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世間與法界的結構
前一章我們談到身、語、意業都有它的模式,現在因爲我們是在定外,娑婆世界裏的一切都是直接表達的,看到樹就是樹,看到石頭就是石頭,看到你就是你……這種直接表達、敘述的方法,叫作「直述法」。定中的那個世界,它沒有我們這邊的狀況,因此它用來表達定中的那些境界,用的都是「隱喻法、譬喻法」,不直接講,所以都有它的意義的。比如它用「樹」來譬喻,究竟「樹」是講那裏面的什麼東西,你沒有進到裏面,當然就不知道了。定中的那個境界,我們叫作法界,但不能說定中的境界都是法界,它必須是「定中所見的境界,成長到成熟的階段」,才能叫做「法界」;入法界以後的東西,你要怎麼表達它才會穩定?我們一般所謂「定中的境界」,通常是指禅定,也就是四禅八定的境界,這跟出叁界的境界不一樣。因此,「法界」的表達法,它有一定的模式。
談到這裏,就必須先將「世間」與「法界」結構跟各位說明,這部份各位「不一定了解」;我們所謂的「你不一定了解」,指的是你對這「世間的生命」、「世間的存在」不一定了解,不是指法界。絕大多數的人,對于所處的這個世間都不了解了,更何況是另一個世界,他怎麼可能會了解?法界你是絕對不了解的。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裏——你對這個世間到底了解多少?(這部份我以前都講過了,沒聽過、不了解的人要自己去找。)這個世間,傳統的佛教把它叫作「虛幻的世間」,意即它是假的、一切是虛妄的;既然這個世間是虛妄的,它裏面的生命當然也是虛幻的。以往是這麼講,但是我覺得這樣講並不是很妥當,怎麼說呢?比如說「你結婚了」,結婚是事實,老婆有了,怎麼能說老婆是虛幻的呢?小孩也生了,怎麼能說小孩是虛幻的呢?所以用現代比較貼切的講法,應該是把它叫做「世間的生命」、「世間的結構」。
生命是怎麼誕生的?現在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可是找不到答案,因爲他們所研究的是「物理」,根本上與生命無關,怎麼去研究生命?再怎麼研究,都是在物理範疇之內,所以會發現什麼叫做內分泌,什麼是蛋白質、氨基酸,什麼細胞……,但他沒有辦法解釋「爲何這個生命會思考」。現在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大腦,以爲思考是來自大腦;透過大腦的研究,發現大腦好像分成左右兩瓣。其實那兩塊是什麼,你知道嗎?那兩塊叫做「豆腐幹」,現在各位的大腦都是豆腐幹,因爲都已經僵化了。然後這些研究人員,就開始用槌子敲敲這邊、敲敲那邊,發現「喔,這一區是管語言的,這一區是管思考的,這一塊是感情的區域……」,問題是,對于它「爲什麼會思考,爲什麼對于聲音、語言特別有反應……」,科學家沒有辦法解釋;這時候,他就一定要透過某個東西來诠釋,結果就全錯啦,百分之百全錯。
這個世間的結構不是西方人講的「唯物」而已,因此想要從物理中找到答案,那不可能。唯物只能研究到佛法講的兩大部份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所有的物理現象,可以總結成六個——色、聲、香、味、觸、法;我們把它叫作「六塵境界」。六塵是所有生命元素當中最原始的六個元素,這個元素叫作單一塵境,「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個單一塵境。每一個單一塵境,經過「加工」以後,就會變成複雜情境。戰國名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說」有沒有聽過?它的意思是說,「馬」是單一塵境,「白馬」是綜合塵境,綜合塵境不是單一塵境,所以就有「白馬非馬」的說法。「白馬不是馬」,這部份很多人解釋不清楚;假設馬是「色塵」的話,白馬就是「綜合色塵」,單一色塵不等于綜合色塵,我們這樣比喻你就清楚了。但是告訴各位,其實馬還不是單一色塵,它是綜合法塵,這一點學佛人就看得比他更清楚了。
除了「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另外有一個叫做法塵,法塵跟這五塵不一樣,兩個部份加起來叫作六塵。物理研究的是前五塵,第六塵不研究;第六塵屬于心理學的範疇,但心理學研究的是「綜合法塵」,不是單一法塵,而且前五塵它不知道如何運用。「綜合法塵」就是把前面「五塵」加上「法塵」綜合運用,産生的概念,這部份在佛法中,統稱爲「所」。「所」是一部份,另一部份是「能」;「能」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五蘊的「色」跟六塵的「色」意義不同,你要留意;六塵的「色」是指形狀、顔色等等具體物質的東西,五蘊的「色」就很廣了,它包含六塵和綜合法塵,所有世間一切森羅萬象,統稱爲色。兩個「色」的定義不一樣,兩者是有差別的。五蘊當中的「色」跟「受」必須成立,「想、行、識」才會存在。所以你要知道,能、所之間是這樣,五蘊跟六塵一相應,這個世間就誕生。
這個世間的結構,是「六塵」跟「五蘊」的相應而産生的;五蘊是「能」,六塵是「所」,「能、所相應」産生這個世界;而人會一直生死輪轉,最主要的就是五蘊當中的「想、行、識」跟法塵的相應(當然「受」是必然的,沒有「受」,你就不會「想、行、識」了)。很多人有很多的煩惱,就是想、行、識太多了。想、行、識在做什麼?想、行、識就拿「法塵」跟「色聲香味觸」碰在一起,造成綜合法塵;你的想、行、識一直加工、運作,這個都是業識身,生死輪回的根本。
