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伍 福德門圓融道的修法▪P2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上是超乎你想象的精進,佛陀是不倒單。不倒單,可不是你想的坐著睡,而是入定,維持清清明明的狀態,這樣生命能量就會恢複,出定以後就開始工作忙碌。這跟你想象的不一樣,因爲你沒修行,大家都不修行,然後就說佛陀是坐著睡。誰在跟你坐著睡?他的行法是急驚風的行法,跟我們想的那種慢郎中行法不一樣。

  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就不一樣,他要修行的時候,空調要先開一個鍾頭,點個香精,坐墊要鋪好,吃飽喝杯咖啡,上個廁所,肚子消一點再打坐,要不然會堵住;每半個鍾頭要下來一次,再喝杯茗茶,可能是陳年普洱也說不定。他的修行方式,就是要條件具足才修。釋迦牟尼不一樣,他臥如弓,可是你看彌勒菩薩那個肚子怎麼臥如弓?一定是大字型睡覺,不然那個肚子挺起來像一座山。兩個是完全不同的修行方式。這只是提供給各位作參考。

  我們再看一下胎藏界這個圖,前面我們從這張圖可以看到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也從佛陀到忉利天宮說法,談到《地藏經》是《華嚴經》的一部份。你從北門「地藏院」進來,這個修法叫作「福德門圓融道」;從南門「除蓋障院」進來,這個修法叫作「智德門聖解脫道」。從福德門進來是直接修圓融道,從這個世間轉入法界,重點是需要「發願」,而發願的要領是——你要去相應;這是關鍵,光是文字願沒有用。智德門進來的這個行法跟發願沒關系,就算發願也是發要成佛的願,這個願跟行願不一樣,從福德門進來的是「行願」。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講,這兩邊行法的人搞不清楚一種狀況,就是通常教你禅修的人,沒有教你發願,而教你念佛的人,可能會教你發願,但也僅止于「願生極樂世界」。願生極樂當然也是一種願,但那個願是想要生極樂,跟我們講的「行願」不一樣,通常我們把這種單一願叫作「回向」,而不叫作願。所以要往生極樂的人幾乎都在回向往生極樂,因爲它是單一願。

  這裏講的「大願」是要去實踐,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你要「廣設方便」,記得這一點。發大願的願,它是綜合願,你遇到什麼境界就發什麼願,那個願要一直不退,而且一直擴大、一直成長,是盡未來際要去做的,所以叫「行願」,跟回向願不一樣。回向極樂世界是單一回向願,而地藏菩薩這個福德門圓融道的修法,不是單一回向願,它是廣大願,在你「廣設方便」的時候就是行法;所謂廣設方便,是爲了達到這個願的目標你去做的。廣設方便不一定成功,而且常常會失敗,但你的智慧一定增長,這是一個行法。

  通常次第道它有兩個部份,一個是禅法,一個是密法。不管禅法、密法或是淨土念佛,所有禅凈律密要進行的行法,我們把它統稱爲「禅觀」。像我現在跟你講的這些,講一堆好像跟實際修行沒關系的,這個叫作「義學」。義學是傳統的講法,新時代叫作哲學。哲學的「哲」,拆開來就是「折口」,什麼叫作折口,就是把自己的口折起來,意思就是去實踐;哲學的英文叫作「philosophy」,在西方就字義來講就是「愛智慧」,意即不斷地求智慧;假如從求智慧的立場來講,他就變成實踐學了。可是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學哲學的不是「愛智」,是「愛講」,很會跟人家辯,都是在折別人的口,不是折自己的口。假如是折自己的口的那種哲學,它就接近哲學了。所以我們這裏就不用「哲學」來講,因爲誤會太多了,我們叫「實踐學」。

  實踐學就是「禅觀」,而「義學」是把禅觀的過程裏,內在感受的那個境界陳述出來。從智德門來爲什麼不講發願呢?因爲它是一步接一步過來。你記得,是一步接一步過來,而且不能「躐等」,用跳的過去,那就沒用了,就不能完成了。所以在我們這邊進行的整個行法,在你證到阿羅漢以前,過程當中大概有兩百多張的表格要你填寫,也就是考試的表格有兩百多張,而且不是考過及格就算了,它會一再地回過頭來驗證。因爲很有可能是剛好被你「蒙到」猜對的,不是真的會;就像你以前讀書一樣,有時是胡亂猜對的,不是真的會。修行跟一般學校的考試不一樣,不是形式上過了,你就真的過關了,它是講真功夫的,若是沒有那個功夫,到了那個地方,自然就卡住了。修行本身,沒有任何人情可言,當你到那個地方不行,只有重來,就算禅師不叫你重來,你要沒有真的解脫,閻羅王照樣來抓你去報到;到時候,你跟死神說:「不是我,我已經得到證明了,幹嘛還來抓我?」他就跟你說:「那個證明是假的,我要抓你才是真的!」

