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如何從世間轉入法界
這一章接著來介紹地藏菩薩的大願。前面我們將這個世間結構當中所發生的現象,跟各位介紹過了,因爲是從根本談起,所以我們把它叫作「本體論」;從根本上,讓你了解到這個世間的結構也讓你了解,我們的生命來到這個世間,其實是一種「痛苦」的錯誤,不是「美麗」的錯誤。曆史上有很多錯誤是錯的很美,但是這個世間的誕生是痛苦的錯誤,所以才有「苦、空、無常、無我」。假如不痛苦的話,那應該是「美空無常」,不會是苦空無常。
常常有人說「佛教很悲觀,都講苦、講死」,如果這樣想,那就弄錯了。佛教將這個世間的根本指出來,目的是讓你了解,不是要你産生悲觀的。這種情況,就像有些人會以爲:「當初因爲一念無明,所以才會生死輪回,可是我現在這麼努力的修,修到解脫成佛以後,萬一又一念無明起,又掉下來……。」如果真是這樣,那個一定是假修行,不是真修行。我們講「象限轉移」,是要你轉出叁界,結果你是轉移到「生天」去了,生到任何上帝的身邊,一定會再下來,那時就不是「一念無明起」,而是「福報享盡」墮落紅塵,不一定是犯了天條,受天帝釋處罰才下來的。同樣的,你掉到地獄去,業苦受盡了,閻羅王照樣不會留你,因爲業盡了,地獄裏除名了,閻羅王就把你趕出來了。
釋迦牟尼佛有一輩子也掉到地獄去,因爲他媽媽生病,他卻跑去賺錢,這個果報就使他掉到地獄去了。一到地獄,看到一個人出來,頭上頂著一盆熱火輪,看到他就說:「這個是你的!」啪!就把熱火輪丟給他。哇!他一痛起來,趕快往城裏跑,一進去看到裏面的人都痛苦地頂著熱火輪。這時他心裏想:「哇!反正這熱火輪這麼痛苦,你們的通通給我好了,我替你們頂。」就起這麼一個念頭,他的火就熄了,閻羅王就出來跟他說:「這裏沒有你的份了。」他一出來,就生到天上去了。
另外有一個人叫作鬼見愁,這個人很凶狠,見到人就打,人見人怕,連鬼都怕他,所以外號叫作鬼見愁。有一天看到一只蜘蛛在路中間,本來想要一腳把它踩死,突然産生一個善念,把腳跨了過去,饒了蜘蛛一命。死後當然到地獄去了,閻羅王跟他翻一翻、秤一秤,發現他什麼好事也沒做過,只有一次會起一個善念,沒有把那個蜘蛛踩死。于是閻羅王就給他一個機會,跟他講:「前面有個洞,你可以從那裏出去。」于是他到那個洞,發現從天上掉下一根金色的蜘蛛絲,于是他趕快牢牢地抓住,使盡全力地往上爬。爬了一陣子,很累,就停下來休息一下,往下一看,哎呀!不得了,下面有一大票跟著他往上爬。他心想:「這麼多人抓住這條細絲,繩子一定會斷掉……。」于是就伸腳把那些人通通往下踹下去,結果這麼一踹,蜘蛛絲就被扯斷了,他又掉回到地獄裏去了。
釋迦牟尼佛那一輩子,也沒有想要做壞事,只是因爲要賺錢,沒辦法孝順媽媽,這樣就要下地獄了,可是因爲有仁慈的心,到了地獄起了這一個善念,所以很快就上來了。反倒是那個鬼見愁,本來就應該待在地獄,縱使有了那麼一個機會可以上來,結果還是再掉回去。這個就是佛法講的「平等性」,造什麼業,受什麼果,這不是悲觀,也不是講苦、講報應、講地獄,是講一個事實如此。
佛教最重要的是告訴你:要充實實力,充實一種陽光性的實力,陽剛性的實力;讓你的生命能量充滿著陽剛之氣、浩然正氣、善良之氣。爲什麼?因爲假如缺少浩然正氣,你會一直「貪瞋癡」下去,當貪瞋癡習氣一養成,嚴重的情況就會跟鬼見愁的例子一樣;假使你養成的是「戒定慧」的習氣,那就會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萬一不得已而做錯決定,導致要下地獄時,頂多也是「燙兩下」就回來了。做壞事本來就應該受處罰,你也不必怕被閻羅王處罰得多嚴重或是處罰錯誤,那是你的大腦在作怪,閻羅王絕對不會處罰錯誤的,因爲當你仁慈心一起時,地獄就消失了,怎麼會過分呢?不會過分!當你有心要代衆生受苦,這個就超越了,這種善因馬上就兌現善果了,絲毫不爽!
