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
這一章要跟各位談的一個重點是,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這部份要從胎藏界曼荼羅講起,各位才能了解地藏菩薩在整個佛教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否則你大概也只知道「有個地藏菩薩吃飽沒事,那個錫杖滿街晃,看看有沒有人受苦受難需要救援的」。其實,《大日經》是《華嚴經》一種行法的綜合轉換,我們把它叫作「另一種象限轉移」;整部《華嚴經》是講「理」,它另外還有一本,只講「圖像」,不講理論,這一本就是《大日經》;《大日經》的圖像轉變出來,就是「胎藏界曼荼羅」。
「胎藏界曼荼羅」裏面有十叁院,但你從圖叁的圖像看不出來,圖四是把它簡化成文字,這樣比較好對照。「胎藏界曼荼羅」中間是「中臺八葉院」;「八葉院」就是八葉蓮花之意,正中間就叫作「中臺」,一共是九尊佛;中央主尊爲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東院爲寶幢如來,南院爲開敷華王如來(寶生佛),西院爲無量壽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北院爲天鼓雷音如來,東南院爲普賢菩薩,西南院爲文殊師利菩薩,東北院爲彌勒菩薩,西北院爲觀自在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從東門向西門,由上往下,最外圍是「外金剛部院」,再進來是「文殊院」,主尊是文殊師利菩薩,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才會成佛;再進來是「釋迦院」,主尊是釋迦牟尼佛。「文殊院」、「釋迦院」表過去佛。再進來是「遍知院」,接著進入的是「中臺八葉院」,本尊是「大日如來」。「遍知院」和「中臺八葉院」是現在佛。往下走是「持明院」,以般若菩薩爲主尊;先有般若空性,然後獲得虛空寶藏,再入「虛空藏院」,又入「蘇悉地院」成佛。持明院爲現在因,虛空藏院與蘇悉地院爲未來佛。這是從過去佛的成就方法,來學習未來佛要如何成就。
我們修法是從南門或北門進來,橫的這一條是表示動態的成佛之道。從北門進來的,叫作「福德門」;從南門進來的,叫作「智德門」。這是胎藏界兩個入法界的修學方法。從北門「福德門」入,先經「地藏院」,地藏院是以地藏菩薩爲主尊;再往前就是「觀音院」,觀音院是以「觀自在菩薩」爲主尊;再進來就是中臺八葉院,依循觀音的悲行,經北院而到達彌勒之成佛,這時候是入法界了。一般我們把這個修法,稱之爲「福德門圓融道」的行法,其中行菩薩道是「地藏院」的關鍵。因爲菩薩道的重點,就是架構在衆生的苦上,依于衆生苦來發願的,再依衆生的性格、因緣,廣設方便之行,這就屬于「觀音院」的大悲,所以圓融道實際上是「願爲表,悲爲裏」的悲願之行。因此在中臺八葉院中,就以觀世音菩薩表菩薩的因行,而行滿之果德,則是以「彌勒」來表示。此行法是以「菩薩願力」與「衆生業力」相應,而行象限轉移,也就是從「世間」直接轉入「法界」。
從南門「智德門」入,往前進入「除蓋障院」,以「除蓋障菩薩」爲主尊;再往前是「金剛手院」(薩埵院),以「金剛薩埵菩薩」爲主尊;再往前就是中臺八葉院,循文殊空性,經南門「寶生佛」而到達「普賢」成佛之境,這時候也是入法界了。一般我們把這個修法稱爲「智德門解脫道」的修學方法;這個「次第道」,依衆生性格,在「金剛手院」有無量無邊法門。前面「福德門圓融道」的行法是直接在世間轉入法界後,證空性;「智德門解脫道」是次第的修行方法,是在這個世間的結構中,透過「入定」轉移世間結構,經一定程序的培訓與改造後,脫離生死輪回的束縛,徹底抛棄識性、無明的牽製,再轉入法界。
整個行法都在這裏面,這只是簡介,真正要講沒那麼容易,因爲這還要配合修法,不是講而已。要修之前,這一張圖要先看清楚,假如是上上根器者,跟六祖惠能差不多的,大概要兩年;假如跟我一樣笨,最少要四年,再重修就八年了。從以前到現在,修這一法的,光這一關要「畢業」就很困難了;即使畢得了業,也還只是幼稚園的程度而已。話雖然是這樣講,但你要是能把這張圖看清楚,智慧就會增長很多,因爲每看一遍,等于是讀了一遍的《華嚴經》。也許你會說:「那我讀《華嚴經》比較快,至少《華嚴經》是中國字還看得懂……。」字看得懂沒錯,但是等你讀完,從頭讀到尾可能也只有一個結論:全部忘光光。讀到後面,前面的全部不記得了。
我記得第一次把《華嚴經》全部讀完以後,從頭到尾,只有一句話記得,就是善財童子跟每位善知識講:「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因爲整部經,這句話大概重複了六十幾遍,其他的就全部忘光光了。告訴各位,你在看這一張曼荼羅時,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它會認識你」,因爲裏面都是佛菩薩,最差的也有天王,當你看他的時候,同時有多少佛菩薩盯著你看,知道嗎?雖然你可能沒認得幾個,他們都記得你,萬一哪一天你掉到地獄去,他那個杓子一定會把你撈起來。
