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肆 「法、报、化」三身与「世间、净土、法界」之间的关系

  肆 「法、报、化」三身与「世间、净土、法界」之间的关系

  前一章我们从《大日经》的胎藏界曼荼罗里,看到了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以及地藏行法的特殊性。这里我们没办法将整个佛教思想的演变史详细说明,因为要讲的话,不但必须讲到过去佛教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还要再讲到了我们这一期佛教——第四期佛教思想的发展(编按:有关佛教思想的演变,海云和上在《华严学导论》一书有较详尽之说明)。接着我们要从〈忉利天宫神通品〉来看《地藏经》跟《华严经》的关系,以及地藏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佛成佛的时候,分有七处九会,第一处是在菩提树下,第二处在普光明殿,第三处就是在忉利天宫;忉利天宫这一会,是讲开始正式修行,也就是〈十住品〉的部份。那么在忉利天宫有〈升须弥山顶品〉跟〈须弥顶上偈赞品〉。

  各位可能没有留意到,《八十华严》和《地藏菩萨本愿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华严经》是理论的经典,里面把理论行法讲得很清楚,是「法身佛」的一个经典;也就是大家常念的「南无本师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既是法身佛,也是本师。可是,《地藏经》里出现的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地方有点不一样了。

  从释迦牟尼佛的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跟毗卢遮那佛是合一的。现在我们来看,释迦牟尼佛跟毗卢遮那佛是分开的,所以我们会产生一个问题——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化身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就悉达多太子本身来说,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都是他,所以四个是一个,三个也是一个,三身一体。可是现在从我们来看,这三个到底是哪一个,你就不知道了。这个跟佛教思想的历史演变有绝对的关系,跟你虽然无关,可是想把佛法弄清楚,这部份你就必须了解。这里头「法、报、化」三身跟「娑婆世间」、「净土」,还有「法界」三个有一定的关系。入法界,法界就是法身,法身是毗卢遮那佛,只要入法界证法身,就是毗卢遮那佛;每一个行者都一样。所以你入法界,你就证得毗卢遮那佛。全法界为一法身,十方一切诸佛同一法身,所有的法身都是同一个。

  大家看「中台八叶院」这张图。中台八叶院中间是毗卢遮那佛,东院为宝幢如来,南院为开敷华王如来(宝生佛),西院为无量寿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北院为天鼓雷音如来,东南院为普贤菩萨。西南院为文殊师利菩萨、东北院为弥勒菩萨,西北院为观自在菩萨——我现在要请问你,我们都在他的世界里,假如你是投生到「南院」这个世界来,那你五方佛要怎么排?有没有想过?很多人学佛,跟参加观光旅游团一样,一路上都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这样就白学了,不行!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不管你是投生到南方或东方世界都一样,中间这一尊一定是毗卢遮那佛,所以同一法身;但是,这里头又衍生另一个问题,东南西北这几尊佛,是不是也是法身?不是,它既不是法身,也不是化身,它们都是报身佛。其他十方一切佛通通是讲报身佛,包括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也是报身佛。那么,我们现在讲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还是报身佛?这个你就搞不清楚了。我们现在看的释迦牟尼佛也是报身佛,化身佛是指佛入灭前四处趴趴走、讲经说法的那个佛,那个佛会吃饭也会睡觉。他现在已经入灭了,现在你所讲的释迦牟尼佛是报身佛,绝对不是化身佛,这一点没人跟你界定,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念的是什么佛,知道吗?要弄清楚喔。

  佛的「法、报、化」三身弄清楚以后,你再回头来看佛经,一看就很清楚了。现在不管你看到的是什么佛,除了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其他通通都是报身佛;化身佛是指未入灭前的那个释迦牟尼佛。现在你讲的、所信仰的释迦牟尼佛是报身佛,现在你是受到他的教化作用所影响,并非他亲自告诉你的;而你受到的这个影响,可能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错误的,我把它叫作杂讯,因为你听闻到的都不是正确的佛法,全是一些自以为是、一厢情愿或想当然耳的佛法。你唯一的佛法,是从文字记载上得来的,但对文字记载里面的内容,有根本不了解。

  现在我们受到佛报身的影响,其实已经是非常弱了;假如这个报身能够很圆满地影响你百分百,那是在正法时代才有可能。佛还在的时代叫作佛世时代,佛世时代,佛可以亲自指导你;佛入灭以后的五百年属于正法时代,正法时代,报身佛对你的影响力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像法时代降到百分之六十左右,到了末法时代,大概降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了。我们现在呢?可以说是处在「无法」的时代,各位要正法的话,那就要照标准来。

