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福德門圓融道的修法
前一章我們從忉利天宮談到淨土、世間、法界,這叁個你要弄清楚,否則後面我們在講什麼你就看不懂了。爲什麼祖師們要強調法、報、化這叁身?《華嚴經》裏講十身,我們是簡單地把它稱爲叁身。南傳佛教什麼身也不講,它只有釋迦牟尼佛一身。爲什麼大乘佛教會有法身、報身、化身?這裏面牽涉到的是整個佛教思想史演變的狀況。古代這些祖師大德們的表達,古代的人很清楚,他們一聽就懂、就開悟了,可是我們現代人來看,就看不懂這些到底是在講什麼。我舉個例子,歐洲很有名的哥德式教堂,最早大概是在十二世紀左右就有了,剛開始蓋出來的建築,都被譏笑醜死了,所以才會用「哥德」那個輕視的字眼,「哥德」就是蠻族的意思。後來,一直到了十八世紀才被肯定。現代要再蓋那種房子,蓋不出來了,每年爲了維修那個古堡,不知道要花個幾百萬。
現代人腦筋用慣了,以爲只有自己最了不起,認爲古代人迷信、落伍,我們現代人聰明多了。這個叫作「自大」,假如這一點不能看破,修行大概沒什麼機會。古人對于他那個時代的人用這種方式表達,能夠開啓當代人的內心光明,就達到目的了。像我是常常鑽研在這些古書裏面,常常覺得古人講的這些邏輯非常好,只是來到現代,我們看不懂了;假使有人能以現代的語言、白話的方式,將這些古人寫的經文,循著它的脈絡寫下來,這才叫作「翻譯」。問題是,來到現在,你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了,怎麼翻?我舉《占察善惡業報經》裏的經文爲例,它裏面有一句:「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一般人通常就這樣念過去,不會追究它的真實義,你知道這在講什麼嗎?虛幻的生命。當中的「憶念」、「緣慮」、「覺知」,就是在講「虛幻的生命」。
以現代語言來講,虛幻的生命就這叁個條件:第一個是「記憶」,第二個是「推理」,第叁個是「目標」。所以古代這個詞,你要翻就翻成「記憶、推理、目標」。推理是指合理的推理,推理一定有目標,一定有個結論。古代用那個詞,古人一聽就開悟了,我們現在來看那些用語,縱使看個一百遍,也不明白他在講什麼。講到這裏,也許你會說「你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古代那個詞,就是你講的那個意思?」如果這樣想,你就是完全用大腦了,那就弄錯了。這個就是不能用大腦;因爲它整部經行文下來,就是在談「妄想心」的部份。有關妄想心作用的理論部份,我們以前已經講過很多了,你要懂得那個理論工具的轉換。這類的辭典還沒有人編出來,各位可以發心去編,現在不編,兩百年後才會有人去做。我們華藏工程五百年計劃,這就是計劃中的一部份。但前提是,經文要能夠看的懂,經文懂了以後,才能去彙集編著這個部份。
我們跟各位談起的部份,有很多東西,因爲時空的轉移而産生了種種的隔閡。我們來比較看看現代和古代有什麼不同。古代的社會環境有叁個特征:第一,是社會封閉的時代;第二,是知識匮乏的文盲時代;第叁,是個農業時代。現代呢?現在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是高教育水平、資訊發達、工商業繁榮的時代,跟以前完全不一樣。所以現在用大腦跟以前用大腦不一樣,以前的人不太用大腦,現在是叫你不要用大腦,你卻說「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如何不用大腦」。所以你的方法一定要有所不同,各位假如真的想修行的話,要把這個部份弄清楚,好好地修行,你要帶著疑情——我要修,那我要怎麼修——這樣就好了。沒有人叫你這輩子一定要修成就或證阿羅漢果。你只要這輩子帶這樣的疑情:「我一定要修,到底要怎麼修?」一定會遇到可以指導你的善知識;假使你找不到人可以指導你,那是因爲你有業障,是那個業障障了你的聖道,只要你一直帶著這個疑情,下輩子來,一定會遇到善知識來教你。假如沒有這樣的疑情,你根本找不到,你用大腦去找絕對找不到,而且經常當面錯過。
我跟大家講我自己的例子。以前我師父常常要帶我去參訪四大名山,也鼓勵我去印度朝聖,可是我都沒去,爲什麼,你知道嗎?因爲現在那些「聖地」都人滿爲患,到處都是觀光客,那些寺院招待這些來來去去的觀光客都忙翻了,你想哪裏會有聖人嘛。當然,主要的是我心中一直有個原則——不顧靈山,只顧名山,無有是處;所以甯可花時間,先把我的靈山顧好。當然如果有機會到哪裏去,我也會參訪一些所謂的大師,看一看大師的風範,就這樣而已。其實這樣匆匆參訪,你指望他能教你什麼?通通都是談一談「修養」之類的。真正修行的部份談不進去;因爲他也不好意思開門見山的講,我也不好意思問太多,所以大家都禮貌上點到爲止。我講這個例子是告訴你,你要懂得真用功,必須放棄一切,這是個關鍵。我哪裏也不去,只照顧自己,前後花了叁十年的時間,去年聖人就找來了,把賢首慈恩宗的傳承交給我們了,到我們這邊是四十二代,這叫作傳衣缽。所以你要找聖人,怎麼找?雖然我肯定一定有大修行人能夠把真正的行法傳給我們,但是找不到,找不到就不要找了;你真修行,就會跟他們在法界中相應。
