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
这一章要跟各位谈的一个重点是,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这部份要从胎藏界曼荼罗讲起,各位才能了解地藏菩萨在整个佛教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否则你大概也只知道「有个地藏菩萨吃饱没事,那个锡杖满街晃,看看有没有人受苦受难需要救援的」。其实,《大日经》是《华严经》一种行法的综合转换,我们把它叫作「另一种象限转移」;整部《华严经》是讲「理」,它另外还有一本,只讲「图像」,不讲理论,这一本就是《大日经》;《大日经》的图像转变出来,就是「胎藏界曼荼罗」。
「胎藏界曼荼罗」里面有十三院,但你从图三的图像看不出来,图四是把它简化成文字,这样比较好对照。「胎藏界曼荼罗」中间是「中台八叶院」;「八叶院」就是八叶莲花之意,正中间就叫作「中台」,一共是九尊佛;中央主尊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东院为宝幢如来,南院为开敷华王如来(宝生佛),西院为无量寿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北院为天鼓雷音如来,东南院为普贤菩萨,西南院为文殊师利菩萨,东北院为弥勒菩萨,西北院为观自在菩萨。
「胎藏界曼荼罗」从东门向西门,由上往下,最外围是「外金刚部院」,再进来是「文殊院」,主尊是文殊师利菩萨,有文殊菩萨的智慧才会成佛;再进来是「释迦院」,主尊是释迦牟尼佛。「文殊院」、「释迦院」表过去佛。再进来是「遍知院」,接着进入的是「中台八叶院」,本尊是「大日如来」。「遍知院」和「中台八叶院」是现在佛。往下走是「持明院」,以般若菩萨为主尊;先有般若空性,然后获得虚空宝藏,再入「虚空藏院」,又入「苏悉地院」成佛。持明院为现在因,虚空藏院与苏悉地院为未来佛。这是从过去佛的成就方法,来学习未来佛要如何成就。
我们修法是从南门或北门进来,横的这一条是表示动态的成佛之道。从北门进来的,叫作「福德门」;从南门进来的,叫作「智德门」。这是胎藏界两个入法界的修学方法。从北门「福德门」入,先经「地藏院」,地藏院是以地藏菩萨为主尊;再往前就是「观音院」,观音院是以「观自在菩萨」为主尊;再进来就是中台八叶院,依循观音的悲行,经北院而到达弥勒之成佛,这时候是入法界了。一般我们把这个修法,称之为「福德门圆融道」的行法,其中行菩萨道是「地藏院」的关键。因为菩萨道的重点,就是架构在众生的苦上,依于众生苦来发愿的,再依众生的性格、因缘,广设方便之行,这就属于「观音院」的大悲,所以圆融道实际上是「愿为表,悲为里」的悲愿之行。因此在中台八叶院中,就以观世音菩萨表菩萨的因行,而行满之果德,则是以「弥勒」来表示。此行法是以「菩萨愿力」与「众生业力」相应,而行象限转移,也就是从「世间」直接转入「法界」。
从南门「智德门」入,往前进入「除盖障院」,以「除盖障菩萨」为主尊;再往前是「金刚手院」(萨埵院),以「金刚萨埵菩萨」为主尊;再往前就是中台八叶院,循文殊空性,经南门「宝生佛」而到达「普贤」成佛之境,这时候也是入法界了。一般我们把这个修法称为「智德门解脱道」的修学方法;这个「次第道」,依众生性格,在「金刚手院」有无量无边法门。前面「福德门圆融道」的行法是直接在世间转入法界后,证空性;「智德门解脱道」是次第的修行方法,是在这个世间的结构中,透过「入定」转移世间结构,经一定程序的培训与改造后,脱离生死轮回的束缚,彻底抛弃识性、无明的牵制,再转入法界。
整个行法都在这里面,这只是简介,真正要讲没那么容易,因为这还要配合修法,不是讲而已。要修之前,这一张图要先看清楚,假如是上上根器者,跟六祖惠能差不多的,大概要两年;假如跟我一样笨,最少要四年,再重修就八年了。从以前到现在,修这一法的,光这一关要「毕业」就很困难了;即使毕得了业,也还只是幼稚园的程度而已。话虽然是这样讲,但你要是能把这张图看清楚,智慧就会增长很多,因为每看一遍,等于是读了一遍的《华严经》。也许你会说:「那我读《华严经》比较快,至少《华严经》是中国字还看得懂……。」字看得懂没错,但是等你读完,从头读到尾可能也只有一个结论:全部忘光光。读到后面,前面的全部不记得了。
我记得第一次把《华严经》全部读完以后,从头到尾,只有一句话记得,就是善财童子跟每位善知识讲:「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因为整部经,这句话大概重复了六十几遍,其他的就全部忘光光了。告诉各位,你在看这一张曼荼罗时,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它会认识你」,因为里面都是佛菩萨,最差的也有天王,当你看他的时候,同时有多少佛菩萨盯着你看,知道吗?虽然你可能没认得几个,他们都记得你,万一哪一天你掉到地狱去,他那个杓子一定会把你捞起来。
