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关系。
第七个是在〈如来赞叹品〉,里面提到「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为什么会「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为你是在错误的结构里。你说我是「帮人、救人」,怎么会是业、怎么会是罪?帮人、救人,这叫作「善习结果」。有没有听过?世间人常讲「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社会也常常有这种状况发生。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当然那是讲花报,在佛法里是指正报的部份)?那叫作「三世冤」。所谓三世冤就是,假如我这辈子很穷,那我这辈子认真布施,下辈子来就很有福报;因为很有福报,所以开始吃喝玩乐,酒色财气样样都来。这下可好了,又造业了,下辈子来又穷困潦倒,然后再修福报;这就叫作「隔世冤」,隔世的怨叹。修了老半天,福报来了,但又开始造业了,又得到恶的果报。
当然不见得是一辈子对一辈子,有时候不小心修了很大的福报,那个福报三辈子也吃喝不尽;但是这三辈子,也造了三辈子的业,苦报再来,又是三辈子受不完,这就是隔世冤。隔世冤的情况,就是在错误的结构里所造的。所以各位不要只修福报,福报叫作「福德」,你还要修功德;功德是从「善根」修的,唯有善根才能带你出三界。当你在三界内,那就是世间结构的部份。不是说修养不好,修养修得的是天上福报,还是在三界内。当你离开天上福报下来时,起心动念,又是业,又是罪。
第八个是在〈利益存亡品〉,里面也谈到这个问题,它说「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它这里同样是讲「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这都是指这种错误结构中的一种状况。所以我们才跟你说,「我如实作证,一切皆虚妄」,世间结构一切皆虚妄,你到法界结构里去。南传佛教的法,是强调三法印、四念处,也就是「苦空、无常、无我」,这是讲世间结构;大乘佛法是从法界结构来讲,那就讲「常乐我净」。各位要留意,这两个是不同的行法。所以你要是拿大乘佛法的「常乐我净」去跟南传佛教的人讲,他一定说,你错了。你要留意,两者的基础点不同,大乘佛法是直接从「法界结构」上来谈的,而声闻乘则是从「世间结构」上来谈的。从世间结构来谈,你跟他谈《地藏经》里世间结构这个部份,他会说这个对;但是你假如从「《地藏经》的发大愿,转入法界结构」这部份来谈时,他又不接受了。
所以这里产生一种现象,在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里,声闻乘的修法就是这十个,我要讲的这十个部份,它是基础;所以声闻乘的基本修法,你也是需要修的。我们不否认「解脱次第道」的部份,原因也在这个地方,因为它是基础。有了「出离道」的基础以后,你才能架构「菩提道」;菩提道架构完成,才能架构「菩萨道」;菩萨道架构完成以后,才能够架构「普贤道」,否则你的普贤道会是空洞的,关键是在这里。
虽然我们是弘扬「普贤乘」,但我们不能否认或藐视「声闻乘」,因为他是我们的基础跟核心,你要留意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讲小乘,而是叫作声闻乘或是把它称之为「基础佛教」;可以把大乘,也就是菩萨乘的部份称为「应用佛教」,基础佛教是要拿来应用的。你要对比,就这样对比,不要把人家看扁了,也不要自我膨胀,两者其实是平等的,不是法平等,是他们的存在是平等的;因为没有声闻乘的基础,就没有菩萨道的发展。
法界的存在,它是一种真理,真理他只是「存在」而已;存在是一种名词,就跟法身是个名词一样。要进入「法界的结构、法界的生命、法界的存在」时,它会有一个过程,那个过程主要讲的是「菩萨种性」,而法界存在里的是「如来种性」;是在透过「菩萨种性」进入的这个过程里,我们才讲这个法界结构,一旦你进入到法界里头,它只是一种存在而已,没有什么法界结构不结构的。可是,透过菩萨种性要进入法界的这个过程,就要相对于世间存在的这种「凡夫种性」,来讲法界「如来种性」的状况。所以当你在谈法界存在、法界结构时,其实是就「菩萨种性」来讲的,菩萨种性讲的是「相对」的真理;而从如来种性来讲的,它是「绝对」的真理,你一定要弄清楚这当中的差别。我们从知识领域、哲学领域或讲经的情况来谈时,你可能有时会觉得「师父怎么一下讲这个,一下又讲那个?」你就会有矛盾的现象产生,因此这部份我们很啰嗦地一再跟各位谈。
第九个是在〈阎罗王众赞叹品〉,里面提到的「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南阎浮提众生很难调伏,就如前面讲的「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困难的时候,就来求菩萨保佑你发财,真的发了财,却吃喝玩乐去了。「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本来发个心,师父监督着他:「你不是说发财要护持吗?」挤了半天,终于挤出一块地来。没多久,遇到恶缘跟他说:「拿去盖庙怎么会赚钱?开赌场赚得比较快。」他想想:「也对喔!」庙不盖,竟然开起赌场来了。这个就是「若遇恶缘,念念增益」;「虽遇善缘」,一获利就忘了。
