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跟他說:「走,我請你吃飯。月有陰晴圓缺,事業總有失敗的時候,不要緊,我請你吃飯去!」這下他才松了一口氣,放心的跟他去吃飯。接著當然就是狼吞虎咽,盡量地吃。他的朋友看他那樣,心想肯定餓了好幾天,就産生了同情心,問他想不想東山再起,他可以提供資金給他。就這樣,在那個朋友的協助之下,果然東山再起,事業做得非常好。所以,後來他常常說那位朋友就是他的地藏菩薩;每次有法會,他就說「發廣大願,發廣大願」。像這種人叫作大死一番,絕地逢生,一般人是要死不活、要活不死,要你發個願,你就要顧這個、要顧那個。油瓶裏還有一、二滴油,那個最麻煩,那一個人他是連油瓶都破了,就全部放下了。他是這樣發願的。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經文。
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即無盡意菩薩是;光目母者,即解脫菩薩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薩是。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恒河沙願,廣度衆生。
這裏提到這位羅漢就是無盡意菩薩,光目女的母親是解脫菩薩,光目女就是地藏菩薩;都是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恒河沙願,廣度衆生。各位想想,那我們呢?你不要說「人家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以前也是人家的女兒、人家的兒子,他是這樣發心來的;你也是人家的女兒、人家的兒子,爲什麼不能這樣發心呢?經過恒河沙劫以後,你也是了不起的菩薩啊!你看光目女的媽媽,曾經也造那樣的業,可是現在是解脫菩薩了。所以,要不要看你自己啰,是看你怎麼發願,看你怎麼修行!
學佛主要的還是看你自己,你一定要當下做決定。我是結了婚才決定要出家,可是那時候小孩還小,怎麼辦?于是我決定「十年後一定要出家」;你能不能肯定「一定要出家,不出家會死」;能不能很笃定、很肯定地修行——我一定要解脫生死,否則我就是騙了閻羅王。告訴各位,跟佛菩薩發願,你要是沒做到,反正佛菩薩永遠是笑笑的;可是跟閻羅王發願,那可就笑不起來了。我就是這樣跟閻羅王發願:「我今天一定比昨天進步,我要是今天不比昨天進步,你就來抓我去。」因此,這個願隨時逼著我,這餐飯一定比上一餐飯進步;我跟他發的願是「今天比昨天進步」,可是一天吃叁餐飯,我就要求自己「這一餐飯,一定比上一餐飯進步」。你們吃飯的時候是合掌,我是一定反省自己:「有沒有進步?剛才端碗要吃之前是什麼樣子,現在有沒有更進一步?」假如沒有,那就不吃。一定要這樣逼自己,不然要誰來逼你?閻羅王已經在那邊等了,你要不要拼?一定要自己逼自己,每餐飯都要逼你自己。這樣怎麼會不進步?怎麼會不成就呢?
