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貳 世間與法界的結構▪P2

  ..續本文上一頁以,發願在《地藏經》裏是非常重要的;而發願有個要領,就是要一再地、一再地發願。不要想說「我前輩子大概已經發過了……」,人家地藏王菩薩生生世世都在發願,沒有度完的衆生還要再來度。不要以爲衆生都度完了,就跟地藏王菩薩一樣坐在桌上給人拜嗎?不是。度完衆生才叫作「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不是坐在桌上,也不是挂在牆上,而是要「活在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裏」,那個時候真實的生命才開始,而你奮鬥的目的不也是這樣嗎?

  很多人拼命賺錢,錢是賺到了,可是人也差不多「快挂在牆上」了,這樣賺錢有什麼意思?還不如趁現在趕快享受生命比較要緊,對不對?賺錢的目的,應該是爲了要過幸福快樂的人生才對,如果不是,那幹脆就不要賺了嘛!同樣的,不是修到成佛就結束了,成佛以後,那一種燦爛完美的人生才正要開始,所以才說生命是永恒的、燦爛的、光明的,只有在這種前提之下,那個真理才叫作不生不滅。你不了解,以爲成佛就結束了,布一蓋人一躺,然後就火化變成舍利子。那就弄錯了,不了解佛法的真實義。

  接著我們要來講另一個重點。前面講到這個世間是五蘊跟六塵相應而産生的,那麼法界又是怎麼産生的呢?這在《地藏經》裏講得最明白了,法界就是「菩薩的願力」與「衆生的業力」相應而産生的;要入法界,沒有菩薩的願力進不了。所以你要趕快發願,而且要發「無窮無盡的廣大願」,也就是剛才講的,這個願一定要能夠大于衆生業力的總和,這就叫作願力。以此願力而形成法界,才能夠跟衆生的業力相應,要不然衆生業力一來,你就「翹翹倒」了。假如你只是發一個小願,衆生的業一來,那就雞蛋碰石頭,馬上破了;假如你發的願力像個大石頭,那衆生的業力跟你相應,就會反過來是石頭砸雞蛋,它馬上就化解了,你就幫他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相應。

  一個菩薩的願力,大于全部衆生的業力總和,這個就是法界産生的地方;當你的生命發起這個願以後,「法身」也就相應誕生了。各位你現在能不能發起?「等一下,我回家算算看,這樣要修到哪一輩子才能成佛……」,如果是這樣就不行了。看到什麼狀況,你就發那個願,而且願力一定要一個比一個更強、更大;同時,你要切記,發願不能膨風,不是吹牛給佛看的:「佛啊!我發願,願度一切衆生,你要先給我賺五百萬以後,我就開始度衆生……」,這種願都不算!發願饒益衆生是沒有條件的。

  「講經」其實就是我發的願,剛開始我也不知道要講給誰聽,只是說「隨緣」,如果有人願意聽我講,我就去講。發完願,就把願力寫在一個牌子上。沒多久,有個人說因爲我會講閩南語,所以要我去講給他聽。既然願發了,就要做嘛,可是你知道嗎?光是交通往返的時間就要花上四個鍾頭,去到那邊只講一個半小時。你可以跟他說「只有你一個人,你過來,我講給你聽」嗎?當然不行!他要聽經,沒有條件的,我就是要去講給他聽,這就是願力,沒有爲什麼。就這樣,一個星期一次,前後講了叁年。那時候,也有一個法師想要講經,打電話給我說:「幫我弄個五十個人的班,程度不能太低,至少高中畢業……。」那位法師要講經,但他有附帶條件,問題是,你要附帶條件,衆生很難符合你的需求,知道嗎?結果到現在,他還沒開始講經。

  各位來聽我講經,一定要做筆記,因爲我講的都是你外面聽不到的,我們的「語言模式」、「行爲模式」、「思惟模式」,你一定要先架構起來;你來修法時,我教你的東西,你入定以後才會推動,才有可能入佛叁昧。假如不懂得我們的語言模式、行爲模式、思惟模式,那入定以後,肯定不會推動,那就不是入佛叁昧了,可能會是邪魔叁昧。所以,你跟我之間的共識——語言模式、行爲模式、思惟模式——一定要建立起來,那入定以後,「定中境」現前時,你才會知道下一步怎麼做。所以入定以前,這些工程都要先完成,完成以後,你一入定,就知道下一步怎麼做了。

  各位要到我們這裏來修行,基本工程一定要做好,資糧道要具足。我們講的資糧道,不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講的,我們有這裏的一套標准。你要跟那邊學,就照那邊的標准;但是你想按照我們這邊的方法出離,資糧道一定要架構起來。我們的資糧道有兩個部份,一個是「工程面」,一個是「技術面」。工程面,第一就是人格性必須健全,五大人格性要健全;所謂健全就是七十五分,沒有要求你要到達一百分。第二,你要有健全、健康的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第叁,你開始探討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具備這些條件,進來以後,要開始進行四項前行功課:第一,「聽經筆記」;聽經兩百個小時,並做筆記。第二,「基本教材」裏頭的基本功課,包括《大悲咒》要幾萬遍,《華嚴經》經首要幾萬遍;《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要會背,不會背也要很熟,我們都有測驗的。第叁個,「華藏工程」一定要進行。第四個,要來參加「行法共修」,同時要繳交作業及接受考試。