第十个是在最后〈嘱累人天品〉,「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即使发善心,也是一下子就退了。师父说要做功课,他也「好!好!好!」佛像、香、什么都买回去了,弄了老半天,通通布置妥当了。隔了一阵子,师父再问他:「功课有没有做?」「啊……最近很忙。」你跟他说要到家里去看看,「唉唷!师父,我很忙……。」结果去到他家里一看,佛像满是灰尘,还有蜘蛛网。你看!纵发善心,须臾即退。问他「在忙些什么?」他也不好意思说出口,这就是「若遇恶缘,年年增长」。由此可见,我们处在这个时代里,在这个世间结构底下,就像「如鱼遭网」一样,鱼在网的旁边,即使游开了,等一下又游到网里面来,这个就是你的意志力不够。所以苦乐法当中,真的是很难讲。
现在「正法」几乎消失了,大家都在修行,天天有人修,代代代有人修,可是修到后来「法」不知到哪里去了。怎么会不见了?这些都是因为这个世间的结构所造成。所以今天你要修行,你要发「大勇猛心」才有可能,否则根本找不到法界在哪里。法界的部份,我算是已经跟各位讲得很清楚了,也交待清楚了,你有没有办法现在就发起:「我现在知苦乐法了,我要兑现乐法,把这个世间的苦法、世间的结构粉碎掉,然后进入法界,我的生命是属于法界的。」告诉各位,你马上就可以这么做,不是不行,是你脑筋里头有一大堆的意识形态。什么叫作意识形态?我们再看一下「生住异灭图」。我们前面把《地藏经》那十个讲完,再来看这个图,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刚强难化。
人类大脑里存在的现象,我把它分为「生、住、异、灭」四个阶段,我们讲的意识形态,就是指在「灭」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叫作「变异念」,生死凡夫是在这个阶段。往前则是「异」,在「异」的阶段叫「善恶念」,修养的人生是在这里。再往前是「住」的阶段,这里就是修行的领域,你要修行,就是要到达这个阶段。再往前,是「生」的阶段,「生」这边就是萨婆若海,父母未生的本来面目;这个第一念,叫作「本体念」。现在因为你一念无明起,无明与这个相(第一念)结合即是「色」,这是第二念,受是第三念,然后开始五蕴运作;这时已经是在「住」的阶段,是「生灭念」了,这个阶段是你现在的大脑想象不到的,而在这里头使他停止运作,就叫作修行;所以说这个地方是属于修行的领域,但它已经跟「本体」无关,生生灭灭了,因为无明已经介入。
受、想、行、识绕一圈叫作五蕴识,统称为「识」,此识有「无量念」,此无量念都称为「生灭念」,生灭念为「识」,「识」的取舍与住心,就是出离因及性德、佛剎之根本因;所以说「住」这个阶段是属于修行的领域。五蕴识以后大脑还没办法记忆,像爱因斯坦这些顶尖的科学家,他们所能用的是到「八识识」,也就是「无量的五蕴识」构成了「八识识」;而「无量的八识识」才构成一个「概念」。「概念」就是属于「异」这个阶段了;这时候「概念」的取舍为「善恶念」,每个「概念」有无量「识」,概念取舍之间通常「取善念,造善业」。到「灭」这个阶段,就是「意识形态」;每个意识形态有「无量的概念」,意识形态的取舍倾向于「竞争而造恶业」。世间结构就在这里,大家都在这里比厉害,互相竞争;竞争是比较好听的讲法,讲难听点是叫作斗争,斗个你死我活的。所以意识形态一起,你就造恶业了。好一点的人,那就是到「善恶念」这边,我们叫修养的人生。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我要如何离开「意识形态」的人生,而进入「修养的人生」?
「修养的人生」这边它分有两个部份,一个叫作概念,也就是「染识」的部份,另一个是「凈识」。通常我们讲的修养,就是在「染识」里,因为染识的这种概念,它会有一个中心价值观在,也就是所谓的「道德律」,我们通称为「族群公约」;很多人往往为了满足这个族群公约,把自己的「生命空间」消失了,以迎合族群公约的需要,而我是把这样的人称为「乖儿子、乖女儿」。在座各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属于乖儿子、乖女儿系统的,这个系统通常会有个情况,我们把它叫作「乖儿子症候群」,意思就是他会压抑自己来屈顺别人的需求,所以他永远都是那么体贴、顺合别人的意思,但也因为这样,常常压抑自己、扭曲自己却不自知。事实上他的人生,有一股无明的无奈,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长期以来都是这样,所以无法觉察自己有压抑。这种人他的意见和爸妈不合,他会为了顺从爸妈,就把自己的意见丢到垃圾桶;长期下来,压抑久了,人性也跟着扭曲了。事实上你有一种苦闷,说苦也不是苦,可是讲不出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找佛菩萨了。很多人都是从这边走过来的。佛陀十九…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陆 知苦乐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