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玖 信心 定位 发愿▪P2

  ..续本文上一页重要的,他第一个是谈这个。当然后面地藏菩萨讲了很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地跟各位谈。

  第四品是〈阎浮众生业感品」,这个地方也举了两尊佛出来。地藏菩萨跟佛在谈的当中,会中的「定自在王」问佛有关地藏菩萨发愿的因缘,因此佛再讲了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地藏菩萨发的两个愿,里面有两个佛,一个是「一切智成就如来」,一个是「清净莲华目如来」。光目女的故事,前面我们大概谈过了,最后四天王也在这会中出来,四天王示现的状况前面已经跟各位谈了。

  第五品是〈地狱名号品〉,这品经是普贤菩萨问地藏菩萨。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普贤菩萨跟地狱有什么关系?普贤菩萨应该问天国的事,怎么问到地狱去了?这么想叫作意识形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今天大家都认为佛教是悲观、消极、灰色的,这种观念不对,而有这样观念的人却非常多。有一次我到某个大学去演讲,有个同学起来发问:「佛教为什么那么悲观,一直讲无常?」我跟他讲:「你也可以讲乐观一点啊,就是因为无常,你才有成功的机会;因为无常,所以你也可以当总统;因为无常,所以明天会更好;因为无常,所以我们会成佛。」传统的这种讲法,容易引发这种状况,人家活得好好的就要去跟人家讲:「人无千日好,总有一天会生病。」或是女孩子长得很漂亮,你偏偏要去跟人家讲「花无百日红」,尽是讲这些,人家当然会觉得佛教很悲观。可是你换个角度,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你跟他讲「病也是无常,所以你的病很快就会好」,这样不是很好吗?通通往悲观那面看,或是通通往乐观那面看,两者都不对,因为他只是一种「存在」,存在有光明,存在有黑暗。普贤菩萨就是代表存在;在很多地方,普贤菩萨是讲法界存在的光明面没错,可是在娑婆世界,世间的存在就是黑暗的,所以他站出来问地藏菩萨:「仁者,愿为天龙四众及未来现在一切众生,说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世末法众生知是果报。」普贤菩萨借着地藏菩萨来请问黑暗、狂风暴雨的存在;风和日丽是我普贤菩萨的本分没错,但那是一种存在,狂风暴雨也是一种存在。

  第六品是〈如来赞叹品〉,这品经是「普广菩萨」请法;佛赞叹完地藏菩萨以后,要会中的诸菩萨大士及天龙鬼神等,广作方便,护卫此经,以令一切众生证涅槃乐。说完会中就有一位菩萨,名曰普广,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见世尊赞叹地藏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大威神德,唯愿世尊为未来世末法众生,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诸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顶受佛语。」菩萨请法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你留意到,菩萨请法都是为了众生而请法;你看经文这里,普广菩萨是这样请法:「唯愿世尊为未来世末法众生,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诸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顶受佛语。」菩萨都是为众生请法的,可是各位想想看,你都是怎么来跟师父请法的?你问的都是「我的……我……」,这样请法你就负债了,难道师父成天没事,就坐在那边等人来抽签卜卦?这个就很麻烦,都是因为有烦恼或是有事情不会处理,才来问师父,这哪是请法?

  这种情况应该是要这样讲:「师父,有一件烦恼事,我没智慧,不会解决,你看要怎么办?」你要这样请法,而且请法之前一定要供养,这个地方没有讲到这个部份,但你一定要有。因为不准备供养,你的请法会很随意,随便问一问;你如果随便问,师父也随便回答,因为很认真跟你答也没用,因为你不是当真问的,这种情况下,师父认真跟你回答,那个认真也会被你变成不认真。所以你一定要很慎重,真的是请法。本来是开方便门给大家进修,结果你就把这方便当随便,法给你,也是要修不修的,那没有用。

  普广请法以后,最后佛陀交代「依愿流布」,「普广闻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我们请法后都不是这样,师父讲一堆以后,你也不知道后面接下去要怎样,没有下文了。你请法,记得一定要回馈,要做答复。师父把法交给你,你回去以后修得如何,要再回来跟师父说,「照你所讲的,我依教奉行,回去修得怎样,成果如何,或是遇到什么困难……」,这才叫作「请法」。这是相互之间的一个责任问题。你现在随便问问,我也随便答答,反正我有认真、没认真你也不知道。下次你再过来呢?反正上一次是随便问的,这一次也是随便问,那就跟碰运气一样。我跟各位讲,这样子你负债很重,这个地方他讲得很清楚。

  普广为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请法以后,释迦牟尼佛就跟普广讲:「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各位留意到,佛陀一共讲了十一件事,最后加一个总结。普广请法的这个部份,本身就构成一部经了;这十一件事,「十」表圆满,「十一」是突破,表示「无尽」的意思。这个就是经文的语言模式。换言之,佛陀在答复普广菩萨的时候,讲的是「无量无边」,不是只有这几件事,所以他用「十一」来表达。因为要是把它全部记录下来,你受持不了;十一个你都背不起来了,讲无量无边你怎么记?这是一个。第十二个是总结,就是把这个「无量无边」总说一句话——就是这么殊胜就对了。字面上看起来是十二个,它是无量无边的意思。这是它这个地方用菩萨来代表的一个特殊性。