胎藏界曼荼羅裏面一共有十叁院,可是我們怎麼算都只有十二院,還有一院是隱藏在裏面的,它就是「本院」——中臺八葉院的本尊「毗盧遮那佛」,遍知院中間的「一切如來智印」,釋迦院的「釋迦佛」,文殊院的「文殊菩薩」,除蓋障院的「除蓋障菩薩」,金剛手院的「金剛薩埵」,觀音院的「觀自在菩薩」,地藏院的「地藏菩薩」,持明院的「般若菩薩」,虛空藏院的「虛空藏菩薩」,蘇悉地院的未來佛「寶瓶」代表——這個本院是第一院,具足叁世十方一切佛;第一院以外另外有十二院,所以加起來十叁院。整個曆史上,包括日本東密在裏面,都不知道第十叁院在哪裏,這個秘密我們已經替你解開了;我解了很多佛法裏的秘密,這個就是其中之一。
各位要了解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就是從「地藏院」這裏,這邊進來的,叫作「圓融道行法」;從「除蓋障院」這邊進來,叫作「聖解脫道行法」或「次第道行法」。次第道就是步驟一個一個很清楚;圓融道沒有次第,一次就完成了。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不管是圓融道或次第道,它都牽涉到一個佛教的根本、佛法存在的價值目的——就是要我們入法界。
大家都在學佛,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各位曾否想過「佛法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你有沒有發現「佛法好像有很多地方很矛盾」?譬如它講「人生很苦,所以要到極樂」,那極樂到底是怎麼個樂法?人生是怎麼個苦法?我們常講「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真的十件事就有八、九件不如意嗎?要是這樣,你早上起床,走路就會踢到,上廁所會掉進馬桶,刷牙時牙刷就突然斷掉……。事實上不然嘛!所以講人生很苦,其實只是跟著人家無病呻吟而已。可是你會發現,真有苦的情境發生時,也許叁小時就過了,但很可能過了叁年,你還是忘不了這個苦;問題就在這裏,是你沒辦法將苦忘記,是這一點在苦。苦本身是虛妄的,麻煩的是,你忘不掉那個苦。既然很苦,就把它給忘了嘛,偏偏你就是忘不了;這個「忘不了」就是凡夫生死輪回的根本,知道嗎?
告訴各位,「苦」就是構成世間的一個主要因緣,它就是「六塵」和「五蘊」的相應而産生的。然而,佛法也告訴我們,另外還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它直接從這個世間錯誤的結構裏,轉入法界正確的結構裏;轉得進去,你就解脫了!這個行法叫作「圓融道」,而這個圓融道在《地藏經》裏面——這裏所謂的《地藏經》是指地藏叁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跟《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通通是在講「菩薩的大願」;透過一再地發起大願,你可以轉入那個世界,這就是它的法門。從北門進來,第一個碰到的就是地藏院的地藏菩薩;換句話說,地藏菩薩的這個行法,就叫作圓融道的行法。圓融道這個名字是我取的,因爲從南門進來是「次第道」,從北門進來我把它叫作圓融道,意思是你不一定像南門進來的這種次第修法,你用《地藏經》這一種修法就可以過來了。
談到次第道和圓融道,這要講一點佛教曆史了。佛陀的時代,正值印度文明衰微,其原來正確的行法消失了,因此佛陀振臂一呼,強調真實法的修法,也就是「次第道」行法;現在南傳的修法,基本上就是次第道的行法,亦即我們所謂「聲聞乘」的部份。當時的印度社會沒人可以反駁他,因爲每一個來跟佛陀辯論的人,對于圓融道和聖解脫道這兩個部份,老是講不清楚,所以一一都被他駁倒了;而印度在這個部份,它有六種學說,我們佛經裏(尤其大乘經典),把印度這些異于佛教的其他流派,統稱爲「六師九十六種外道」。當時之所以稱他爲外道,一方面是因爲他跟佛教這一道不同,佛教以外的就通通叫作「外道」,另外是因爲他們來跟佛陀辯論是百戰百敗,佛陀是百戰百勝。
佛教從佛陀時代興盛以後,主要就是強調這個「次第道」的修法,同時也中興了印度的修行方法;但是這些佛教特色,後來又被印度文明再吸收回去,佛教的特色就不見了。于是佛教就必須再改革,改革時又從印度文化裏吸收回來,變成了大乘;這是第二期的佛教思想。大乘擴大以後就産生一個問題,這個修行方法跟「次第道」的修法有什麼不同,因此到第叁期佛教思想時,就把印度所有的修法全吸收進來。因此你要留意到,現在所有的密法通通是印度教的東西,這部《大日經》其實是把所有印度教的行法通通吸收進來,然後把它圖像化;而它整個理論的架構是從《華嚴經》的理論基礎上來的。所以,從理上來講,是《華嚴經》;從圖像上來講,是「胎藏界」;從修行的過程來講,是「金剛界」。金剛界跟胎藏界這兩部曼荼羅,是整個密法修行的總歸納。
佛教發展到第叁個階段,就把這個「圓融道」的思想給吸收進來了;換言之,從地藏院這邊修進來,主要是修福報,你要一再地種福田。各位留意到,既然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叫作「十大願王」,那「大願」應該是普賢菩薩,爲何稱「大願地藏…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叁 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