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陸 知苦樂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沒關系。

  第七個是在〈如來贊歎品〉,裏面提到「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爲什麼會「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爲你是在錯誤的結構裏。你說我是「幫人、救人」,怎麼會是業、怎麼會是罪?幫人、救人,這叫作「善習結果」。有沒有聽過?世間人常講「富不過叁代,窮不過叁代」,社會也常常有這種狀況發生。爲什麼富不過叁代(當然那是講花報,在佛法裏是指正報的部份)?那叫作「叁世冤」。所謂叁世冤就是,假如我這輩子很窮,那我這輩子認真布施,下輩子來就很有福報;因爲很有福報,所以開始吃喝玩樂,酒色財氣樣樣都來。這下可好了,又造業了,下輩子來又窮困潦倒,然後再修福報;這就叫作「隔世冤」,隔世的怨歎。修了老半天,福報來了,但又開始造業了,又得到惡的果報。

  當然不見得是一輩子對一輩子,有時候不小心修了很大的福報,那個福報叁輩子也吃喝不盡;但是這叁輩子,也造了叁輩子的業,苦報再來,又是叁輩子受不完,這就是隔世冤。隔世冤的情況,就是在錯誤的結構裏所造的。所以各位不要只修福報,福報叫作「福德」,你還要修功德;功德是從「善根」修的,唯有善根才能帶你出叁界。當你在叁界內,那就是世間結構的部份。不是說修養不好,修養修得的是天上福報,還是在叁界內。當你離開天上福報下來時,起心動念,又是業,又是罪。

  第八個是在〈利益存亡品〉,裏面也談到這個問題,它說「我觀是閻浮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它這裏同樣是講「舉心動念,無非是罪」,這都是指這種錯誤結構中的一種狀況。所以我們才跟你說,「我如實作證,一切皆虛妄」,世間結構一切皆虛妄,你到法界結構裏去。南傳佛教的法,是強調叁法印、四念處,也就是「苦空、無常、無我」,這是講世間結構;大乘佛法是從法界結構來講,那就講「常樂我淨」。各位要留意,這兩個是不同的行法。所以你要是拿大乘佛法的「常樂我淨」去跟南傳佛教的人講,他一定說,你錯了。你要留意,兩者的基礎點不同,大乘佛法是直接從「法界結構」上來談的,而聲聞乘則是從「世間結構」上來談的。從世間結構來談,你跟他談《地藏經》裏世間結構這個部份,他會說這個對;但是你假如從「《地藏經》的發大願,轉入法界結構」這部份來談時,他又不接受了。

  所以這裏産生一種現象,在佛教思想的發展過程裏,聲聞乘的修法就是這十個,我要講的這十個部份,它是基礎;所以聲聞乘的基本修法,你也是需要修的。我們不否認「解脫次第道」的部份,原因也在這個地方,因爲它是基礎。有了「出離道」的基礎以後,你才能架構「菩提道」;菩提道架構完成,才能架構「菩薩道」;菩薩道架構完成以後,才能夠架構「普賢道」,否則你的普賢道會是空洞的,關鍵是在這裏。

  雖然我們是弘揚「普賢乘」,但我們不能否認或藐視「聲聞乘」,因爲他是我們的基礎跟核心,你要留意這一點。所以我們不講小乘,而是叫作聲聞乘或是把它稱之爲「基礎佛教」;可以把大乘,也就是菩薩乘的部份稱爲「應用佛教」,基礎佛教是要拿來應用的。你要對比,就這樣對比,不要把人家看扁了,也不要自我膨脹,兩者其實是平等的,不是法平等,是他們的存在是平等的;因爲沒有聲聞乘的基礎,就沒有菩薩道的發展。

  法界的存在,它是一種真理,真理他只是「存在」而已;存在是一種名詞,就跟法身是個名詞一樣。要進入「法界的結構、法界的生命、法界的存在」時,它會有一個過程,那個過程主要講的是「菩薩種性」,而法界存在裏的是「如來種性」;是在透過「菩薩種性」進入的這個過程裏,我們才講這個法界結構,一旦你進入到法界裏頭,它只是一種存在而已,沒有什麼法界結構不結構的。可是,透過菩薩種性要進入法界的這個過程,就要相對于世間存在的這種「凡夫種性」,來講法界「如來種性」的狀況。所以當你在談法界存在、法界結構時,其實是就「菩薩種性」來講的,菩薩種性講的是「相對」的真理;而從如來種性來講的,它是「絕對」的真理,你一定要弄清楚這當中的差別。我們從知識領域、哲學領域或講經的情況來談時,你可能有時會覺得「師父怎麼一下講這個,一下又講那個?」你就會有矛盾的現象産生,因此這部份我們很啰嗦地一再跟各位談。

  第九個是在〈閻羅王衆贊歎品〉,裏面提到的「南閻浮提衆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南閻浮提衆生很難調伏,就如前面講的「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困難的時候,就來求菩薩保佑你發財,真的發了財,卻吃喝玩樂去了。「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本來發個心,師父監督著他:「你不是說發財要護持嗎?」擠了半天,終于擠出一塊地來。沒多久,遇到惡緣跟他說:「拿去蓋廟怎麼會賺錢?開賭場賺得比較快。」他想想:「也對喔!」廟不蓋,竟然開起賭場來了。這個就是「若遇惡緣,念念增益」;「雖遇善緣」,一獲利就忘了。