譬如以講經來說,同樣我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進步,不是把昨天講過的,再拿來講一遍就算數了。以《地藏經》來說,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但是我每次講的內容都不一樣;內容難免會有些「剪貼」的部份,因爲不可能地藏菩薩的名字把他改了嘛,但是內容一定會不一樣,因爲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進步。問題來了,每天都要更進步,但我總不能每次愈講愈深,這樣大家肯定會睡著了,那我就得訓練自己要怎麼「深入淺出」地講。你一定要逼自己去進步,自己的事,別人不能逼你。所以希望各位發願,就要發真的能讓你進步的願,而且這個願發下去,你會永無止境地窮盡它。像我剛剛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願,你就帶著疑情——「什麼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學辭典上都有解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嘛;可是,究竟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當時印度人講這句話時,它主要是在講什麼?很顯然地,從佛教的全方位來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要圓滿叁世間——智正覺世間、眷屬世間、器世間,顯然地,叁個部份都要具足。
「無上正等正覺」就像金字塔的那個「塔尖」一樣,塔尖的重量不重,但它代表的是整座塔的成就;而佛教的整體成就,即是包括了「叁世間的圓滿」。叁世間的圓滿,我把它濃縮下來,叫作「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用白話來形容,意思就是「最適合人居住的世界」,亦即現代人所謂的和諧世界、世界和平。和平就是要具備這叁個條件,以白話來講,「智正覺世間」就是每個的人心靈很充實、很豐富,沒有所謂的心靈空虛;「眷屬世間」很和諧、很和樂,沒有對立,也沒有抗爭;「器世間」圓滿,地球生態平衡,不會有臭氧層、溫室效應這些問題,自然資源均衡,足夠全人類使用,不會像現在有百分之九十的資源是集中在六分之一人口的手中。這些都是器世間和眷屬世間不均衡的現象,而且盡是發明一些讓人們心靈愈加空洞的東西,這都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這裏來看,你就可以知道「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究竟在講什麼。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意識形態去講佛法,否則只會把佛法扭曲及窄化而已,弄到後來,就只剩下「阿彌陀佛!」那四個字,本來是六字洪名就變成四個字了。不能窄化,窄化以後佛法就看不到了。它很殊勝、很廣泛,是普遍而不能窮盡的,處處圓滿的;人到達止于至善,族群也到達止于至善,世間也到達止于至善,這才叫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然,怎麼算呢?想想看。這部份提供各位作參考。
〈閻浮衆生業感品〉前面經文一開始,是「定自在王」問世尊:「地藏菩薩,累劫以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贊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于是佛陀把地藏菩薩久遠以前,怎麼發願的經過講完以後,定自在王菩薩也發起要廣演這部經,于閻浮提利益衆生。定自在王說完以後,就合掌恭敬退下去了。這個是請法的狀況,就像各位現在都在場一樣。「定自在王合掌恭敬,作禮而退」,他一退,換四天王起來請法了。
爾時四方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于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雲何至今猶度未絕,更發廣大誓言?唯願世尊爲我等說。」
四天王問世尊,地藏菩薩那麼久的時間,發了這麼多的大願,怎麼度了那麼久還沒度完?還沒度完又加大願,一直押下去,這籌碼會不會押太重了?你留意到,四天王問的問題,跟你、我一樣都是用大腦,因爲四天王也還是在世間內的世間人,不是菩薩。菩薩出世間,就不用大腦。用大腦就會這樣想:「怎麼還沒度完,又發大願,這樣一直押下去,會不會壓垮了?或是會不會變成呆帳呢?」所以在這個世間結構底下,用腦筋的,起心動念還是業、還是罪。我們來看佛陀怎麼跟四天玩說: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爲汝,及未來現在天人衆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于娑婆世界閻浮提內,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衆生,方便之事。」…………四天王聞已,涕淚悲歎,合掌而退。
