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福德门圆融道的修法
前一章我们从忉利天宫谈到净土、世间、法界,这三个你要弄清楚,否则后面我们在讲什么你就看不懂了。为什么祖师们要强调法、报、化这三身?《华严经》里讲十身,我们是简单地把它称为三身。南传佛教什么身也不讲,它只有释迦牟尼佛一身。为什么大乘佛教会有法身、报身、化身?这里面牵涉到的是整个佛教思想史演变的状况。古代这些祖师大德们的表达,古代的人很清楚,他们一听就懂、就开悟了,可是我们现代人来看,就看不懂这些到底是在讲什么。我举个例子,欧洲很有名的哥德式教堂,最早大概是在十二世纪左右就有了,刚开始盖出来的建筑,都被讥笑丑死了,所以才会用「哥德」那个轻视的字眼,「哥德」就是蛮族的意思。后来,一直到了十八世纪才被肯定。现代要再盖那种房子,盖不出来了,每年为了维修那个古堡,不知道要花个几百万。
现代人脑筋用惯了,以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认为古代人迷信、落伍,我们现代人聪明多了。这个叫作「自大」,假如这一点不能看破,修行大概没什么机会。古人对于他那个时代的人用这种方式表达,能够开启当代人的内心光明,就达到目的了。像我是常常钻研在这些古书里面,常常觉得古人讲的这些逻辑非常好,只是来到现代,我们看不懂了;假使有人能以现代的语言、白话的方式,将这些古人写的经文,循着它的脉络写下来,这才叫作「翻译」。问题是,来到现在,你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了,怎么翻?我举《占察善恶业报经》里的经文为例,它里面有一句:「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种种心数。」一般人通常就这样念过去,不会追究它的真实义,你知道这在讲什么吗?虚幻的生命。当中的「忆念」、「缘虑」、「觉知」,就是在讲「虚幻的生命」。
以现代语言来讲,虚幻的生命就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是「记忆」,第二个是「推理」,第三个是「目标」。所以古代这个词,你要翻就翻成「记忆、推理、目标」。推理是指合理的推理,推理一定有目标,一定有个结论。古代用那个词,古人一听就开悟了,我们现在来看那些用语,纵使看个一百遍,也不明白他在讲什么。讲到这里,也许你会说「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古代那个词,就是你讲的那个意思?」如果这样想,你就是完全用大脑了,那就弄错了。这个就是不能用大脑;因为它整部经行文下来,就是在谈「妄想心」的部份。有关妄想心作用的理论部份,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很多了,你要懂得那个理论工具的转换。这类的辞典还没有人编出来,各位可以发心去编,现在不编,两百年后才会有人去做。我们华藏工程五百年计划,这就是计划中的一部份。但前提是,经文要能够看的懂,经文懂了以后,才能去汇集编着这个部份。
我们跟各位谈起的部份,有很多东西,因为时空的转移而产生了种种的隔阂。我们来比较看看现代和古代有什么不同。古代的社会环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社会封闭的时代;第二,是知识匮乏的文盲时代;第三,是个农业时代。现代呢?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高教育水平、资讯发达、工商业繁荣的时代,跟以前完全不一样。所以现在用大脑跟以前用大脑不一样,以前的人不太用大脑,现在是叫你不要用大脑,你却说「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如何不用大脑」。所以你的方法一定要有所不同,各位假如真的想修行的话,要把这个部份弄清楚,好好地修行,你要带着疑情——我要修,那我要怎么修——这样就好了。没有人叫你这辈子一定要修成就或证阿罗汉果。你只要这辈子带这样的疑情:「我一定要修,到底要怎么修?」一定会遇到可以指导你的善知识;假使你找不到人可以指导你,那是因为你有业障,是那个业障障了你的圣道,只要你一直带着这个疑情,下辈子来,一定会遇到善知识来教你。假如没有这样的疑情,你根本找不到,你用大脑去找绝对找不到,而且经常当面错过。
我跟大家讲我自己的例子。以前我师父常常要带我去参访四大名山,也鼓励我去印度朝圣,可是我都没去,为什么,你知道吗?因为现在那些「圣地」都人满为患,到处都是观光客,那些寺院招待这些来来去去的观光客都忙翻了,你想哪里会有圣人嘛。当然,主要的是我心中一直有个原则——不顾灵山,只顾名山,无有是处;所以宁可花时间,先把我的灵山顾好。当然如果有机会到哪里去,我也会参访一些所谓的大师,看一看大师的风范,就这样而已。其实这样匆匆参访,你指望他能教你什么?通通都是谈一谈「修养」之类的。真正修行的部份谈不进去;因为他也不好意思开门见山的讲,我也不好意思问太多,所以大家都礼貌上点到为止。我讲这个例子是告诉你,你要懂得真用功,必须放弃一切,这是个关键。我哪里也不去,只照顾自己,前后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去年圣人就找来了,把贤首慈恩宗的传承交给我们了,到我们这边是四十二代,这叫作传衣钵。所以你要找圣人,怎么找?虽然我肯定一定有大修行人能够把真正的行法传给我们,但是找不到,找不到就不要找了;你真修行,就会跟他们在法界中相应。
