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陆 知苦乐法

  陆 知苦乐法

  前面我们跟各位讲过,光是释迦牟尼佛与地藏菩萨讲「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这类的话语,就有十遍之多。这一章我们要从《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摘取十例,来说明这个世间的结构,在这个结构底下的生命如何向下沉沦,以及我们要如何修行才能出离这个世间。首先我们来看〈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序言的部份: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经文到这里属于序言的部份。这段经文大家是不是很眼熟?在《佛说阿弥陀经》的经文中,也提到佛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说这部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而到了经文最后,也说到「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教化众生」,可见经文都是互相呼应的。

  经文的序言首先就提到「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它这个「智慧神通之力」,就是要调伏刚强众生,是他们能够知道「苦乐法」。那么,什么是苦乐法呢?它第一个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结构所造成的生命是苦的,一切皆苦。所以,各位皈依的时候,会要你发菩提心——一切皆虚妄,唯佛陀真实。那你能不能如实作证呢?「如实作证」就是指,你已经「经验」到了,如果还没有,现在就要发这个心——我要如实作证,一切皆虚妄,唯佛陀真实。你要能够这样做,那才叫作「知苦乐法」。「乐法」就是指法界法,你要进法界去。《地藏菩萨本愿经》开宗明义就告诉大家——娑婆世界的结构是苦法,法界的结构是乐法,你应该要怎么样发大愿来转入法界。因为要讲这个,所以后面才有「各遣侍者,问讯世尊」,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在〈分身集会品〉里面,佛陀跟地藏菩萨讲到,「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佛陀跟地藏菩萨说,我在五浊恶世教化这些刚强众生,要调伏他们舍邪归正,也就是把「世间法」舍掉,并进到「法界法」去,十个当中才只有一两个而已;虽然有一两个,但这一两个还有坏习气。你看,佛陀教化这些众生,十个才一两个算是及格,但还有坏习惯。你想想看,佛陀亲自教都「十有一二,尚恶习在」了,都那么难教了,何况是我们来教,你想成果会是怎样?所以大家都「懵修」,哪有一两个?这就告诉我们,在这一个世间结构之下,要你发起决心还真不容易。这样说来,你发不起大愿,那也是很正常的嘛;但你也不要以这种想法来自我安慰,否则就「永不出息」了,永远没有出息的一天。你想要离苦得乐,想要真正地脱离这世间对你的束缚,唯有从这个法中来得利益。所以尽管发起大愿,不用担心!后面我们会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发愿。

  第三个是在〈分身集会品〉后面,「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累劫」,你看多么长的时间!佛跟地藏菩萨讲,你看我累劫这么认真地在五浊恶世,教化这些刚强、难化、罪苦众生,但还是有没被调伏的,那就「随业报应」。这种世间结构就是五浊恶世,而在这个结构之下的众生就叫作「凡夫种性」,凡夫种性就是这种状况。当然各位能够来听闻佛法,这就表示已经没有那么刚强难化了,不过「韧性」还很强就是了;很多想要断的,但还是断不了,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虽然不至于刚强,但难化可是真的!

  第四个是在〈阎浮众生业感品〉,里面提到「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这些还没有解脱的众生,性识无定,恶习就结业,善习就结善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这就是我们讲的六尘五蕴,就是因为六尘境界而产生的。「轮转五道」,因为随着你六尘跟五蕴之间的结构,你就在五道轮回,永无休息(「五道」就是五趣,其实就是一般讲的「六道生死轮回」;讲六道,就是把「天道」跟「阿修罗道」分开讲)。没办法,在这种结构底下的生命就是「凡夫种性」,所以我们要从世间结构转到法界结构,法界结构是「如来种性」。怎么转?透过这个「菩萨种性」转过去,所以发大愿是菩萨行,我们叫作菩萨愿力,关键在这里。假如这个理论不讲,我们真的是不知道怎么修,讲发愿,怎么又牵拖到这世间来?关键是法界「菩萨种性」要养成,如果用的还是凡夫种性,你的愿绝对发不起。所以经文后面又讲「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这是第五个。

