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法、報、化」叁身與「世間、淨土、法界」之間的關系
前一章我們從《大日經》的胎藏界曼荼羅裏,看到了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以及地藏行法的特殊性。這裏我們沒辦法將整個佛教思想的演變史詳細說明,因爲要講的話,不但必須講到過去佛教思想發展的叁個階段,還要再講到了我們這一期佛教——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展(編按:有關佛教思想的演變,海雲和上在《華嚴學導論》一書有較詳盡之說明)。接著我們要從〈忉利天宮神通品〉來看《地藏經》跟《華嚴經》的關系,以及地藏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佛成佛的時候,分有七處九會,第一處是在菩提樹下,第二處在普光明殿,第叁處就是在忉利天宮;忉利天宮這一會,是講開始正式修行,也就是〈十住品〉的部份。那麼在忉利天宮有〈升須彌山頂品〉跟〈須彌頂上偈贊品〉。
各位可能沒有留意到,《八十華嚴》和《地藏菩薩本願經》都是實叉難陀翻譯的。《華嚴經》是理論的經典,裏面把理論行法講得很清楚,是「法身佛」的一個經典;也就是大家常念的「南無本師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既是法身佛,也是本師。可是,《地藏經》裏出現的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地方有點不一樣了。
從釋迦牟尼佛的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跟毗盧遮那佛是合一的。現在我們來看,釋迦牟尼佛跟毗盧遮那佛是分開的,所以我們會産生一個問題——毗盧遮那佛(法身佛)、盧舍那佛(報身佛)、釋迦牟尼佛(化身佛)之間,到底有什麼關系?就悉達多太子本身來說,釋迦牟尼佛、盧舍那佛、毗盧遮那佛都是他,所以四個是一個,叁個也是一個,叁身一體。可是現在從我們來看,這叁個到底是哪一個,你就不知道了。這個跟佛教思想的曆史演變有絕對的關系,跟你雖然無關,可是想把佛法弄清楚,這部份你就必須了解。這裏頭「法、報、化」叁身跟「娑婆世間」、「淨土」,還有「法界」叁個有一定的關系。入法界,法界就是法身,法身是毗盧遮那佛,只要入法界證法身,就是毗盧遮那佛;每一個行者都一樣。所以你入法界,你就證得毗盧遮那佛。全法界爲一法身,十方一切諸佛同一法身,所有的法身都是同一個。
大家看「中臺八葉院」這張圖。中臺八葉院中間是毗盧遮那佛,東院爲寶幢如來,南院爲開敷華王如來(寶生佛),西院爲無量壽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北院爲天鼓雷音如來,東南院爲普賢菩薩。西南院爲文殊師利菩薩、東北院爲彌勒菩薩,西北院爲觀自在菩薩——我現在要請問你,我們都在他的世界裏,假如你是投生到「南院」這個世界來,那你五方佛要怎麼排?有沒有想過?很多人學佛,跟參加觀光旅遊團一樣,一路上都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這樣就白學了,不行!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不管你是投生到南方或東方世界都一樣,中間這一尊一定是毗盧遮那佛,所以同一法身;但是,這裏頭又衍生另一個問題,東南西北這幾尊佛,是不是也是法身?不是,它既不是法身,也不是化身,它們都是報身佛。其他十方一切佛通通是講報身佛,包括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也是報身佛。那麼,我們現在講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還是報身佛?這個你就搞不清楚了。我們現在看的釋迦牟尼佛也是報身佛,化身佛是指佛入滅前四處趴趴走、講經說法的那個佛,那個佛會吃飯也會睡覺。他現在已經入滅了,現在你所講的釋迦牟尼佛是報身佛,絕對不是化身佛,這一點沒人跟你界定,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念的是什麼佛,知道嗎?要弄清楚喔。
佛的「法、報、化」叁身弄清楚以後,你再回頭來看佛經,一看就很清楚了。現在不管你看到的是什麼佛,除了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其他通通都是報身佛;化身佛是指未入滅前的那個釋迦牟尼佛。現在你講的、所信仰的釋迦牟尼佛是報身佛,現在你是受到他的教化作用所影響,並非他親自告訴你的;而你受到的這個影響,可能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錯誤的,我把它叫作雜訊,因爲你聽聞到的都不是正確的佛法,全是一些自以爲是、一廂情願或想當然耳的佛法。你唯一的佛法,是從文字記載上得來的,但對文字記載裏面的內容,有根本不了解。
現在我們受到佛報身的影響,其實已經是非常弱了;假如這個報身能夠很圓滿地影響你百分百,那是在正法時代才有可能。佛還在的時代叫作佛世時代,佛世時代,佛可以親自指導你;佛入滅以後的五百年屬于正法時代,正法時代,報身佛對你的影響力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像法時代降到百分之六十左右,到了末法時代,大概降到百分之叁十左右了。我們現在呢?可以說是處在「無法」的時代,各位要正法的話,那就要照標准來。
