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捌 無上正等正覺——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捌 無上正等正覺——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前一章我們從地藏菩薩如何發願談起,並且講到了「十號具足」。針對「十號具足」這個部份,我們跟各位再做一些補充和介紹。當時佛陀因爲要跟印度社會的六師九十六種外道辯論,所以對這些外道的理論及法門都很通達,所以叫作十號具足。佛陀因爲對這些外道的理論很熟練,所以每次跟他們辯論,每次都贏,因此當然可以稱他們爲外道;但是來到現在,我們什麼也不通達,跟人家辯,怎麼辯就怎麼輸,那就不能叫人家外道了,他不叫你外道就不錯了。

  我們現在之所以沒辦法跟人家辯,曆史上是有因緣的。佛陀當時針對印度各宗派的錯誤和缺點一一反駁,佛教特別凸顯的是行法的部份、修行的部份,這部份我們把它繼承下來了,就是現在所謂的「原始佛教」;可見卻也因爲這個部份,使得佛教在印度社會幾乎消失了。怎麼說呢?因爲從印度文明的系統來看這部份,他們認爲佛陀的法並不究竟;這也是我常跟各位講的,學佛不要意識形態,你一用意識形態,把「你所知」的佛法跟別人講時,就一個「外道」的立場來看,會以爲原來佛法也不過是如此而已,那就完了;這一點也是佛教爲何在現今世界不能興盛的原因。

  兩千六百年前到叁千年前那個時候,印度的修行方法幾乎完全消失了,而這個時間之前的一千五百年,也就是現在算起大約四千五百年前左右,有幾個偉大的修行人出來,向大家都知道的克裏須那,他是專門弘法的,現在的BhaktiYoga就是講克裏須那;這部份演變成後來的「中觀論派」。另外一個拉克魯希,他是濕婆神化身的,專門講行法的這部份,就是「瑜伽行派」。現在大乘佛法只把中觀論派接了下來,這部份講經講得很多,至于瑜伽行法的部份,怎麼修就不知道了。「瑜伽」yoga這個字翻譯過來的,雖然現在社會上「瑜伽」似乎很普遍,但現在講的瑜伽不是真的瑜伽,不是用來修行的,只是用來健健身或維持好身材這樣而已。從這麼廣泛的立場來看,當你只是以原始佛教的說法來代表佛教時,問題就來了,從外道的立場來看,他們會覺得佛陀也沒什麼成就;譬如從他們的AshtangaYoga來講,它有八個階段,以他們的立場,照「你所講」的這樣來認知佛教的話,佛陀的程度大概是修到他們的第五或第叁階段而已。

  若是那些對佛法的認知是在持戒階段的人來诠釋佛法,那他們就會以爲佛陀之修到第一階段而已,你知道嗎?尤其是有些人,持戒持到「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愈修身體愈來愈差,那佛陀就變成連修到第一階段也沒有。本來佛陀是十號具足、萬丈光芒,被你講成「小不點」一個,因爲你對佛法根本不了解,完全是用自己的想法來诠釋佛法。拿「廣設方便」來說,你怎麼廣設方便?你的廣設方便就是素魚、素鵝、素雞……,這哪是廣設方便?這都是你自己想的!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來看,哇!有魚又有蝦,怎麼吃?而且又不是真的,都吃假的;結果佛教徒都成了假的佛教徒,叫作「素佛教徒」。我跟你講,你自己變假的都不知道。人家吃齋是過午不食,你現在吃齋呢?這只有你自己知道。以後你到閻羅王那邊,去找地藏菩薩來作證,這沒有辦法。

  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十號具足」是心胸很廣大的。你發願就是要學這個,所有的法門都學起來的,這個就叫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是我們現在認識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都是意識形態的:「阿」者,無也;「耨多羅」者,上也;「叁」者,正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整個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定義,從「智正覺世間」來講,它沒有錯;可是從「眷屬世間」來講,這個就沒有定義到了。從衆生世間來講,也就是所謂的眷屬世間,一個衆生都不能漏,全部都要窮盡,也就是經文這裏講的「廣設方便,度盡一切衆生」,但這個定義就沒有含括這個部份了。第叁個從「器世間」來講,器世間要圓滿,要讓衆生免于苦難,可是一下旱災,一下水災,溫室效應,這個器世間要怎麼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包含了這個部份。所以不要看這麼一個詞,要翻譯都很困難,而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單是以「無上正等正覺」來解釋,你還講不清楚。因爲這種東西,尤其是古文言,那個文字不能定死,他是很有彈性的,他這個詞裏頭告訴你的,不是「無量法門誓願學」,而是「無量法門皆成就」,它是指這一個東西,這樣才能十號具足。很多人修了大福報,會飛天、穿牆透壁,修那些沒有用,這些都不在這十號裏面。你要修這十號,十大類的正法都要修。所以不管你是發大願(圓融道)的修法或是次第道的行法,你要十大願具足,這兩方面你通通要有,反複地訓練才有可能。這是指這個部份。