  第十個是在最後〈囑累人天品〉,「南閻浮提衆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即使發善心,也是一下子就退了。師父說要做功課,他也「好!好!好!」佛像、香、什麼都買回去了,弄了老半天,通通布置妥當了。隔了一陣子,師父再問他:「功課有沒有做?」「啊……最近很忙。」你跟他說要到家裏去看看,「唉唷!師父,我很忙……。」結果去到他家裏一看,佛像滿是灰塵,還有蜘蛛網。你看!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問他「在忙些什麼?」他也不好意思說出口,這就是「若遇惡緣,年年增長」。由此可見,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裏,在這個世間結構底下,就像「如魚遭網」一樣,魚在網的旁邊,即使遊開了,等一下又遊到網裏面來,這個就是你的意志力不夠。所以苦樂法當中,真的是很難講。

  現在「正法」幾乎消失了,大家都在修行,天天有人修,代代代有人修,可是修到後來「法」不知到哪裏去了。怎麼會不見了?這些都是因爲這個世間的結構所造成。所以今天你要修行,你要發「大勇猛心」才有可能,否則根本找不到法界在哪裏。法界的部份,我算是已經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也交待清楚了,你有沒有辦法現在就發起:「我現在知苦樂法了,我要兌現樂法,把這個世間的苦法、世間的結構粉碎掉,然後進入法界,我的生命是屬于法界的。」告訴各位,你馬上就可以這麼做,不是不行,是你腦筋裏頭有一大堆的意識形態。什麼叫作意識形態?我們再看一下「生住異滅圖」。我們前面把《地藏經》那十個講完,再來看這個圖,你就知道我們爲什麼會這樣剛強難化。

  人類大腦裏存在的現象,我把它分爲「生、住、異、滅」四個階段,我們講的意識形態,就是指在「滅」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叫作「變異念」,生死凡夫是在這個階段。往前則是「異」,在「異」的階段叫「善惡念」,修養的人生是在這裏。再往前是「住」的階段,這裏就是修行的領域,你要修行,就是要到達這個階段。再往前,是「生」的階段,「生」這邊就是薩婆若海,父母未生的本來面目;這個第一念,叫作「本體念」。現在因爲你一念無明起,無明與這個相(第一念)結合即是「色」,這是第二念,受是第叁念,然後開始五蘊運作;這時已經是在「住」的階段,是「生滅念」了,這個階段是你現在的大腦想象不到的,而在這裏頭使他停止運作,就叫作修行;所以說這個地方是屬于修行的領域,但它已經跟「本體」無關,生生滅滅了,因爲無明已經介入。

  受、想、行、識繞一圈叫作五蘊識,統稱爲「識」,此識有「無量念」,此無量念都稱爲「生滅念」,生滅念爲「識」,「識」的取舍與住心,就是出離因及性德、佛剎之根本因;所以說「住」這個階段是屬于修行的領域。五蘊識以後大腦還沒辦法記憶,像愛因斯坦這些頂尖的科學家,他們所能用的是到「八識識」,也就是「無量的五蘊識」構成了「八識識」;而「無量的八識識」才構成一個「概念」。「概念」就是屬于「異」這個階段了;這時候「概念」的取舍爲「善惡念」,每個「概念」有無量「識」,概念取舍之間通常「取善念,造善業」。到「滅」這個階段,就是「意識形態」;每個意識形態有「無量的概念」,意識形態的取舍傾向于「競爭而造惡業」。世間結構就在這裏,大家都在這裏比厲害,互相競爭;競爭是比較好聽的講法,講難聽點是叫作鬥爭,鬥個你死我活的。所以意識形態一起,你就造惡業了。好一點的人,那就是到「善惡念」這邊,我們叫修養的人生。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我要如何離開「意識形態」的人生,而進入「修養的人生」?

  「修養的人生」這邊它分有兩個部份,一個叫作概念,也就是「染識」的部份,另一個是「凈識」。通常我們講的修養,就是在「染識」裏,因爲染識的這種概念,它會有一個中心價值觀在,也就是所謂的「道德律」,我們通稱爲「族群公約」;很多人往往爲了滿足這個族群公約,把自己的「生命空間」消失了,以迎合族群公約的需要,而我是把這樣的人稱爲「乖兒子、乖女兒」。在座各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屬于乖兒子、乖女兒系統的,這個系統通常會有個情況,我們把它叫作「乖兒子症候群」,意思就是他會壓抑自己來屈順別人的需求,所以他永遠都是那麼體貼、順合別人的意思,但也因爲這樣,常常壓抑自己、扭曲自己卻不自知。事實上他的人生,有一股無明的無奈,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爲長期以來都是這樣,所以無法覺察自己有壓抑。這種人他的意見和爸媽不合,他會爲了順從爸媽,就把自己的意見丟到垃圾桶;長期下來,壓抑久了,人性也跟著扭曲了。事實上你有一種苦悶,說苦也不是苦,可是講不出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找佛菩薩了。很多人都是從這邊走過來的。佛陀十九…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陸 知苦樂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