  第六品的最后,普广问到:「世尊,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我要把这部经推广开来,那要怎么样取名?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这三个名字很特别:第一,通常讲这部经叫什么名字,都是在经文最后才会出现,它在〈第六品〉这个地方就先讲了,这是《地藏经》不同的地方。因为《地藏经》有个特色,他也是三个理论循环,第六品本身就是第二循环的部份,他单独就可以成为一部经典。其次,我们来谈这部经三个名字讲的「本愿」、「本行」、「本誓力」:本愿的「本」,就是你本来要做的,所以这就不是你发不发愿的问题;「本行」也是你本来就要行的;「本誓力」是坚决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尽你所能,完全投入地去做。总之,这部经的重点就是要你去实践「你本来就要做的」,因为只有透过这些实践,你才能够出三界、入法界,就按照这个方法去做。普广问的是利益人天的问题,也就是要怎么做,还有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你这么实践的好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直接入法界。

  我们在这个世间有很多障碍,你知道障碍从哪里产生的吗?你会说「因为我过去造的业,能深巨海,能敌须弥,能障圣道」,所以我现在心发不起来。告诉各位,你的业力其实只有一个——没有信心。你只要有信心就好。前面我们跟各位分析过了,在这个世间底下的生命结构是虚幻的,他就这三个因素所构成的:「记忆」、「推理」,以及推理的「目标」;这三个都是虚幻的,是你的五蕴和六尘相应来的。真实的生命,是你要进入法界,而要入法界,真正首先要做的就是「定位」;发愿就是定位,定位来自信心,你没有信心,所以就不敢发愿,在修行上就会漂浮不定。为什么很多人修了那么久,还是这样漂浮不定?就因为没有誓力,他这里叫作「本誓力」。

  一旦你有信心,很肯定地定位下去,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勇往前行。这个行,是「广设方便」的行。很多人在度众上发生的最大困难,就是「理事不能圆融」。既然发愿要度众生,你有个亲戚整天游手好闲,手上一有钱就拿去赌博,你也很想度他,问题是,你一跟他开口,他就是跟你要钱,那你要不要给?「师父啊,这样我到底要不要给?」给或是不给,你会在那里犹豫不决,自相矛盾:给了钱,他就拿去赌博;不给他,可是心里又想度他。这就是理事不圆融,你要广设方便嘛。

  曾经有这么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天道场来了一位「小不点」,一进来就跟道场的人要二佰块,那你要不要给呢?广设方便嘛,你要给,那要怎么给?我出来以后,就问那个小不点:「为什么要给你两佰块?」他说:「我没钱,你就可怜可怜我嘛。」我跟他讲:「可怜你可以,可是你要拜佛,一拜一块钱,二佰块,你就拜二佰拜。」他拜了五十拜以后,满头大汗,已经拜不下去了,然后说:「给我五十块。」我们就给了他五十块。隔天一大早,他又来敲门了。一开门,就看见他满头大汗的说:「给我剩下的一佰五十块,我刚刚已经在门口拜了一佰五十拜。」他一大早就跑来拜佛了。假如全世界的人愿意为「一块钱,拜一拜,那你就广度众生了。这也是「广设方便」嘛。所以它不是「YES」或「NO」的问题,不是「给」或是「不给」,而是你要怎么给、怎么做,要怎么样广设方便,才能度他。没有智慧的人,人生就会没有信心,就会在那边「给或不给」地犹豫不决。本来有同修,二佰块拿了直接要给那个小不点,要是真的这样给了,那就犯戒了,众生的钱怎么可以这样随便给?不给又不慈悲,那就要广设方便,这就是修行!我们讲的这些都是行法,所以才跟各位讲,你不用怕发愿,一定可以做得到。

  第七品是〈利益存亡品〉。第七品中间有一段经文,我们先来看经文:

  会中有一长者,名曰大辩。是长者久证无生,化度十方,现长者身。…………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会中有一位大辩长者,已经证「无生」很久了,现长者身,化度十方。长者问地藏菩萨:「世间的众生,命终以后,他的大小眷属为他修功德,乃至设斋,造种种善因,那位命终之人,有没有得到利益呢?」我想很多人都很想知道这个问题,同修们也常问。地藏菩萨在后面的经文里,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经文的部份我们就不讲了。经文讲的「七分之中,而乃获一」,「七」是指七菩提分,七个当中,做的人得六个,亡者得一个。现在很多人都把它讲成「七分得一分」,那也马马虎虎,算可以啦。它是七菩提分,七种菩提中,亡者只是因缘,做的眷属自己得六种菩提。这里头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很多人到了最后要走了,然后很遗憾的说:「假如给我再来一次,我就不这样过了。」到最后才在后悔,听起来是很遗憾,但倘若最后这一念是「假如能早一点学佛就好了」,光是这一念,下辈子来一定能见佛闻法,他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临命终时,有这些眷属帮他修功德、设斋,表示他还有那个善因在,最后一口气要走的时候,觉得「人生应该学佛」,但他没有学。这种情况,不一定跟死有绝对的关系,有时是因为心力不足;像孔子就会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种感叹,孔子讲这句话时还健在,只是心力不济了,意思是假如我还有能力的话,我要学易。所以有些人是因为心力不足,想做但无法做,但是已经感觉到:「唉,应该要学佛、要修行。」虽然他这辈子已经没有办法进行了,但是下辈子来一定可以做。

  奉劝各位,有很多人家族相当富有,但是所做的事业可能不是很好,专门杀生或政治斗争之类的,都是在造业害人,这种情况,最好是有那个能力盖一间庙普渡众生,普渡所有幽冥界的众生。因为死亡当中,有很多是枉死,要为他们做超荐,这个功德做下来,自己有七分之六。假如全家族都能一做会更好,至少可以免除那个共业。尤其是买股票,买到那一种专门杀生或卖猪肉干的,你说「我没杀,只是买股票而已」,但你那个股票赚了,最好还是多做一些善事吧!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玖 信心 定位 发愿》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