  我們繼續來看地藏菩薩發願的因緣。第四個地藏菩薩的發願,也是在〈閻浮衆生業感品〉,我們來看經文:

  複于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衆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複于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各位看這世間有多長,地藏菩薩發願以來已經這麼久了。可是,現在要各位發個願,「唉唷!這輩子做不完就欠佛了……」,其實你沒做到,佛也是笑笑,不會翻臉。你跟他亂發願或是不發願,他也那樣笑;你發願,他也不會特別高興,晚上跑下來跟你握手。

  「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衆生,因次教化……」。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叫作清淨蓮華目如來。這時候有一位羅漢福度衆生,遇到光目女設食供養,于是羅漢就問她「欲願何等」。光目女跟他說:「我想知道我母親現在在哪裏。」羅漢愍之,就入定去看看。結果看到光目女的母親墮在惡道,正在受極大的苦,于是問光目女她母親生前是做了什麼事,導致現在在惡道受極大苦。光目女跟他說:「我母所習,唯好食啖魚鼈之屬,所食魚鼈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計其命數,千萬複倍。」你看這個女兒幫她母親算帳算得很清楚,她媽媽吃什麼,她都看得一清二楚;看在她眼底,內心其實很痛苦。所以才會在她母亡之日,資福救拔,並祈求羅漢可以幫她。羅漢愍之,爲作方便,于是教光目女:「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光目女就照著羅漢教導的那樣去做了。

  經文裏面故事的細節,各位自己去看,我們主要是要講地藏菩薩怎麼發願的。後來,光目女的母親,因爲她爲其母造福,得以出生爲婢女之子,可是壽年只有十叁,而且還會再落入惡道受苦。光目女問這個婢女之子,就是她母親說:「地獄罪報其事雲何?」婢子回答她說:「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光目女聽了非常難過,于是哭著對天空發願說:「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叁歲,更無重罪及曆惡道。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爲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叁途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叁惡道諸罪苦衆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她是以這個因緣,因她母親而發願的;我們發願是有「緣」的。所以地藏菩薩跟衆生痛苦有關,之所以會相應,正是因爲他有這個緣而發那個大願。因此,當你在這種環境裏,你求地藏菩薩一定相應。

  地藏菩薩願發得太多了,經典也沒有一一記載,你有苦難,跟地藏菩薩講就對了,經典沒記載的照算;因爲他曾經發過願,你有那個緣就會跟他相應。你看他發願的那些功德就知道了,這個願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由來,就是從這個地方做結論來的。當然地藏菩薩他老人家沒這樣講,因爲地藏菩薩發願以來,所謂「百千萬億不可說劫」,沒有辦法用我們的數字來形容,以人間的語言來講,祖師大德們就把它歸納成二句結論——「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兩句話就是從這邊來的,這都是在講地藏菩薩的大願。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奇怪,它語出何處,就是從經文這裏歸納來的。

  這個願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凡夫在因地、在這個世間結構下産生的這些狀況,而菩薩已經幫我們架構好入法界的那個願。現在你想當菩薩,想當個行者,就依地藏菩薩這樣發願;學他這樣發願,就可以入法界,你就可以離苦得樂。換言之,當你在幫衆生離苦得樂的時候,你就離苦得樂了;這是佛法中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世間的結構又會告訴你:「我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有好處的,那就叫作對價關系、買賣關系,那就無法成就,成就的都是人天福報。其實不用擔心,絕對有好處,而且那個好處是你無法算計的,知道嗎?你盡管照著地藏菩薩這樣發願,這樣去利益衆生就好了,你就可以「轉」過去了。

  大概叁十幾年前,有一位同修,因爲經濟風暴而公司倒閉,身上所剩無幾,算一算總財産只剩下四百叁十幾塊錢。他想想,只剩下這一點錢,有這個錢或沒這個錢,對他來說似乎也沒有兩樣,于是通通把它放到功德箱去了,連坐公車的零錢也沒留。因爲他破産了,曾經想過要自殺的,後來打消了念頭。那個地方恭奉的是地藏菩薩,所以他就跟地藏菩薩講:「我希望生生世世當你的傭人,幫你扛錫杖,你發什麼願,我就跟著你。」他那時候也不是真修行,所以發願說要當地藏菩薩的「傭人」。發完願,反正身上一毛錢也沒有了,也不用等公車了,直接用走的走回家。走啊走的,走了很久,愈走肚子愈餓,走到一個路口,腳已經開始發軟,頭也開始發暈。以前很有錢,從來也不會這樣餓過。就在這個時候,迎面走來一個熟人,心想:「糟糕,討債鬼來了!」沒想到那個人一見面,…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捌 無上正等正覺——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