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呢?那是因爲「地藏院」的地藏菩薩是整個圓融道的因地本尊,果地的本尊是普賢菩薩。所以「願」是以地藏菩薩的大願爲主,所有的願都是在度衆生上,一定要度盡一切衆生。所以普賢十大願是這樣發的:「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衆生的業無有窮盡,菩薩大願要度盡衆生。
各位發這樣的大願只是根本而已,重點是你要如何去實踐。「願」就是要去行的,不是跟菩薩隨便講一講就算了,所以才叫作「行願」;「行願」是以普賢爲代表。所以你會發現,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一、禮敬諸佛;二、稱贊如來;叁、廣修供養;四、忏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恒順衆生;十、普皆回向。」這十個大願,通通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實踐標准。所以地藏菩薩廣度衆生、度盡衆生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具體實踐,就是普賢的十大願王;「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具體實踐,就是行十大願王。但是行十大願王,可不是文字上這樣講講就算了,就以「忏悔業障」這個願來說,要怎麼忏?「念一句佛號,拜一拜」這樣就叫忏悔業障嗎?不是!它是要你有「很深刻」的自我反省與檢討,知道嗎?有做錯的,不是忏悔就好了,必須馬上改正。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看不到自己有錯,可是人家又不理你……。」譬如在公司上班,你花了很長的時間,很用心的擬了一個規劃案,可是當你在會議中提出來以後,不但沒有被采用,還被大家狠狠地批判了一頓。這樣也就算了,沒想到過了一個月,這個提案就被別人拿去用了,這下你可就要得內傷了,暗自在那邊氣得直跺腳。不要生氣,這種情況就證明你要拜忏了,趕快拜忏!怎麼會這樣?因爲你前輩子侵犯人家的著作權,這輩子果報現前,一報還一報,那是不是要趕快忏悔?如果不忏悔,這樣的果報還是會繼續發生。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如果你有「明明沒有錯,可是別人就是要冤枉我」的情況發生,那你就要趕快拜忏。不要在那邊「我又沒錯,爲什麼要忏悔?」有可能你真的怎麼找,自己一點錯也沒有。告訴你,問題不在這輩子,是錯在前輩子,知道嗎?這輩子有這種情況,那叫作「業相」;業相現前時,你就要趕快忏悔,否則還會繼續發生,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爲什麼?連利息一起算進去。忏悔是什麼?就是把前案了結了;當你想到「一定是我前輩子,也是這樣侵犯人家的著作權,這次才會被冒用」,這個業就了結了,在反省檢討的時候就把它回向了。拜佛的這種功德,你看,是不是拜一拜業就消了?是不是罪滅河沙?這樣一拜,前案就了結了,那不就跟「塗銷」掉一樣?以後就不用再還了。你要是不趕快忏悔,那就會一次比一次嚴重,後面的連利息一起加上去。
我跟各位講,一次業障要拜一百零八拜,也就是你不要只塗一次,塗一百零八次就幹幹淨淨了,痕迹都不留了。你是真忏悔,它就會消失掉。所以一有業相,一定要把它忏悔掉。它第一個就是忏悔,意思就是把我們在這世間結構裏的業——衆生業——除掉;現在,我們先把自己的業除掉。第一個是忏悔,其次你要發廣大願,一再地做,自己的業會愈來愈輕,你的願在法界裏會愈來愈增長。所以在拜忏、忏悔時,你自然就會往這邊發願:「衆生有這種苦,我一定度;有這種苦的,我一定百千方便而爲救拔。」當你發這種願出去,你在法界的法身就一直成長了;成長到某一個程度,你的業力就消失了。它是怎麼消失的呢?因爲你在法界的叁昧力可以轉化世間的業力,可以轉化你自己的業力;當你自己的業力能轉的時候,你就能轉衆生的業力。