有一種人,他的法塵只跟五塵當中的一個連在一起,假如只跟五塵中的「聲塵」連在一起,那他這個部份會很敏感,其他部份只有一般福報,這個人就叫做「音樂天才」;假如這個法塵,只跟「色塵」單一相應,這個人一定是美術家;假如這個法塵,只跟單一「觸塵」相應,這個人一定是舞蹈家或者是運動員。
這個世間是怎麼誕生的?就是這樣誕生的;而你要了解這世間的生命狀態的關鍵就在這裏,生命就是在這種結構底下所産生的。人類自稱爲萬物之靈,哪裏是萬物之靈?不過是拿「綜合法塵」跟「想行識」碰在一起,就叫做萬物之靈?「因爲人類有靈性、會想、會思考……」,結果你看,把這個地球搞成什麼樣子?自以爲很厲害、很了不起,其實這個叫作「識性發達」!《地藏經》把這種識性發達,叫作「南閻浮提衆生剛強難化,難調難伏」。《地藏經》在陳述世間衆生的生命現象十分清楚,哪是什麼萬物之靈?而是識性發達,「剛強難化,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在經文裏頭,光是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講到「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南閻浮提衆生,其性剛強難調……」;「一切衆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或者「南閻浮提行惡衆生,業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這類的話語,我數了一下,就有十遍之多。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個世間的結構,也就是它的整個環境,使得這個世間的生命一直向下沈淪。
你不了解這個世間長成什麼樣子,怎麼會想要出離呢?所以《地藏經》它第一個就把這個世間講得很清楚,這個世間的背景、生命的誕生是什麼樣子。各位想想看,你的起心動念「無非是善,無非是出離,無非是菩提」嗎?不是嘛!而是「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爲什麼都是業、都是罪?因爲這個世間的生命結構本身就是錯誤的循環,所以一講就是無間地獄。經典是講「無間地獄」,其實那叫做「無間業」,因爲這個結構底下的思惟模式是那個樣子,起心動念都是錯誤的模式,所以都是「負」的。這就是這個世間的狀態,《地藏經》在這一部份講得很清楚。
《地藏經》的另一個部份,則是告訴你「怎麼樣出離」。要怎麼出離?它提出一個東西——發廣大願力。所以,一般我們會講「大願地藏王菩薩」。爲什麼「大願」叫地藏王菩薩?就是你要一直發大願,大願要一直累積進去;願力,這是一個基本定義。所謂「發願」,意思就是發你這輩子做不到的,這才叫作「願」。現在很多人不敢發願,「唉唷!做不到就欠菩薩了……」。如果是做得到的,本來就該去做了,不需要發願;要你發願,就是要激發你這個生命因素出來。發這個願力做什麼?帶你進法界!所以,你所發的願力的總價值,必須超過所有一切衆生業力的總和。發願就要這樣發,知道嗎?菩薩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裏——願力大于一切衆生業力的總和。一般人發願,就發芝麻綠豆般的願,都發自己能做得到的,那不過是利益交換嘛,等于把法界當賭場,把佛菩薩當抽頭,那你賭輸怎麼辦?你自摸,他就要分紅;若你賭輸,他要吐出來嗎?弄錯了,佛菩薩不是這樣,佛菩薩對一切衆生是絕對無私的。爲什麼一切衆生他要窮盡呢?因爲他一定要超越「衆生業力的總和」,《地藏經》一再強調這個部份。當然它理論上沒這樣講,否則就不叫作「經」,變成「論」了;「經」只是演繹而已,它不是邏輯,所以它會強調「大願地藏王菩薩」,關鍵就在這裏。地藏菩薩的大願就是這樣,所以經裏面一再講到,他發大願要一切衆生離苦。
《地藏經》裏面講到「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時最清楚了,她並沒有只求自己的母親離苦就好,而是「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衆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因此那個鬼王跟她講:「雲承孝順之子,爲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因爲婆羅門女的孝順,替母親設供修福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這些功德不僅使她媽媽得以生天,連同她媽媽的「同期同學」都一起生天了。
所以,我們爲什麼不也這樣做呢?它的意思是說,這功德一做,不是你往生的親人得益而已,跟你親人有關的這些「同學」也通通往生了,她媽媽也結了善緣。這就是佛法不可思議的地方!是你大腦想象不到的。所以你盡管發大願,沒有人叫你這輩子一定要做到。不是發願「這輩子要成佛,下輩子就不用修了」,而是要認真修,發願「下輩子來,繼續行菩薩道」。所…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貳 世間與法界的結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