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呢?那是因为「地藏院」的地藏菩萨是整个圆融道的因地本尊,果地的本尊是普贤菩萨。所以「愿」是以地藏菩萨的大愿为主,所有的愿都是在度众生上,一定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普贤十大愿是这样发的:「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众生的业无有穷尽,菩萨大愿要度尽众生。
各位发这样的大愿只是根本而已,重点是你要如何去实践。「愿」就是要去行的,不是跟菩萨随便讲一讲就算了,所以才叫作「行愿」;「行愿」是以普贤为代表。所以你会发现,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这十个大愿,通通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实践标准。所以地藏菩萨广度众生、度尽众生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具体实践,就是普贤的十大愿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具体实践,就是行十大愿王。但是行十大愿王,可不是文字上这样讲讲就算了,就以「忏悔业障」这个愿来说,要怎么忏?「念一句佛号,拜一拜」这样就叫忏悔业障吗?不是!它是要你有「很深刻」的自我反省与检讨,知道吗?有做错的,不是忏悔就好了,必须马上改正。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看不到自己有错,可是人家又不理你……。」譬如在公司上班,你花了很长的时间,很用心的拟了一个规划案,可是当你在会议中提出来以后,不但没有被采用,还被大家狠狠地批判了一顿。这样也就算了,没想到过了一个月,这个提案就被别人拿去用了,这下你可就要得内伤了,暗自在那边气得直跺脚。不要生气,这种情况就证明你要拜忏了,赶快拜忏!怎么会这样?因为你前辈子侵犯人家的著作权,这辈子果报现前,一报还一报,那是不是要赶快忏悔?如果不忏悔,这样的果报还是会继续发生。
所以我常跟各位讲,如果你有「明明没有错,可是别人就是要冤枉我」的情况发生,那你就要赶快拜忏。不要在那边「我又没错,为什么要忏悔?」有可能你真的怎么找,自己一点错也没有。告诉你,问题不在这辈子,是错在前辈子,知道吗?这辈子有这种情况,那叫作「业相」;业相现前时,你就要赶快忏悔,否则还会继续发生,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为什么?连利息一起算进去。忏悔是什么?就是把前案了结了;当你想到「一定是我前辈子,也是这样侵犯人家的著作权,这次才会被冒用」,这个业就了结了,在反省检讨的时候就把它回向了。拜佛的这种功德,你看,是不是拜一拜业就消了?是不是罪灭河沙?这样一拜,前案就了结了,那不就跟「涂销」掉一样?以后就不用再还了。你要是不赶快忏悔,那就会一次比一次严重,后面的连利息一起加上去。
我跟各位讲,一次业障要拜一百零八拜,也就是你不要只涂一次,涂一百零八次就干干净净了,痕迹都不留了。你是真忏悔,它就会消失掉。所以一有业相,一定要把它忏悔掉。它第一个就是忏悔,意思就是把我们在这世间结构里的业——众生业——除掉;现在,我们先把自己的业除掉。第一个是忏悔,其次你要发广大愿,一再地做,自己的业会愈来愈轻,你的愿在法界里会愈来愈增长。所以在拜忏、忏悔时,你自然就会往这边发愿:「众生有这种苦,我一定度;有这种苦的,我一定百千方便而为救拔。」当你发这种愿出去,你在法界的法身就一直成长了;成长到某一个程度,你的业力就消失了。它是怎么消失的呢?因为你在法界的三昧力可以转化世间的业力,可以转化你自己的业力;当你自己的业力能转的时候,你就能转众生的业力。