既然佛有「法身、報身、化身」,相對的就有「法界、淨土、世間」。我們前面談到地藏行法是直接從這個世間轉入法界,但是我漏講「淨土」這個部份。各位知道什麼是淨土嗎?淨土是哪些人去的?這個世間的産生、人的誕生是因爲六塵跟五蘊相應而生,因此不會修的人,就會「修一半」;他想辦法把六塵跟五蘊相應的部份切斷,切斷了就不受世間汙染。問題是,因爲他沒有發起大願,法界就進不去,那怎麼辦呢?這時候就要有一個「休息站」給他去,那個休息站叫作「淨土」。所以你去看淨土的相關經典,那裏的人有一個特色:一直在「培養善根」,從來就不必爲柴米油鹽醬醋茶操心。你去看《阿彌陀經》裏面描述的淨土,裏面沒有說那裏的人要去上班、上班要打卡的。他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供養十方諸佛,就是「培養全方位的自性善根」。淨土裏面也沒有我們這邊的選舉、國論或什麼種種議論,那裏只有和雅音、微妙音,通通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意思是說,淨土的人善根還不夠,必須念佛、念法、念僧增長他的善根。你留意到,一再地培養善根,這就是淨土人在做的事。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在世間修地藏行法的這種「圓融道」,應該要具備哪些條件?它必須具備叁個條件:第一、「對佛法僧叁寶具足信心」;對叁寶具足信心,自性善根才會增長。第二、「盡形壽奉行菩薩道」;菩薩道的重點是架構在衆生苦上,依于衆生的苦而發廣大願。第叁、「每天做歸零功課」;遇到任何挫折,業相現前,都是做歸零功課——忏悔,全部忏悔,這樣你就把這個世間的結構徹底給瓦解了。這叁個是行圓融道的要件,你這樣修行,直接就入法界了,把淨土那邊要修的,在這邊一並修完了。這樣講得很清楚了喔。
講圓融道時就不講淨土,因爲它直接就進去了。淨土是那些內守悠閑、住阿蘭若的阿羅漢去的,他的五蘊已經跟六塵不相應了,不會到這個世間來了,是已經出叁界了沒錯,可是沒有入法界,那就只有到淨土去了,淨土是這樣來的。所以淨土它並不完美,這裏所謂的「不完美」,意思是它沒有法界那麼圓融。它是淨土沒錯,權教菩薩就住這裏,那有沒有等覺菩薩會來這裏?也會來,但是偶爾來「挂單」一下。這些等覺菩薩真正住的地方是在法界裏的「蓮華藏世界」,那個淨土才是這些大菩薩住的;那個淨土裏的佛叫作賢首如來,裏面住的都是文殊、觀音、地藏、普賢這些大菩薩。因爲他們的大願都是跟法界衆生相應,所以都在外面到處跑,可是總有與衆生不相應的時候,他就回去那裏休息。但有時候離宿舍太遠了,就暫時在淨土裏面「挂單」;他要挂單,肯定是住「總統套房」嘛,因爲他的等級跟所有的報身佛是一致的,報身佛住什麼等級的房間,他就住什麼等級。所以你要知道淨土是做什麼用的。
淨土、世間、法界的定義都跟各位講了,既然釋迦牟尼佛是報身佛,報身佛都有淨土,那請問釋迦牟尼佛這位報身佛的淨土在哪裏?告訴各位,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就在「僧團」裏,就在道場裏;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團,釋迦牟尼佛的僧團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你注意,僧團有一條公約叫「六和敬」,而在這個公約底下,所有住在道場的人,尤其是出家衆,只有做功課、只有辦道,就連種田、維持生計都不可以。你去留意看看,這部份南傳佛教維持的最好,它只有辦道,要吃飯就去托缽,回來道場就是辦道。這就是淨土,在這個淨土裏充分的培養「全方位的自性善根」。
其次,因爲「和敬」,所以道場裏只有和雅音、微妙音,只有念佛、念法、念僧,沒有別的。看看我們現在的道場,已經走樣到什麼地步?這是我們要檢討的地方。住在道場裏,你的標准就是朝這個方向——辦道、培養全方位的自性善根,然後大家和合相處,念佛、念法、念僧。有這樣的地方,就是佛陀的道場,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問題是,現在我們好像這一點淨土的影子也沒看到,這樣可以說佛教興盛嗎?哪有興盛?根本不興盛!
各位了解淨土真正的定義跟實質狀況以後,你會發現「只要有五位出家衆以上,和合共處,好好地認真辦道」,那裏就是他的淨土。他只有這樣規定,沒有叫你一定要證阿羅漢。照這麼說的話,往生釋迦牟尼佛淨土是最簡單的了,它只有一個條件——剃頭,什麼要求也沒有,可是光是要你把叁千煩惱絲剪斷都困難重重了,那要怎麼往生呢?不是死了才叫往生,現在就可以來。你看看,這麼簡單的條件你都不願來,你想極樂世界有那麼好去嗎?極樂世界還要念到一心不亂。當然進來這個「淨土」很簡單,但是就得看你能不能專心辦道,能不能真的念佛、念法、念僧,與人相處和雅音、微妙音。所以要出家很簡單,人格性健全這個資糧道要先具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五大人格性」:人格完整、心理健全、人生觀健全、人性不能扭曲、人際關系良好等五個前提。意思就是出家以前,你有正常的家庭生活跟社會生活,不能是那種在家跟父母處不來,老是跟兄弟姊妹吵架或跟親戚朋友怎麼樣的,出了社會又不正常工作。想想看,爲人處世都有問題了,他怎麼精進修行?人格有問題的都不能精進修法,一精進,男…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肆 「法、報、化」叁身與「世間、淨土、法界」之間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