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知苦樂法
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光是釋迦牟尼佛與地藏菩薩講「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南閻浮提衆生,其性剛強難調……」這類的話語,就有十遍之多。這一章我們要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摘取十例,來說明這個世間的結構,在這個結構底下的生命如何向下沈淪,以及我們要如何修行才能出離這個世間。首先我們來看〈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序言的部份: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诃薩,皆來集會;贊歎釋迦牟尼佛,能與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衆生,知苦樂法。
經文到這裏屬于序言的部份。這段經文大家是不是很眼熟?在《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中,也提到佛贊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說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而到了經文最後,也說到「諸佛贊歎釋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議功德,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教化衆生」,可見經文都是互相呼應的。
經文的序言首先就提到「能于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衆生,知苦樂法」;它這個「智慧神通之力」,就是要調伏剛強衆生,是他們能夠知道「苦樂法」。那麼,什麼是苦樂法呢?它第一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結構所造成的生命是苦的,一切皆苦。所以,各位皈依的時候,會要你發菩提心——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那你能不能如實作證呢?「如實作證」就是指,你已經「經驗」到了,如果還沒有,現在就要發這個心——我要如實作證,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你要能夠這樣做,那才叫作「知苦樂法」。「樂法」就是指法界法,你要進法界去。《地藏菩薩本願經》開宗明義就告訴大家——娑婆世界的結構是苦法,法界的結構是樂法,你應該要怎麼樣發大願來轉入法界。因爲要講這個,所以後面才有「各遣侍者,問訊世尊」,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在〈分身集會品〉裏面,佛陀跟地藏菩薩講到,「吾于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衆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佛陀跟地藏菩薩說,我在五濁惡世教化這些剛強衆生,要調伏他們舍邪歸正,也就是把「世間法」舍掉,並進到「法界法」去,十個當中才只有一兩個而已;雖然有一兩個,但這一兩個還有壞習氣。你看,佛陀教化這些衆生,十個才一兩個算是及格,但還有壞習慣。你想想看,佛陀親自教都「十有一二,尚惡習在」了,都那麼難教了,何況是我們來教,你想成果會是怎樣?所以大家都「懵修」,哪有一兩個?這就告訴我們,在這一個世間結構之下,要你發起決心還真不容易。這樣說來,你發不起大願,那也是很正常的嘛;但你也不要以這種想法來自我安慰,否則就「永不出息」了,永遠沒有出息的一天。你想要離苦得樂,想要真正地脫離這世間對你的束縛,唯有從這個法中來得利益。所以盡管發起大願,不用擔心!後面我們會告訴大家,爲什麼要這樣發願。
第叁個是在〈分身集會品〉後面,「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衆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累劫」,你看多麼長的時間!佛跟地藏菩薩講,你看我累劫這麼認真地在五濁惡世,教化這些剛強、難化、罪苦衆生,但還是有沒被調伏的,那就「隨業報應」。這種世間結構就是五濁惡世,而在這個結構之下的衆生就叫作「凡夫種性」,凡夫種性就是這種狀況。當然各位能夠來聽聞佛法,這就表示已經沒有那麼剛強難化了,不過「韌性」還很強就是了;很多想要斷的,但還是斷不了,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雖然不至于剛強,但難化可是真的!
第四個是在〈閻浮衆生業感品〉,裏面提到「一切衆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爲善爲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這些還沒有解脫的衆生,性識無定,惡習就結業,善習就結善果。「爲善爲惡,逐境而生」,這就是我們講的六塵五蘊,就是因爲六塵境界而産生的。「輪轉五道」,因爲隨著你六塵跟五蘊之間的結構,你就在五道輪回,永無休息(「五道」就是五趣,其實就是一般講的「六道生死輪回」;講六道,就是把「天道」跟「阿修羅道」分開講)。沒辦法,在這種結構底下的生命就是「凡夫種性」,所以我們要從世間結構轉到法界結構,法界結構是「如來種性」。怎麼轉?透過這個「菩薩種性」轉過去,所以發大願是菩薩行,我們叫作菩薩願力,關鍵在這裏。假如這個理論不講,我們真的是不知道怎麼修,講發願,怎麼又牽拖到這世間來?關鍵是法界「菩薩種性」要養成,如果用的還是凡夫種性,你的願絕對發不起。所以經文後面又講「如是等閻浮提衆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這是第五個。
