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陸 知苦樂法▪P3

  ..續本文上一頁歲就很叛逆,所以才會半夜爬牆逃離王宮去求道,我們到了五十九、六十九了,還是不敢爬牆出去,「萬一摔下來,這把老骨頭怎麼承受得起?」這就是因爲有這種中心價值觀挂著。

  告訴各位,修行能夠成功的人,其先決條件就是:個人的「生命空間」跟「族群公約」取得一種平衡。意思就是,他懂得如何在這之間取得平衡;雖然有時也會有不平衡的狀態,但是他很快會調回來。我們不是,我們現在都是往一邊傾,在族群公約底下,完全把自己壓抑下來,自己的生命就不見了,一輩子「生命空白」了,不知道爲什麼而活。你看鐵達尼號的故事很美啊,女主角本來也是壓抑自己,順從媽媽的意思要嫁給一個有錢人,後來愈想愈不對,本來要自殺,後來在船上碰到了男主角,開始解放自己壓抑的心靈,從而譜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追求自己所愛的,對不對我們先不管,但是她會去追求她所要的,這個生命是很可愛。當然這故事是編的,鐵達尼號這艘船是真的沈下去了,但故事情節是拍電影的人編的;它告訴你,生命要取得自己的生命空間很難拿捏,因爲有一個族群公約在,而你爲了讓族群公約能夠兌現,去滿足某一種欲望需求時,就要壓抑自己的生命空間了。

  這類情況,曆史上的記載不勝枚舉,小老百姓有這種情況的就更多了。曆史上的政治婚姻就是這種狀況,爲了兩國的和平,就把公主嫁給對方,這哪有自己的生命?完全是爲政治而嫁的嘛,而且不去也不行,這樣的婚姻你想會幸福嗎?它完全是族群公約的問題,當中沒有一點自己的生命空間。我們是修行人,這部份要去拿捏好,自己要取得平衡;而在這平衡當中,有可能族群公約會高一點,或自己的生命空間高一點,那沒關系。像藝術家這類的,就屬于生命空間高一點;當老師這一類的,是族群公約高一點,但還是能維持平衡。

  假如自我的生命空間很高,族群公約完全不顧,那叫作邊緣人,社會的邊緣人。這種人跟社會、家裏都不合,最後就變成流浪漢了。兩者之間,你要取得一個平衡,其中一邊高一些或低一點都不要緊,那是個人性格問題;這部份能夠取得平衡,修行很快會成就。我不是叫你完全叛逆啊,完全叛逆就變成遊民了。悉達多太子就是很叛逆啊,太子是准備要繼承王位的,他的族群公約就很大,而他爲了要打破這個族群公約取得平衡,只有叛逆爬牆出去了。但是在這以後,他就處理得很好了。

  我們要講的是,生活在這個世間底下,你是處在這種狀況中,一定要把「意識形態」跟「染識」的問題處理恰當;染識的這個「族群公約」跟「生命空間」處理恰當以後,一旦進入「凈識」就很簡單了,因爲到達「凈識」,就是我們所謂「工程面的修行開始線」,當你到了這個地方,而技術面也到達修行開始線,這時技術面一發動,你就入叁昧,直接就進去了;象限轉移,就到法界了。假如意識形態還很重的話,在這個地方,要把你推進去,推不進去,這是一點人情也沒辦法講的。有很多同修意識形態特別強,到這個地方全部卡住,換句話說,有太多個人理想、個人色彩,或是「想當然耳、一廂情願、自以爲是」的這些人,到了那個地方,就是轉不進去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你可能在其他地方學好了,來到這個地方也能進去,但進去以後「迷路了」,這個更麻煩了。你不進去還可以重修,進去以後迷路了,那個重修更困難。用世間法來講,進不去的叫作「活當」,進去以後迷路的叫作「死當」;那不只重修,還要很多次,因爲你的雜訊太多,那些雜訊要重新洗掉,才能再來。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真的要在我們這裏修行的話,有幾個工作你一定要做好,「四修法」就是要幫你重新架構一套這個系統的修行模式。我們這個系統的修行模式,它是一個生命改造的工程,這個工程需要一套心靈方程式,因此你必須先架構共同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假如你用的是外面的那種想法、觀念,進去到這裏就會全部卡住了,進不去;假如你已經具有所謂外道的禅定訓練,這裏你可能很容易進去,但進到這裏面去,這些外道的雜訊會讓你全部迷路,你會找不到我們要找的根性。

  在我們的修行裏,你要進去之前,首先要「先破根本無明」,也就是把一念無明起的「無明」先拿掉;但假如你用的是外面的雜訊,這一點就拿不掉,你就沒辦法舍識用根。其次,禅宗公案有一個「十牛圖」,第一個就是找牛,那個牛其實就是根性,你要「找到根性」。牧牛圖是直接講「入定以後的境界」,你現在一開始要「找牛」,你找不到,進到裏面才能找牛。我們講「舍識用根」,就是你要先找到根性,不然你怎麼用根?而要找根性之前,要先舍識;舍識就是先破根本無明。所以它是兩個階段:第一,破根本無明;第二,找根性。破根本無明就是不用識性,然後再找根性。這部份等講到行法時再講,你要先把這部份弄清楚,修行有這樣的過程。

  從這裏可以了解,我們的意識形態才是真正剛強難化的部份;到了概念以後,你就要開始做調整,讓生命空間與族群公約得到平衡,平衡的模式是怎麼樣無所謂,因爲那是性格問題,但一定要維持平衡,不能絕對傾向一邊。所以我會說,釋迦牟尼佛是生命空間比較大,族群公約比較少的人;彌勒佛是族群公約較多,生命空間比較小的人,兩個的性格全然不同。所以你會發現,釋迦牟尼佛是比較苦的,他成佛的時候人壽百歲而已,福報一點點;彌勒佛成佛之時,人壽是八萬四千歲。你看看,八千四百倍!是福報很大很大的時候。爲什麼福報會那麼大?因爲他族群公約照顧得多,而釋迦牟尼佛是生命空間照顧得多。你去留意看看,這些在佛門中其實都要重新诠釋,不然各位是看不懂的。

  以上所談的,就是要你離開世間結構的原因,而這個世間結構就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未解脫者,性識無定」,都是這種狀況;所以遇到善緣,增長一點點,進一步退十步;而遇到惡緣,念念增長,只進不退。這就是世間的結構,它本來如此,但是你轉入法界,那就不一樣了!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陸 知苦樂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