他讲「或有地狱,或无地狱,或有女人,或无女人,或有佛法,或无佛法,乃至声闻、辟支佛」都一样。「非但地狱罪报一等」,不是只有地狱罪报一等而已,造业差别所受的报应,不是通通到地狱去,还有别的。现在的人常常喜欢这样骂人:「你这样做会有报应!」其实,只要是发自于「身、口、意」的,通通有报应,不管你怎么讲、怎么做,通通都有报应,只是报应成佛,还是报应下地狱而已,通通都叫作报应。所以不要听人家讲「会报应」就气得半死,好坏都有报应,不是只有地狱有报应。

  摩耶夫人因为还是凡夫,所以搞不清楚状况,问错了,地藏菩萨跟她纠正以后,摩耶夫人就再重新问一次;「且愿闻于阎浮提罪报所感恶趣」,我要了解做坏事是怎么报应的。地藏菩萨说,假如只是要问做坏事得什么报应,那我就大概讲一下给你听。地藏菩萨跟圣母说,南阎浮提罪报名号如是,「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对父母不孝或者杀害父母的,就是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毁谤三宝、不敬佛经」的,也是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讲的就是「无间地狱报」。第三个,「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这样的人也是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第四个是,「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这样的人也是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第五个是,「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前面这五条,都是很重的罪,这个叫作断头罪,一般讲的「唯一死刑」。

  你留意,后面这四条通通是讲同一个问题,在佛门中不认真修行,假借出家人名义,做的却不是出家人的事,甚至伤害三宝或伤害众生,通通是「无间地狱业」。在佛门中,你认真做,即使没有做好,这个叫作没有福报,不会堕地狱。它的重点在于,你弄错了,进佛门的动机是错误的。动机错误就是想法错误,用错误的想法一直转,地狱出来以后,又再一次下地狱;出来又下地狱,这个叫无间地狱。动机跟你的根本思惟有关,所以我们特别重视的是「你的动机要纯正」。有很多人进到佛门来,只是为了取得一种「认可」,现在的话叫License,只是要取得一个证书说「我是个什么……」;假如进佛门求的是这种东西的话,基本上都是无间地狱业。「师父,你就说我已经成就,这样就好了。那这样我就可以做什么做什么……。」这是挟持师父给你那张License,然后让你好方便做事。如果这样,那就搞错了,这种动机错误都是无间地狱业。动机纯正很…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玖 信心 定位 发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