胎藏界曼荼罗里面一共有十三院,可是我们怎么算都只有十二院,还有一院是隐藏在里面的,它就是「本院」——中台八叶院的本尊「毗卢遮那佛」,遍知院中间的「一切如来智印」,释迦院的「释迦佛」,文殊院的「文殊菩萨」,除盖障院的「除盖障菩萨」,金刚手院的「金刚萨埵」,观音院的「观自在菩萨」,地藏院的「地藏菩萨」,持明院的「般若菩萨」,虚空藏院的「虚空藏菩萨」,苏悉地院的未来佛「宝瓶」代表——这个本院是第一院,具足三世十方一切佛;第一院以外另外有十二院,所以加起来十三院。整个历史上,包括日本东密在里面,都不知道第十三院在哪里,这个秘密我们已经替你解开了;我解了很多佛法里的秘密,这个就是其中之一。
各位要了解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就是从「地藏院」这里,这边进来的,叫作「圆融道行法」;从「除盖障院」这边进来,叫作「圣解脱道行法」或「次第道行法」。次第道就是步骤一个一个很清楚;圆融道没有次第,一次就完成了。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不管是圆融道或次第道,它都牵涉到一个佛教的根本、佛法存在的价值目的——就是要我们入法界。
大家都在学佛,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各位曾否想过「佛法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你有没有发现「佛法好像有很多地方很矛盾」?譬如它讲「人生很苦,所以要到极乐」,那极乐到底是怎么个乐法?人生是怎么个苦法?我们常讲「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真的十件事就有八、九件不如意吗?要是这样,你早上起床,走路就会踢到,上厕所会掉进马桶,刷牙时牙刷就突然断掉……。事实上不然嘛!所以讲人生很苦,其实只是跟着人家无病呻吟而已。可是你会发现,真有苦的情境发生时,也许三小时就过了,但很可能过了三年,你还是忘不了这个苦;问题就在这里,是你没办法将苦忘记,是这一点在苦。苦本身是虚妄的,麻烦的是,你忘不掉那个苦。既然很苦,就把它给忘了嘛,偏偏你就是忘不了;这个「忘不了」就是凡夫生死轮回的根本,知道吗?
告诉各位,「苦」就是构成世间的一个主要因缘,它就是「六尘」和「五蕴」的相应而产生的。然而,佛法也告诉我们,另外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它直接从这个世间错误的结构里,转入法界正确的结构里;转得进去,你就解脱了!这个行法叫作「圆融道」,而这个圆融道在《地藏经》里面——这里所谓的《地藏经》是指地藏三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跟《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通通是在讲「菩萨的大愿」;透过一再地发起大愿,你可以转入那个世界,这就是它的法门。从北门进来,第一个碰到的就是地藏院的地藏菩萨;换句话说,地藏菩萨的这个行法,就叫作圆融道的行法。圆融道这个名字是我取的,因为从南门进来是「次第道」,从北门进来我把它叫作圆融道,意思是你不一定像南门进来的这种次第修法,你用《地藏经》这一种修法就可以过来了。
谈到次第道和圆融道,这要讲一点佛教历史了。佛陀的时代,正值印度文明衰微,其原来正确的行法消失了,因此佛陀振臂一呼,强调真实法的修法,也就是「次第道」行法;现在南传的修法,基本上就是次第道的行法,亦即我们所谓「声闻乘」的部份。当时的印度社会没人可以反驳他,因为每一个来跟佛陀辩论的人,对于圆融道和圣解脱道这两个部份,老是讲不清楚,所以一一都被他驳倒了;而印度在这个部份,它有六种学说,我们佛经里(尤其大乘经典),把印度这些异于佛教的其他流派,统称为「六师九十六种外道」。当时之所以称他为外道,一方面是因为他跟佛教这一道不同,佛教以外的就通通叫作「外道」,另外是因为他们来跟佛陀辩论是百战百败,佛陀是百战百胜。
佛教从佛陀时代兴盛以后,主要就是强调这个「次第道」的修法,同时也中兴了印度的修行方法;但是这些佛教特色,后来又被印度文明再吸收回去,佛教的特色就不见了。于是佛教就必须再改革,改革时又从印度文化里吸收回来,变成了大乘;这是第二期的佛教思想。大乘扩大以后就产生一个问题,这个修行方法跟「次第道」的修法有什么不同,因此到第三期佛教思想时,就把印度所有的修法全吸收进来。因此你要留意到,现在所有的密法通通是印度教的东西,这部《大日经》其实是把所有印度教的行法通通吸收进来,然后把它图像化;而它整个理论的架构是从《华严经》的理论基础上来的。所以,从理上来讲,是《华严经》;从图像上来讲,是「胎藏界」;从修行的过程来讲,是「金刚界」。金刚界跟胎藏界这两部曼荼罗,是整个密法修行的总归纳。
佛教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就把这个「圆融道」的思想给吸收进来了;换言之,从地藏院这边修进来,主要是修福报,你要一再地种福田。各位留意到,既然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叫作「十大愿王」,那「大愿」应该是普贤菩萨,为何称「大愿地藏…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叁 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