  第六个是〈地狱名号品〉,里面提到「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行恶众生,业力甚大」,这句就讲得更明显了。从佛法讲的真理来看,我们在这世间的起心动念都是错的,因为你本身的结构就是错误的;只要是在这凡夫种性的结构下,即便动的是善念,所有的善念也只是「修养」而已。所谓「修养」,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好好先生」,但是好好先生一样要生死轮回。在论到「出三界,免轮回」,它跟修养无关,但它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生天」;但不见得生到很高的天,因为都是在欲界内,你都是以欲望在行善,价值判断都还是在「概念」中,所以不可能到「四禅定」,那就不可能入「四禅天」,都还是在欲界内。在欲界,一般人修养得再好,最高是到达「兜率天」(知足天),兜率天表示「少欲知足」。假如证的是欲界的初果(不是指四禅定的初果),那都是在「知足天」,那就进到弥勒内院;假如没有证初果,只有修养,那是在弥勒内院。弥勒内院跟弥勒外院的「果报」,那就差多了;因为弥勒内院是三界外,弥勒外院还在三界内,这个不一样。

  既然谈到这里,我们来谈谈「业力」的部份,也就是我们要如何免除业力的束缚。要免除业力的束缚,你就要到法界去,即使不入法界,那你也要入净土。当你把世间结构的业力免除掉,解除掉应该是要尽法界的,但是你又没有愿力,也没有完整的修法,那就到净土了。净土宗有一派主张这是易行道,主要是因为次第道太复杂,所以把它叫作难行道,其实,次第道不等于难行道,之所以难行,那是因为你找不到门径,找得到门径那就是易行道了,超易行的。你到净土里面去,其实那个才麻烦;所有的阿罗汉,因为已经把这个世间的结构断了、破了,可是他又发不起入法界的大愿,死后一定通通到净土,这就是阿罗汉的特质。阿罗汉已经出三界了,就好像我们移民出去了,这边的国籍已经取消,可是又没地方去;这边只办「移出」,那边没有办「转入」,要到哪里去?所以就有阿弥陀佛这种菩萨行,把那些人通通弄到他那里,阿罗汉就通通到他那边去。你要到法界去,一定要有一个「标的」,没有「标的」时,就暂住净土了,等你「回小向大」才有可能进法界,否则进不去。

  南阎浮提众生,对于这个世间结构产生一种执着;而那个执着是怎么产生的,各位有没有讨论过?还是从来都不会发起那种觉知去探讨?这部份我们其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因为六尘跟五蕴;而六尘为什么会跟五蕴相应?因为「识」,「六尘」跟「六识」相应。六识是「无明」的作用,「无明」就是这个世间成就的前提,知道吗?前提!「六尘」假如是与「根性」相应,那就不进来这个世间了,就到法界去了;那些六尘直接跟六根相应的,是在法界里,那就没有我们的事了,因为没有这个世间,也不必讲佛法了,因为他就在真理里面、萨婆若海里。佛跟你讲世间很苦,因为他不在世间里,我们是在这个世间当中;当「六尘」跟「一念无明」相应,我们就在这世间了。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修了老半天,要是我的法身一念无明起,那岂不是白修了?」告诉你,没那回事!因为「法身一念起」时,已经入法界了,不会无明起。会到这个世间来,是因为无明起作用,把你勾引到这个世间来,这时候是「识」起;「识」与「受」蕴相应时,就到这个世间来了,世间结构就诞生了。假如「识」(六识的识),不跟「受」蕴相应,就不会到这个世间来,关键在这里;因为无明介入,才有这个六识,六识跟受蕴相应就到世间来了,世间结构就产生了。但是,为什么直接跟「受」,不是跟「色」?因为色蕴所包含的是「六尘境界」,六尘境界当中有一个「法尘」,法尘跟五尘交融(现在叫作「加工」)以后,就变成「综合法尘」;综合法尘再加工,变成「概念」;概念再加工,就变成「意识形态」,这一些统称为「色蕴」——所以色蕴是很复杂的,现在很多人,不管你怎么讲、怎么劝,他都不能醒过来,其实他是用「意识形态」来投胎的;意识形态投胎,基本上是刚从三恶道出来的,所以你怎么跟他讲佛法都没有用,因为意识形态的习气太重,所以他不会接受;即使接受,也是认为这里有利可图,他是在求这个东西——这时候构成的就叫色蕴,「色蕴」跟「受蕴」再相应时,就造成这世间的生命,是这样来的。所以这里面几个阶段要弄清楚,佛法的理论在这里讲的很明白,我们现在有必要把这种东西的理论重新架构起来。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修了老半天,有用吗?成佛又怎样?一念无明起,不是又来了?」这种讲法叫作「倒果为因」,不是这样。你是因为无明起,才掉到这个世间来;当你修成就,根性起作用以后,六根跟六尘相应,是入萨婆若海,不会到世间来。萨婆若海就入法界去了,不一样的,这两个是不同的。所以修行成功以后,再也不会跟世间相应了,他通通在法界;再相应的,是愿力来拯救众生的,那是法界的作用了,跟世间…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陆 知苦乐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