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陆 知苦乐法▪P3

  ..续本文上一页岁就很叛逆,所以才会半夜爬墙逃离王宫去求道,我们到了五十九、六十九了,还是不敢爬墙出去,「万一摔下来,这把老骨头怎么承受得起?」这就是因为有这种中心价值观挂着。

  告诉各位,修行能够成功的人,其先决条件就是:个人的「生命空间」跟「族群公约」取得一种平衡。意思就是,他懂得如何在这之间取得平衡;虽然有时也会有不平衡的状态,但是他很快会调回来。我们不是,我们现在都是往一边倾,在族群公约底下,完全把自己压抑下来,自己的生命就不见了,一辈子「生命空白」了,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你看铁达尼号的故事很美啊,女主角本来也是压抑自己,顺从妈妈的意思要嫁给一个有钱人,后来愈想愈不对,本来要自杀,后来在船上碰到了男主角,开始解放自己压抑的心灵,从而谱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追求自己所爱的,对不对我们先不管,但是她会去追求她所要的,这个生命是很可爱。当然这故事是编的,铁达尼号这艘船是真的沉下去了,但故事情节是拍电影的人编的;它告诉你,生命要取得自己的生命空间很难拿捏,因为有一个族群公约在,而你为了让族群公约能够兑现,去满足某一种欲望需求时,就要压抑自己的生命空间了。

  这类情况,历史上的记载不胜枚举,小老百姓有这种情况的就更多了。历史上的政治婚姻就是这种状况,为了两国的和平,就把公主嫁给对方,这哪有自己的生命?完全是为政治而嫁的嘛,而且不去也不行,这样的婚姻你想会幸福吗?它完全是族群公约的问题,当中没有一点自己的生命空间。我们是修行人,这部份要去拿捏好,自己要取得平衡;而在这平衡当中,有可能族群公约会高一点,或自己的生命空间高一点,那没关系。像艺术家这类的,就属于生命空间高一点;当老师这一类的,是族群公约高一点,但还是能维持平衡。

  假如自我的生命空间很高,族群公约完全不顾,那叫作边缘人,社会的边缘人。这种人跟社会、家里都不合,最后就变成流浪汉了。两者之间,你要取得一个平衡,其中一边高一些或低一点都不要紧,那是个人性格问题;这部份能够取得平衡,修行很快会成就。我不是叫你完全叛逆啊,完全叛逆就变成游民了。悉达多太子就是很叛逆啊,太子是准备要继承王位的,他的族群公约就很大,而他为了要打破这个族群公约取得平衡,只有叛逆爬墙出去了。但是在这以后,他就处理得很好了。

  我们要讲的是,生活在这个世间底下,你是处在这种状况中,一定要把「意识形态」跟「染识」的问题处理恰当;染识的这个「族群公约」跟「生命空间」处理恰当以后,一旦进入「凈识」就很简单了,因为到达「凈识」,就是我们所谓「工程面的修行开始线」,当你到了这个地方,而技术面也到达修行开始线,这时技术面一发动,你就入三昧,直接就进去了;象限转移,就到法界了。假如意识形态还很重的话,在这个地方,要把你推进去,推不进去,这是一点人情也没办法讲的。有很多同修意识形态特别强,到这个地方全部卡住,换句话说,有太多个人理想、个人色彩,或是「想当然耳、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这些人,到了那个地方,就是转不进去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可能在其他地方学好了,来到这个地方也能进去,但进去以后「迷路了」,这个更麻烦了。你不进去还可以重修,进去以后迷路了,那个重修更困难。用世间法来讲,进不去的叫作「活当」,进去以后迷路的叫作「死当」;那不只重修,还要很多次,因为你的杂讯太多,那些杂讯要重新洗掉,才能再来。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你真的要在我们这里修行的话,有几个工作你一定要做好,「四修法」就是要帮你重新架构一套这个系统的修行模式。我们这个系统的修行模式,它是一个生命改造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一套心灵方程式,因此你必须先架构共同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假如你用的是外面的那种想法、观念,进去到这里就会全部卡住了,进不去;假如你已经具有所谓外道的禅定训练,这里你可能很容易进去,但进到这里面去,这些外道的杂讯会让你全部迷路,你会找不到我们要找的根性。

  在我们的修行里,你要进去之前,首先要「先破根本无明」,也就是把一念无明起的「无明」先拿掉;但假如你用的是外面的杂讯,这一点就拿不掉,你就没办法舍识用根。其次,禅宗公案有一个「十牛图」,第一个就是找牛,那个牛其实就是根性,你要「找到根性」。牧牛图是直接讲「入定以后的境界」,你现在一开始要「找牛」,你找不到,进到里面才能找牛。我们讲「舍识用根」,就是你要先找到根性,不然你怎么用根?而要找根性之前,要先舍识;舍识就是先破根本无明。所以它是两个阶段:第一,破根本无明;第二,找根性。破根本无明就是不用识性,然后再找根性。这部份等讲到行法时再讲,你要先把这部份弄清楚,修行有这样的过程。

  从这里可以了解,我们的意识形态才是真正刚强难化的部份;到了概念以后,你就要开始做调整,让生命空间与族群公约得到平衡,平衡的模式是怎么样无所谓,因为那是性格问题,但一定要维持平衡,不能绝对倾向一边。所以我会说,释迦牟尼佛是生命空间比较大,族群公约比较少的人;弥勒佛是族群公约较多,生命空间比较小的人,两个的性格全然不同。所以你会发现,释迦牟尼佛是比较苦的,他成佛的时候人寿百岁而已,福报一点点;弥勒佛成佛之时,人寿是八万四千岁。你看看,八千四百倍!是福报很大很大的时候。为什么福报会那么大?因为他族群公约照顾得多,而释迦牟尼佛是生命空间照顾得多。你去留意看看,这些在佛门中其实都要重新诠释,不然各位是看不懂的。

  以上所谈的,就是要你离开世间结构的原因,而这个世间结构就是「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未解脱者,性识无定」,都是这种状况;所以遇到善缘,增长一点点,进一步退十步;而遇到恶缘,念念增长,只进不退。这就是世间的结构,它本来如此,但是你转入法界,那就不一样了!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陆 知苦乐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