我常跟各位講,你一定要定位;不能定位,是因爲你對自己沒信心。因爲我對自己有絕對的信心,所以定位以後,我說「不要我去找你,你們應該來找我」。就這樣過了叁十年,這叁十年當中,我常常有孤苦伶仃的感覺,就是所謂的「頭無遮陰之篷,腳無立錐之地,前後左右又無可靠之壁」,就這樣一個人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但是時間到了,他就自己找來了。這叁十年裏的叁大因緣,第一個就是「遇到我的剃度恩師」;他是怎麼來找到我的,你知道嗎?就是地藏菩薩叫他來的;照理說,我要剃度,應該是我過去找他,但卻是他來找我的。一開始,是有位同修去找他,結果沒幾天,他就跑來找我,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我要求他幫我剃度。就這樣,第叁次見面時,他就幫我剃度了。他是我「定位」以後第一個相應的,而我師父夢參老和上就是華嚴宗的。
第二個相應的是「華嚴宗的正式傳承」。雖然我師父是學華嚴的,因爲他是跟著慈舟法師學,所以沒有華嚴宗的正式傳承,而我們要找華嚴宗的正式傳承,卻從欽因老和上那邊找過來ぇ。第叁個是「印度的瑜伽行派」也找來了;因爲華嚴宗本身是屬于中觀論派,大乘的兩個行法,一個中觀論,一個瑜伽行,全部掉到我們家來了,但都不是我去找來的。你爲什麼要找呢?我這樣講,也許你會說「那是你才有可能……」,告訴你,任何人都一樣,修行靠自己。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個人吃個人飽,個人修個人了;你不修你不了,你不吃你不飽。」難不成我餓了,可以那五百塊給你,叫你幫我吃飽?不可能嘛!餓了就要自己吃。同樣的,你也不要跟著流行走,流行是一種慣性,慣性是一種相續心,跟著流行走,只有繼續生死輪回。你能不能有此認知?所以我不斷地告訴各位,修行要怎麼一步一步走上來,你要能覺知、覺知。這個「覺知」跟剛剛前面舉例裏的「覺知」不一樣,剛才的意思是「目標」,跟我現在講的覺知不一樣。中國字很麻煩,各位要把它弄清楚。
從前面到這裏,我們所講的,你要用在大乘佛教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它不是華嚴所專有的,因爲整個佛教思想的架構就在這裏。從現在到未來佛教思想的演變,這叫作「第四期的佛教思想」。第一期是佛世時代「部派思想」;第二期是「大乘佛教思想」,我們剛擦講的中觀論派跟瑜伽行派是第二期的;第叁期佛教思想是在唐朝那個時代形成的,這時候是「以密教爲中心的思想」,接著中國文化就進入停滯狀態,沒有繼續發展,因此第叁期佛教思想的義學就停止了,但是禅觀繼續發展(編按:有關四期佛教思想及禅觀的演進,在《華嚴學導論》一書有較詳細的介紹)。時代改變了,我們必須重新開始,不能完全用舊有的佛教思想。但是問題來了,新的佛教思想還沒有誕生,舊的現代人又不會用,那怎麼辦?很顯然地,産生新時代佛教思想的動力就在各位的身上了,因爲這是要集合大家的力量,不是我一個人可以辦得到的。所以我們提倡了五百年的華藏工程計劃,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這五百年裏,我們要把所有的東西用現代的理論重新架構,但這不表示古人講錯,你記得這一點,我們是立足于古人的理論跟經典展開的。
第四期佛教思想裏頭要展開的東西相當地多,因爲第叁期佛教思想發展到最高峰就是「華嚴思想」,會昌法難之後,華嚴思想就停止了。所以身爲華嚴子孫的我們,接下去的路要自己往前邁進了。告訴各位,華嚴思想跟華嚴宗的發展,是百分百繼承了佛陀法身慧命的DNA,我不知道其他宗派能不能這樣講,但肯定我們是第一個講的。這樣講,別人聽了當然會不高興,但他也可以這麼講,因爲佛陀可以有很多孩子,大家都可以繼承這一個法身慧命的DNA,沒講只有獨生子。爲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佛陀未出家前的悉達多太子談起,悉達多太子是半夜逃跑出去的,佛傳上是寫說「他騎著飛馬逃出去的」,問題是,那時候的馬哪來的翅膀?故事書都寫得很美,寫實版應該是他把守城的人打昏了,或是叁更半夜爬牆逃出去的。他十九歲就跟馬夫車匿半夜逃出城,你看他是不是一個具有革命性格的人?
後來佛陀悟道以後,車匿也跟著他出家,而且成爲佛史上第一位惡比丘。因爲他從佛陀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跟著他,一直到後來悉達多太子成佛,也是跟著佛陀,所以別人都別想管他,他是老大。所以不要一直用你的意識形態來看整個佛傳,想必佛陀的生活裏也遇到很多挫折,就因爲他具有這種革命性格,他才能覺知;假如他是那一種溫溫吞吞的性格,怎麼會有覺知?也不會半夜爬牆出去。那時候的牆應該是那種很高的牆,他能有這種魄力完成這個壯舉,你就知道他出去以後非成功不可;所以他在…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伍 福德門圓融道的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