第六個是〈地獄名號品〉,裏面提到「南閻浮提行惡衆生,業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行惡衆生,業力甚大」,這句就講得更明顯了。從佛法講的真理來看,我們在這世間的起心動念都是錯的,因爲你本身的結構就是錯誤的;只要是在這凡夫種性的結構下,即便動的是善念,所有的善念也只是「修養」而已。所謂「修養」,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好好先生」,但是好好先生一樣要生死輪回。在論到「出叁界,免輪回」,它跟修養無關,但它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生天」;但不見得生到很高的天,因爲都是在欲界內,你都是以欲望在行善,價值判斷都還是在「概念」中,所以不可能到「四禅定」,那就不可能入「四禅天」,都還是在欲界內。在欲界,一般人修養得再好,最高是到達「兜率天」(知足天),兜率天表示「少欲知足」。假如證的是欲界的初果(不是指四禅定的初果),那都是在「知足天」,那就進到彌勒內院;假如沒有證初果,只有修養,那是在彌勒內院。彌勒內院跟彌勒外院的「果報」,那就差多了;因爲彌勒內院是叁界外,彌勒外院還在叁界內,這個不一樣。
既然談到這裏,我們來談談「業力」的部份,也就是我們要如何免除業力的束縛。要免除業力的束縛,你就要到法界去,即使不入法界,那你也要入淨土。當你把世間結構的業力免除掉,解除掉應該是要盡法界的,但是你又沒有願力,也沒有完整的修法,那就到淨土了。淨土宗有一派主張這是易行道,主要是因爲次第道太複雜,所以把它叫作難行道,其實,次第道不等于難行道,之所以難行,那是因爲你找不到門徑,找得到門徑那就是易行道了,超易行的。你到淨土裏面去,其實那個才麻煩;所有的阿羅漢,因爲已經把這個世間的結構斷了、破了,可是他又發不起入法界的大願,死後一定通通到淨土,這就是阿羅漢的特質。阿羅漢已經出叁界了,就好像我們移民出去了,這邊的國籍已經取消,可是又沒地方去;這邊只辦「移出」,那邊沒有辦「轉入」,要到哪裏去?所以就有阿彌陀佛這種菩薩行,把那些人通通弄到他那裏,阿羅漢就通通到他那邊去。你要到法界去,一定要有一個「標的」,沒有「標的」時,就暫住淨土了,等你「回小向大」才有可能進法界,否則進不去。
南閻浮提衆生,對于這個世間結構産生一種執著;而那個執著是怎麼産生的,各位有沒有討論過?還是從來都不會發起那種覺知去探討?這部份我們其實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就是因爲六塵跟五蘊;而六塵爲什麼會跟五蘊相應?因爲「識」,「六塵」跟「六識」相應。六識是「無明」的作用,「無明」就是這個世間成就的前提,知道嗎?前提!「六塵」假如是與「根性」相應,那就不進來這個世間了,就到法界去了;那些六塵直接跟六根相應的,是在法界裏,那就沒有我們的事了,因爲沒有這個世間,也不必講佛法了,因爲他就在真理裏面、薩婆若海裏。佛跟你講世間很苦,因爲他不在世間裏,我們是在這個世間當中;當「六塵」跟「一念無明」相應,我們就在這世間了。
講到這裏,你可能會産生一個疑問:「我修了老半天,要是我的法身一念無明起,那豈不是白修了?」告訴你,沒那回事!因爲「法身一念起」時,已經入法界了,不會無明起。會到這個世間來,是因爲無明起作用,把你勾引到這個世間來,這時候是「識」起;「識」與「受」蘊相應時,就到這個世間來了,世間結構就誕生了。假如「識」(六識的識),不跟「受」蘊相應,就不會到這個世間來,關鍵在這裏;因爲無明介入,才有這個六識,六識跟受蘊相應就到世間來了,世間結構就産生了。但是,爲什麼直接跟「受」,不是跟「色」?因爲色蘊所包含的是「六塵境界」,六塵境界當中有一個「法塵」,法塵跟五塵交融(現在叫作「加工」)以後,就變成「綜合法塵」;綜合法塵再加工,變成「概念」;概念再加工,就變成「意識形態」,這一些統稱爲「色蘊」——所以色蘊是很複雜的,現在很多人,不管你怎麼講、怎麼勸,他都不能醒過來,其實他是用「意識形態」來投胎的;意識形態投胎,基本上是剛從叁惡道出來的,所以你怎麼跟他講佛法都沒有用,因爲意識形態的習氣太重,所以他不會接受;即使接受,也是認爲這裏有利可圖,他是在求這個東西——這時候構成的就叫色蘊,「色蘊」跟「受蘊」再相應時,就造成這世間的生命,是這樣來的。所以這裏面幾個階段要弄清楚,佛法的理論在這裏講的很明白,我們現在有必要把這種東西的理論重新架構起來。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疑問:「修了老半天,有用嗎?成佛又怎樣?一念無明起,不是又來了?」這種講法叫作「倒果爲因」,不是這樣。你是因爲無明起,才掉到這個世間來;當你修成就,根性起作用以後,六根跟六塵相應,是入薩婆若海,不會到世間來。薩婆若海就入法界去了,不一樣的,這兩個是不同的。所以修行成功以後,再也不會跟世間相應了,他通通在法界;再相應的,是願力來拯救衆生的,那是法界的作用了,跟世間…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陸 知苦樂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