要转众生业力就没那么容易了,「转自己」毕竟只有一个,可是「众生无量无边」,因此,你的愿更要快速成长;既然你的业力在逐渐消失中,你的愿力应该要成长得更快,这样你「愿力的绝对值」会正向一直成长,那你一定可以超越众生的业力。众生业力的总和,加加减减,大概就在那个数字范围,而你的愿力一直在成长,那一定可以超越它。众生业力也是无常,众生本身也有修功德的,所以它在增增减减当中,就那么大。当你的「绝对值」大于「众生业力的总值」,你的法身就到达要入法界的时候了。告诉各位,你这样行就是真正的菩萨,而且可以称为「摩诃萨」,法身大士就可以称为菩萨摩诃萨了,它是从你的愿力成长上来的。这个地方要怎么修,正确的行法要按照「地藏院」的行法来;当你行到某个程度,要怎么样让你的愿力能够长久维持,再来就是「观音院」的大悲,所以你看他发大愿就是从「观音院」的大悲来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章节〈存亡利益品〉,里面观世音菩萨出来,并且这个时候,佛陀咐嘱很多菩萨要弘扬「地藏」这个法门,尤其特别交待观世音菩萨,它这个是连在一起的。当你通过「观音院」以后,就进入「中台八叶院」;所以,你从福德门进来,观自在菩萨的大悲直接就成佛了,弥勒佛是未来佛。如果是从「除盖障院菩萨」进来,金刚萨埵法门,它是从文殊师利的般若智慧来成就普贤菩萨的,从这边来成佛;普贤菩萨也是成佛,他是原始佛。两个行法不同,所展现的性格也不一样。
从福德门进来的修法,一定悲愿在「地藏院」这个地方展现,所以它的行法,是从生命结构的改变跟世间结构的改变,「直接」转入法界。五蕴跟六尘相应而诞生这个虚幻的生命,这个生命的存在是虚幻的,所以它的现象是递减的、会折旧的,生命是永恒、灿烂的,没有死亡的逼迫。你要留意到,在法界里是那么地殊胜,跟我们想象的观念完全不一样,因此从地藏院进来的这种行法来看,跟各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一再跟各位讲「修行不要用大脑」,用大脑想的,根本没办法修行,尤其是发「立足于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愿。假如是用大脑,你发这种大愿,大脑就会想:「这要怎么实践啊?」告诉你,就按照十大愿王来,这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巴利文的音译,在地藏的法门里叫作「一实境界」,唯一的一个真实境界;在《华严经》里称为「一真法界」。要发愿,就要发这种愿,且这个愿是架构于「为众生的业力」而发的,如此,你的愿力就会跟众生的业力相应。这个世间是六尘境界跟五蕴的相应,而它的相应是来自于「受」,生死轮回的根本因就是那个「受」,你会感受到。因为有「受」,它会刺激你记忆体中的「阿赖耶识」(八识);一激发以后,当你的欲望增加,「受」跟「识」会加工,「想、行、识」就起来了。你去留意,只要用大脑,一定是「受」跟「识」起作用;「受」跟「识」一起作用,「想、行、识」就一直转了;想、行、识只要一转,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个世间的结构,是「六尘」跟「五蕴」的相应而产生的;五蕴是「能」,六尘是「所」,能、所相应产生这个世界,所以在这个结构之下的生命是不对的,它的相应在「受」。
在法界里头,是你的愿力跟众生的业相应,你从众生的业苦而发愿,这个愿一定跟广大的群众有一个相应的地方;跟你不相应的,他在求救时,那就没有你的事,他就见不到你。不会有那种见到众生苦而不救的菩萨,没有救是因为他没看到,菩萨不会见死不救。所以你想要这个菩萨来救你,你就要跟他的愿相应,否则你就见不到他,因为他的愿力是跟你的业相应的,否则任你怎么求救也没用。为什么?因为你的业会跟你的本尊去相应。所以很多人问:「师父,我要修哪个法门?」修哪个法门?你的业苦,一定跟你的生命因素相应,所以那个菩萨会来跟你。
有一个雪山童子的公案,世尊过去世还是婆罗门因地修行时,发愿要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跑到清净的雪山去修行。某天,帝释天化现成恐怖的罗刹要来考验他,就在空中宣说过去佛所讲的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雪山童子听到这个偈子就很高兴,便请那个罗刹再跟他讲下半偈。但是罗刹说他肚子饿死了,必须喝血吃肉才有办法讲。雪山童子求法心切,慨然应允,于是罗刹才跟他讲下半句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雪山童子听了以后就开悟了。他遵照承诺,要给罗刹吃,但要求罗刹给他一点时间,好把这四句偈雕刻在山岩的石壁和树干上,这样后来的修行人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叁 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