我常跟各位讲,你一定要定位;不能定位,是因为你对自己没信心。因为我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所以定位以后,我说「不要我去找你,你们应该来找我」。就这样过了三十年,这三十年当中,我常常有孤苦伶仃的感觉,就是所谓的「头无遮阴之篷,脚无立锥之地,前后左右又无可靠之壁」,就这样一个人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但是时间到了,他就自己找来了。这三十年里的三大因缘,第一个就是「遇到我的剃度恩师」;他是怎么来找到我的,你知道吗?就是地藏菩萨叫他来的;照理说,我要剃度,应该是我过去找他,但却是他来找我的。一开始,是有位同修去找他,结果没几天,他就跑来找我,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要求他帮我剃度。就这样,第三次见面时,他就帮我剃度了。他是我「定位」以后第一个相应的,而我师父梦参老和上就是华严宗的。
第二个相应的是「华严宗的正式传承」。虽然我师父是学华严的,因为他是跟着慈舟法师学,所以没有华严宗的正式传承,而我们要找华严宗的正式传承,却从钦因老和上那边找过来ぇ。第三个是「印度的瑜伽行派」也找来了;因为华严宗本身是属于中观论派,大乘的两个行法,一个中观论,一个瑜伽行,全部掉到我们家来了,但都不是我去找来的。你为什么要找呢?我这样讲,也许你会说「那是你才有可能……」,告诉你,任何人都一样,修行靠自己。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个人吃个人饱,个人修个人了;你不修你不了,你不吃你不饱。」难不成我饿了,可以那五百块给你,叫你帮我吃饱?不可能嘛!饿了就要自己吃。同样的,你也不要跟着流行走,流行是一种惯性,惯性是一种相续心,跟着流行走,只有继续生死轮回。你能不能有此认知?所以我不断地告诉各位,修行要怎么一步一步走上来,你要能觉知、觉知。这个「觉知」跟刚刚前面举例里的「觉知」不一样,刚才的意思是「目标」,跟我现在讲的觉知不一样。中国字很麻烦,各位要把它弄清楚。
从前面到这里,我们所讲的,你要用在大乘佛教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它不是华严所专有的,因为整个佛教思想的架构就在这里。从现在到未来佛教思想的演变,这叫作「第四期的佛教思想」。第一期是佛世时代「部派思想」;第二期是「大乘佛教思想」,我们刚擦讲的中观论派跟瑜伽行派是第二期的;第三期佛教思想是在唐朝那个时代形成的,这时候是「以密教为中心的思想」,接着中国文化就进入停滞状态,没有继续发展,因此第三期佛教思想的义学就停止了,但是禅观继续发展(编按:有关四期佛教思想及禅观的演进,在《华严学导论》一书有较详细的介绍)。时代改变了,我们必须重新开始,不能完全用旧有的佛教思想。但是问题来了,新的佛教思想还没有诞生,旧的现代人又不会用,那怎么办?很显然地,产生新时代佛教思想的动力就在各位的身上了,因为这是要集合大家的力量,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办得到的。所以我们提倡了五百年的华藏工程计划,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五百年里,我们要把所有的东西用现代的理论重新架构,但这不表示古人讲错,你记得这一点,我们是立足于古人的理论跟经典展开的。
第四期佛教思想里头要展开的东西相当地多,因为第三期佛教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就是「华严思想」,会昌法难之后,华严思想就停止了。所以身为华严子孙的我们,接下去的路要自己往前迈进了。告诉各位,华严思想跟华严宗的发展,是百分百继承了佛陀法身慧命的DNA,我不知道其他宗派能不能这样讲,但肯定我们是第一个讲的。这样讲,别人听了当然会不高兴,但他也可以这么讲,因为佛陀可以有很多孩子,大家都可以继承这一个法身慧命的DNA,没讲只有独生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佛陀未出家前的悉达多太子谈起,悉达多太子是半夜逃跑出去的,佛传上是写说「他骑着飞马逃出去的」,问题是,那时候的马哪来的翅膀?故事书都写得很美,写实版应该是他把守城的人打昏了,或是三更半夜爬墙逃出去的。他十九岁就跟马夫车匿半夜逃出城,你看他是不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格的人?
后来佛陀悟道以后,车匿也跟着他出家,而且成为佛史上第一位恶比丘。因为他从佛陀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跟着他,一直到后来悉达多太子成佛,也是跟着佛陀,所以别人都别想管他,他是老大。所以不要一直用你的意识形态来看整个佛传,想必佛陀的生活里也遇到很多挫折,就因为他具有这种革命性格,他才能觉知;假如他是那一种温温吞吞的性格,怎么会有觉知?也不会半夜爬墙出去。那时候的墙应该是那种很高的墙,他能有这种魄力完成这个壮举,你就知道他出去以后非成功不可;所以他在…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伍 福德门圆融道的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