要轉衆生業力就沒那麼容易了,「轉自己」畢竟只有一個,可是「衆生無量無邊」,因此,你的願更要快速成長;既然你的業力在逐漸消失中,你的願力應該要成長得更快,這樣你「願力的絕對值」會正向一直成長,那你一定可以超越衆生的業力。衆生業力的總和,加加減減,大概就在那個數字範圍,而你的願力一直在成長,那一定可以超越它。衆生業力也是無常,衆生本身也有修功德的,所以它在增增減減當中,就那麼大。當你的「絕對值」大于「衆生業力的總值」,你的法身就到達要入法界的時候了。告訴各位,你這樣行就是真正的菩薩,而且可以稱爲「摩诃薩」,法身大士就可以稱爲菩薩摩诃薩了,它是從你的願力成長上來的。這個地方要怎麼修,正確的行法要按照「地藏院」的行法來;當你行到某個程度,要怎麼樣讓你的願力能夠長久維持,再來就是「觀音院」的大悲,所以你看他發大願就是從「觀音院」的大悲來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裏有一個很重要的章節〈存亡利益品〉,裏面觀世音菩薩出來,並且這個時候,佛陀咐囑很多菩薩要弘揚「地藏」這個法門,尤其特別交待觀世音菩薩,它這個是連在一起的。當你通過「觀音院」以後,就進入「中臺八葉院」;所以,你從福德門進來,觀自在菩薩的大悲直接就成佛了,彌勒佛是未來佛。如果是從「除蓋障院菩薩」進來,金剛薩埵法門,它是從文殊師利的般若智慧來成就普賢菩薩的,從這邊來成佛;普賢菩薩也是成佛,他是原始佛。兩個行法不同,所展現的性格也不一樣。
從福德門進來的修法,一定悲願在「地藏院」這個地方展現,所以它的行法,是從生命結構的改變跟世間結構的改變,「直接」轉入法界。五蘊跟六塵相應而誕生這個虛幻的生命,這個生命的存在是虛幻的,所以它的現象是遞減的、會折舊的,生命是永恒、燦爛的,沒有死亡的逼迫。你要留意到,在法界裏是那麼地殊勝,跟我們想象的觀念完全不一樣,因此從地藏院進來的這種行法來看,跟各位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講「修行不要用大腦」,用大腦想的,根本沒辦法修行,尤其是發「立足于衆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大願。假如是用大腦,你發這種大願,大腦就會想:「這要怎麼實踐啊?」告訴你,就按照十大願王來,這裏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巴利文的音譯,在地藏的法門裏叫作「一實境界」,唯一的一個真實境界;在《華嚴經》裏稱爲「一真法界」。要發願,就要發這種願,且這個願是架構于「爲衆生的業力」而發的,如此,你的願力就會跟衆生的業力相應。這個世間是六塵境界跟五蘊的相應,而它的相應是來自于「受」,生死輪回的根本因就是那個「受」,你會感受到。因爲有「受」,它會刺激你記憶體中的「阿賴耶識」(八識);一激發以後,當你的欲望增加,「受」跟「識」會加工,「想、行、識」就起來了。你去留意,只要用大腦,一定是「受」跟「識」起作用;「受」跟「識」一起作用,「想、行、識」就一直轉了;想、行、識只要一轉,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個世間的結構,是「六塵」跟「五蘊」的相應而産生的;五蘊是「能」,六塵是「所」,能、所相應産生這個世界,所以在這個結構之下的生命是不對的,它的相應在「受」。
在法界裏頭,是你的願力跟衆生的業相應,你從衆生的業苦而發願,這個願一定跟廣大的群衆有一個相應的地方;跟你不相應的,他在求救時,那就沒有你的事,他就見不到你。不會有那種見到衆生苦而不救的菩薩,沒有救是因爲他沒看到,菩薩不會見死不救。所以你想要這個菩薩來救你,你就要跟他的願相應,否則你就見不到他,因爲他的願力是跟你的業相應的,否則任你怎麼求救也沒用。爲什麼?因爲你的業會跟你的本尊去相應。所以很多人問:「師父,我要修哪個法門?」修哪個法門?你的業苦,一定跟你的生命因素相應,所以那個菩薩會來跟你。
有一個雪山童子的公案,世尊過去世還是婆羅門因地修行時,發願要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還跑到清淨的雪山去修行。某天,帝釋天化現成恐怖的羅刹要來考驗他,就在空中宣說過去佛所講的偈子:「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雪山童子聽到這個偈子就很高興,便請那個羅刹再跟他講下半偈。但是羅刹說他肚子餓死了,必須喝血吃肉才有辦法講。雪山童子求法心切,慨然應允,于是羅刹才跟他講下半句偈:「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雪山童子聽了以後就開悟了。他遵照承諾,要給羅刹吃,但要求羅刹給他一點時間,好把這四句偈雕刻在山岩的石壁和樹幹上,這樣後來的修行人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叁 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