  既然佛有「法身、报身、化身」,相对的就有「法界、净土、世间」。我们前面谈到地藏行法是直接从这个世间转入法界,但是我漏讲「净土」这个部份。各位知道什么是净土吗?净土是哪些人去的?这个世间的产生、人的诞生是因为六尘跟五蕴相应而生,因此不会修的人,就会「修一半」;他想办法把六尘跟五蕴相应的部份切断,切断了就不受世间污染。问题是,因为他没有发起大愿,法界就进不去,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有一个「休息站」给他去,那个休息站叫作「净土」。所以你去看净土的相关经典,那里的人有一个特色:一直在「培养善根」,从来就不必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操心。你去看《阿弥陀经》里面描述的净土,里面没有说那里的人要去上班、上班要打卡的。他们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供养十方诸佛,就是「培养全方位的自性善根」。净土里面也没有我们这边的选举、国论或什么种种议论,那里只有和雅音、微妙音,通通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意思是说,净土的人善根还不够,必须念佛、念法、念僧增长他的善根。你留意到,一再地培养善根,这就是净土人在做的事。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在世间修地藏行法的这种「圆融道」,应该要具备哪些条件?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对佛法僧三宝具足信心」;对三宝具足信心,自性善根才会增长。第二、「尽形寿奉行菩萨道」;菩萨道的重点是架构在众生苦上,依于众生的苦而发广大愿。第三、「每天做归零功课」;遇到任何挫折,业相现前,都是做归零功课——忏悔,全部忏悔,这样你就把这个世间的结构彻底给瓦解了。这三个是行圆融道的要件,你这样修行,直接就入法界了,把净土那边要修的,在这边一并修完了。这样讲得很清楚了喔。

  讲圆融道时就不讲净土,因为它直接就进去了。净土是那些内守悠闲、住阿兰若的阿罗汉去的,他的五蕴已经跟六尘不相应了,不会到这个世间来了,是已经出三界了没错,可是没有入法界,那就只有到净土去了,净土是这样来的。所以净土它并不完美,这里所谓的「不完美」,意思是它没有法界那么圆融。它是净土没错,权教菩萨就住这里,那有没有等觉菩萨会来这里?也会来,但是偶尔来「挂单」一下。这些等觉菩萨真正住的地方是在法界里的「莲华藏世界」,那个净土才是这些大菩萨住的;那个净土里的佛叫作贤首如来,里面住的都是文殊、观音、地藏、普贤这些大菩萨。因为他们的大愿都是跟法界众生相应,所以都在外面到处跑,可是总有与众生不相应的时候,他就回去那里休息。但有时候离宿舍太远了,就暂时在净土里面「挂单」;他要挂单,肯定是住「总统套房」嘛,因为他的等级跟所有的报身佛是一致的,报身佛住什么等级的房间,他就住什么等级。所以你要知道净土是做什么用的。

  净土、世间、法界的定义都跟各位讲了,既然释迦牟尼佛是报身佛,报身佛都有净土,那请问释迦牟尼佛这位报身佛的净土在哪里?告诉各位,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就在「僧团」里,就在道场里;释迦牟尼佛的道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释迦牟尼佛的僧团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你注意,僧团有一条公约叫「六和敬」,而在这个公约底下,所有住在道场的人,尤其是出家众,只有做功课、只有办道,就连种田、维持生计都不可以。你去留意看看,这部份南传佛教维持的最好,它只有办道,要吃饭就去托钵,回来道场就是办道。这就是净土,在这个净土里充分的培养「全方位的自性善根」。

  其次,因为「和敬」,所以道场里只有和雅音、微妙音,只有念佛、念法、念僧,没有别的。看看我们现在的道场,已经走样到什么地步?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住在道场里,你的标准就是朝这个方向——办道、培养全方位的自性善根,然后大家和合相处,念佛、念法、念僧。有这样的地方,就是佛陀的道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问题是,现在我们好像这一点净土的影子也没看到,这样可以说佛教兴盛吗?哪有兴盛?根本不兴盛!

  各位了解净土真正的定义跟实质状况以后,你会发现「只要有五位出家众以上,和合共处,好好地认真办道」,那里就是他的净土。他只有这样规定,没有叫你一定要证阿罗汉。照这么说的话,往生释迦牟尼佛净土是最简单的了,它只有一个条件——剃头,什么要求也没有,可是光是要你把三千烦恼丝剪断都困难重重了,那要怎么往生呢?不是死了才叫往生,现在就可以来。你看看,这么简单的条件你都不愿来,你想极乐世界有那么好去吗?极乐世界还要念到一心不乱。当然进来这个「净土」很简单,但是就得看你能不能专心办道,能不能真的念佛、念法、念僧,与人相处和雅音、微妙音。所以要出家很简单,人格性健全这个资粮道要先具备;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五大人格性」:人格完整、心理健全、人生观健全、人性不能扭曲、人际关系良好等五个前提。意思就是出家以前,你有正常的家庭生活跟社会生活,不能是那种在家跟父母处不来,老是跟兄弟姊妹吵架或跟亲戚朋友怎么样的,出了社会又不正常工作。想想看,为人处世都有问题了,他怎么精进修行?人格有问题的都不能精进修法,一精进,男…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肆 「法、报、化」三身与「世间、净土、法界」之间的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