佛陀跟四天王說:「善哉!善哉!吾今爲汝及未來現在天人衆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于娑婆世界閻浮提內,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衆生,方便之事。」佛陀的意思是:「好吧,你們既然這樣問,我就告訴你,地藏菩薩在這個閻浮提內,是怎麼慈哀救拔衆生的。」各位注意「方便之事」這四個字,佛陀回答的重點就是這四個字。「方便之事」就是從「事相上」來講,因爲四天王問的正是這個東西,佛陀才講這個部份。所以四天王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意思是「對對對,我要聽的就是這個」。
佛跟四天王講,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來,一直在度脫衆生,這願還不能慢。「慈愍此世罪苦衆生,複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重發願。如是菩薩于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爲教化。」「因曼」就是起心動念。這裏的「百千萬億方便」就是相應剛才前面的「方便之事」;佛要講這些方便之事,跟四天王講地藏菩薩是怎麼教化衆生的。「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哇!地藏菩薩遇到什麼樣的人,就講什麼樣的話,遇到生意人,就講生意話;遇到政治家,就就講政治話……,地藏菩薩就這個樣子。這裏面他一共舉了二十叁個例子。
各位有沒有遇過地藏菩薩?告訴你,我們都遇到過,地藏菩薩不一定是現穿長衫、拿錫杖這個相,而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跟你講「你有什麼缺點,可能會有什麼果報」,那個人,那個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就是地藏菩薩。所以只要任何可以「啓發」你,而讓你免于過錯的,你就應該懂得珍惜、改過,那就是地藏菩薩。生活中一個一個都有,在你生活中太多了。現在問題是,有福報的人就很麻煩,會有「他想的都對」的這種情況。當你有福報的時候,就要想想看,「我會不會用福報來培養福報?」會這樣想的,這是中根人;「用福報來培養善根」,好好修行、出離叁界,這是上根人;下根人沒有感覺,哪有什麼福報不福報,先做了再說,直到福報用盡,就開始後悔了——遇到失敗、福報用盡才會覺醒的人,叫作「下根器」;而所謂的「隔世冤」那種人,有福就造業,造業就受苦報,苦報再修福報,修了福報再造業……,這種是生死輪回的衆生,什麼根器也算不上。
生活中我們都遇過地藏菩薩,問題是「脫獲善利,旋即又忘,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你也不是不信,可能今天聽完經回去,就馬上開始做功課,可是做了兩個月,就逐漸冷淡下來;所謂「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天邊,叁年佛就回西天了」,全忘光光了。這個情況就是前面講的這種世間結構的狀態。想想看,自己的生死大事,你要不要「很肯定地做決定,然後盡此一報身,永不退轉」?這樣肯定就可以了,反正「盡未來際」你也看不到。你進了法界以後,就可以盡未來際;可是你不進法界,只是現在念一念,但至少這輩子一定要做完嘛。能不能遇到挫折、痛苦或病痛,依舊「我此願王,永不退轉」?還是一病起來,「唉唷!你都不知道痛死了,怎麼念佛……」所以各位,你能不能很笃定?笃定很重要,而要如何笃定,那就是我們自己要用功的地方,別人幫不了你。
希望各位在這裏能夠弄清楚,事相上的事情,我們一般都很難做得到,其實這部份是最簡單的。你只要記得,日常生活中能讓你有所啓示,而停止造貪瞋癡、身口意這些惡業,那就是地藏菩薩的大願示現,你都要感恩地藏王菩薩。我不知道各位怎麼做,以我個人來說,當生活中有所啓示而止住惡業,我就「一百零八拜」;因爲感恩,感恩就一百零八拜;忏悔也是一百零八拜,這個就叫作「歸零功課」,全部回到原點來。正面的、有所啓示,「一百零八拜」;負面的,「唉唷!好險,」只是業相現前而已,一樣是「一百零八拜」;感恩也是「一百零八拜」。你說「本來想要幹下去的,後來沒有做,反正也沒造業,那應該不用拜……」,不是,那是地藏菩薩示現,趕快一百零八拜,要不然下次他就不來了。你會說「我又沒有看到地藏菩薩!」其實他已經給你看了,這就是「見如來」!
當你的自性有所覺醒,然後改過,這不是見如來嗎?真的行者是從這裏來的。所以「圓融道」有叁個條件,第一、「對叁寶具足信心」;這個地方菩薩現前,怎麼會沒信心?第二是「菩薩行、廣大願」,所有的願都是菩薩行,這樣才能培養你的菩薩種性。第叁、「歸零功課」,忏悔、發願、感恩,通通都是一百零八拜就對了。「師父!我一天總共一百零八拜,可不可以?」馬馬虎虎,也可以啦。不過,認真修的人,每天有幾樣,他就拜幾次,,你要以「一百零八拜」統稱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每天的反省跟檢討。每天花半個鍾頭反省檢討一下,將人生的理路稍做整理,這樣絕對夠,這個效果最大。希望各位,真修真行!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捌 無上正等正覺——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