我常跟各位講,佛法這種生命改造工程,是宇宙中、你的生命曆史當中,最偉大最精密的一項工程,你知道嗎?絲毫不爽。因緣到的時候,你要躲都躲不掉。這不是恐嚇你,是告訴你真實的狀況。佛法一點都不悲觀,他絕對是積極的,所以告訴我們世間的結構是這種狀況,也告訴你法界的結構是什麼狀況,不但如此,還教你怎麼樣從世間轉到法界去。這怎麼會悲觀呢?假如這個都不能講的話,那不是悲觀、樂觀的問題,而是叫作糊塗,因爲你活在這個世間,卻搞不清楚這個世間在幹什麼,只是莫名其妙的來。人家問你:「爲什麼姓陳?」「我爸爸姓陳。」這個不用你講我也知道,問題是,爲什麼你要到他家去姓陳呢?怎麼不到馬家去姓馬呢?你能不能選擇?無法選擇;爲什麼你來到這個家,因爲你跟這個家有共業。因緣怎麼組合,不是你能決定的;這個叫世間結構,你的六塵跟五蘊一相應,你就下去了。這世間的苦,你要徹底認識。現在很多人都有業障,不是沒有苦,前面講過「業力甚大,能深巨海,能敵須彌,能障聖道」。當然那種福報大的人,你要講佛法給他聽很難,因爲他現在有福報,要是他聽你講,可是會障了他的「聖道」;現在有錢是老大,他講話別人都得聽他的,他不需要佛法。你要留意這些問題,這是世間的結構。
法界結構已經簡單地跟各位介紹了,現在關鍵是,我們要怎麼樣從世間轉過去。這部份我們在行法中已經跟各位介紹過了,它必須透過那個密密麻麻、偉大又精密的生命改造工程,唯有透過實踐,才有辦法兌現。其實這個工程不是很繁瑣,只是因爲你沒有找到下手處。你現在在這個世間,而你想要出世間,那就是「入法界」。很多人只會講出世間,也不知道要出到哪裏去。「世間」、「淨土」、「法界」的關系前面介紹過了,從這裏可以知道,透過生命改造的過程,我們的色身可以由化身轉變成法身,我們可從世間直接轉入法界;知道這個原則以後,接下來就是怎麼樣入法界了。按照《地藏經》的行法、我們密法曼荼羅的指導,這個地方叫作「圓融道」;圓融道告訴我們,就是要發大願,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大願。這一部經從頭到尾都沒有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只有講要度盡一切衆生;「廣設方便度盡一切衆生」,其實這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裏面,善財童子不是見到每位善知識就說「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嗎?他就是要發大願,廣設方便度盡一切衆生。所以你看普賢十大願上面講:「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這叫「四無盡境」,你要這樣發願。修行度衆的時候,假如有「唉唷!我好累喔」,那就不及格了,普賢行者是永遠不會累的。那要怎麼樣可以不累呢?你就要好好訓練了。透過大願,讓你的願「超越所有衆生一切業力的總和」,這是從修行來的。
發願是無盡的,我們來看看地藏菩薩他怎麼發願。地藏菩薩發的第一個大願,是在〈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我們先來看這段經文: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诃薩于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爲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爲菩薩。
「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你看這個佛號念起來就不一樣,他很威猛、很快速地具足萬行,是這樣的一位如來;「千福」就是無盡的福,各種福都具備了。那時候的地藏菩薩,身爲大長者子,看到這位佛的相如此的好,那麼有福氣、那麼莊嚴,就起了歡喜心。然後就問那位佛:「你以前是做了什麼,才會長得這麼漂亮?」
我們現在學佛以後都不講「漂亮」,都要講「莊嚴」,這兩個有什麼不同嗎?哪裏不同?其實只有語言不同嘛,其他都是一樣。就像你看到一個小孩子很可愛,沒學佛前,可能就直接講「好可愛,好漂亮!」學佛以後,漂亮都不能講了,要講莊嚴。小孩是同一個人,只是因爲你有學佛,所以他變莊嚴;你沒學佛,他就變漂亮,這種就叫作「意識形態」!告訴各位,學佛假如有這樣的意識形態,修行肯定不會成就。那些很重視名詞、名相、語言文字的人,下輩子來就當喜鵲,叽叽喳喳,聲音很好聽;不見得很漂亮,因爲你不要漂亮,你要莊嚴,留意到喔;這些都是意識形態,不是真實的,但是有很多人很執著這些,甚至也有師父這麼教。我是不反對,也不鼓勵,因爲我也不能說他錯,他確實也在佛門中,這也是一法,法法平等;但是有必要這樣嗎?佛教就教這個嗎?就像我們現在一見面,都不講「你好!」而是「阿彌陀佛!」現在的佛教有人這樣教沒錯,但這個是學佛嗎?南傳、藏傳佛教都沒有這樣講,難道這樣就不是學佛嗎?我們在教你拜佛的時候很清楚吧,「右手先下去,右腳下跪;然後左手下去,左腳下跪;然後頭頂下去,翻蓮花掌……。」這些叫佛教禮儀,大衆在一起的時候是這樣,這個叫作「族群公約」;可是只有你一個人時,你跟佛協調好就可以了。你怎麼做,佛臉色變的時候,你就知道做錯了;佛的臉色沒變,表示你沒有做錯。你就注意看佛臉色有沒有變,沒有變,你怎麼做都不要緊。有些人很在意這些,那未必是真的。
但是這個地方不一樣,地藏菩薩身爲大長者子的時候,看到佛那麼莊嚴,這是真的,這叫作因佛發願;他見佛相好,千福莊嚴,所以直接就問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從這裏你就可以知道他發願的因在這裏。佛就告訴大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衆生。」你要證得像我這麼莊嚴,就要久遠度脫一切受苦衆生。
各位知道這個佛是怎樣地莊嚴嗎?這個佛的名號叫作「獅子奮迅具足萬…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柒 如何從世間轉入法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