  以前有一位高僧叫作金碧峰,禅定的功夫很深。有一天,皇帝送了一個紫金缽給他,他心裏很開心,于是對這個缽起了貪愛之心。一日,他的陽壽盡了,閻羅王差了兩個小鬼來找他,可是因爲他入定去了,小鬼找不到,這下只好去找土地公幫忙了。土地公想一想說:「還不簡單,金碧峰最愛他的紫金缽了,你們只要敲二下紫金缽,他自然就會出定。」果然,二個小鬼輕輕往紫金缽彈了叁下,金碧峰就出定了。「是誰啊?幹嘛敲我的紫金缽?」小鬼跟他說:「你陽壽盡了,是閻羅王要我們來抓你的。」金碧峰心想:「這下不妙了,修了老半天,結果還是不能了脫生死,都是貪愛這個缽害的!」于是就跟兩個小鬼商量,讓他再好好瞧一瞧這個紫金缽。小鬼說:「好吧!再給你幾分鍾。」就在此時,金碧峰將紫金缽往地上一摔,砸個粉碎,然後雙腿一盤,又入定去了;這一次他已經心無挂礙了,留下一句:「要拿老僧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拿老僧金碧峰。」各位有沒有這種本事?他有真功夫不怕,沒功夫的,看到小鬼兩腿就發軟了。

  修行一定是論實力,馬虎不得。很多人強調有什麼易行道、簡便法門,沒有啦!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千萬不要輕信那些。修行沒有所謂的「跳樓大拍賣」,假如可以的話,佛陀早就跳了,哪有那種打八折,然後再對折的?沒有這回事兒!功夫是一步一步很紮實走的。如果以數學來形容,智德門次第道的修法就是一種「多元聯立方程式」;它是一個很複雜的工程,必須一步一步地走,而且每個環節都要很清楚,假如沒有弄清楚,進去一定會迷路。這是一個比較繁瑣的修法,很多修行人就是搞不清楚那個「聯立方程式」,看到就昏倒了,總是想有沒有最快、最好的方法。沒有啦,你要一步一步地把基礎紮穩,一步一步上來,否則智德門你進不去。

  假如你是從「福德門圓融道」的修法,它就不需要這樣,但你必須一再地發願。問題是,很多人很怯弱,「唉唷!要是發了,萬一做不到……我看這條路還是行不通!」當你一再地這樣想,一再地這樣歎氣,那願就發不出來了;即便有發願,發的願也是那種「功利願」,也就是「我發這個願,看能不能給我怎樣……」。發這樣願沒有用,它不是功利,也不是交易,他是要你去實踐,真的要你去做。這裏面你要記得——所有的修行,都跟你的心性有關;真想要修行,你要從修行的立場來看,不要從紅塵中的立場來看。「師父!我現在還要上班,還要養家,哪有辦法發這種願……。」如果你不從修行的立場來看,那就沒有辦法了。

  「發願」是從世間要轉入法界的一件大事,必須要從修行的立場來看。各位,你要記得,紅塵中的事,就歸紅塵中處理;所有要入法界的事,就用法界的方式處理,這個絕不矛盾。所以要發願就趕快發願,不要扭扭捏捏,那麼怯弱,圓融道不能修,解脫道不能修,那你要幹什麼?找來找去,到最後只有死路一條。別想那麼多,這兩個修行方法,你要能夠去行。修行其實不難,但你要是自己在那邊糊成一團,就難了。本來這碗飯、這碗粥,你一口一口吃就好了,可是你硬是要把它捏成一團,一口塞進去,我看是去見阿彌陀佛比較快。一步一步來,一口一口吃下去,這不是很自然嗎?所以不要和成一團。佛法不是你想的,大腦想象不到,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修。所以我們常講,想當然耳、自己想的、一廂情願的、自以爲是……,這些都不是佛法。佛法就是佛法,你要好好地找個善知識,從頭到尾修過來。不要去想:「師父,我要快一點的,我很忙。」你永遠都要快一點,永遠都很忙,那就永遠都「快要開悟」,而永遠不會開悟!所以你要嘛,一定從基礎來,不要以爲自己程度有多高,資糧道一定要先具足;資糧道具足了,那一關很快就會過了。只要你基礎打穩,不管以後你到哪個道場去或是跟隨哪位善知識,都是要從頭來,但你會很快;假如連基礎都還沒有的,那對不起,你就在這個地方好好地把基礎打穩吧!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伍 福德門圓融道的修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