  這些你不能都不懂,不懂,你也沒辦法入定——其實我們這個不叫作入定,是「入叁昧」,入定只是簡稱。你有了叁昧力,才可以改變你的業力,這樣才能轉入法界;能不能改變業力,能不能入法界,這是關鍵!所以你要想擁有這種能力,上師的指導你要來學,要有共同的共識才有辦法,外面的雜訊不要學太多。我跟你講,在我們這邊修學,外面的雜訊都不能用,因爲那些雜訊會幹擾你,你絕對無法入定。既然不能入定,你修了老半天要幹嘛?而我們這裏的入定,不是要你到四禅八定去,是直接就要出叁界了。所以我們不講入定,叫入叁昧。什麼叁昧?直接帶你出叁界的,這就是我要指導的。我們也有一整套的訓練,你必須把這個弄好;接受好訓練,在這個定中你要進行的是「舍識用根」——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是破根本無明;第二個,找尋根性;第叁個,舍識用根。舍識用根完畢,照見五蘊皆空,然後轉識成智,入法界。就算你是上根器的,這最少也要五年功夫。這些行法有一定的規矩,一定要照那規矩來。首先我們要求的就是「共識」你要具備,否則沒有辦法進行。

  願力跟業力相激蕩構成法界,而就在你的願力能夠禁得起衆生業力激蕩的同時,你的法身就産生了。這個時候法身産生,已經滿十信位了。各位假如對于修行的次第跟步驟不了解,那你很難進行。古代對于這些「次第」很清楚,我們現代之所以弄不清楚,就是因爲沒辦法了解。我們都知道,證得初果(須陀洹)以後,天上人間七次來往,就會證阿羅漢。至于爲什麼,你就不知道了,因爲你對「次第」不了解。

  這裏我用這張「生住異滅圖」簡單跟各位說明一下。人類大腦裏存在的現象,我把它分爲生、住、異、滅四個階段;「生」叫作本體念,「住」叫作生滅念,一般修行是在這個階段;「異」是善惡念,修養的人是在「異」這個階段;「滅」是變異念,生死凡夫是在這個階段。凡夫生死的階段,念起念滅爲「變異念」,念念之間皆有無量概念,統稱爲意識形態;此階段的衆生,每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意識形態,這時他是把「第一個意識形態」當成「第一念」;每一個意識形態有「無量的概念」,每個概念又有「無量的識」,每個識有「無量的念」。處在這個階段的人,腦筋裏頭轉的都是這種意識形態,而且意識形態的取舍,傾向于競爭而造惡業,造業就變成業識身。所以生死輪回是「業識身」在輪回,受苦受難也是業識身;這個業識身,西洋人把它叫作靈魂。

  從「生住異滅圖」可以看到,「異」這個階段的概念取舍是「善惡念」,統稱爲概念;概念又分爲「染識」和「凈識」,要到達凈識才能真正進入修行,「修養的人」就是在「異」這個階段。修養是「生天」的,就是剛才講的,你的人生平平凡凡,但如果都是Plus(加分),就是在這個地方。這裏我們只是簡單講一下,真正要講,可能要花上二十個小時,才能將這張表講完。真正的修行是在「住」這個階段,「生滅念」是修行的領域。從工程面來講,修行開始線是從「凈識」開始;到了「住」這個階段,「見識成概念」證初果,「見念成識」證二果,「見念頭」證叁果,「破無明」證四果,它有一定的路程。這是從工程面講的。

  另外一個是從「技術面」講的,我們看一下「成佛之道」這張圖,這是從技術面來講修行的狀況。這個地方是用「禅修」作爲例子來說明,念佛也一樣的。從「禅坐」一直上來,這個地方要經過「數、隨、止」叁法文化跟叁法功德,這裏頭功夫很大。基本上,剛才講的四個基礎修法你都要有,然後訓練到「置心一處」;這裏是技術面的「修行開始線」。修行到這裏,我們不進入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共外道禅,我們不進去,從「欲界」這個地方,就要出叁界了。

  從「置心一處」修行開始線,然後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這樣上去;因爲修行開始線是初向位,初果向不入位,初果位是「初信位」,二果向是「二信位」,二果位是「叁信位」,叁果向是「四信位」,叁果位是「五信位」,所以四果向是「六信位」,四果位阿羅漢破「我執無明」是「七信位」,發心再破「法執無明」是「八信位」,破了法執無明就是「九信位」,接著回小向大證「十信位」;十信位滿,才能夠進入法身。這裏頭的修行法,都在《華嚴經》裏頭,我講的這些也都是從《華嚴經》裏頭出來的。先簡單跟各位講到這裏,這個不是叁言兩語帶過去就好,它有實際修行的狀況。我們常講的,知道不算,做到才算!重點是要去實踐,實踐才能兌現、才能證果!(編按:有關「生住異滅圖」及「成佛之道」,海雲和上在《華嚴學導論》一書有較詳盡的解說。) 關于這兩張圖請到群共享裏去找。 待續

  才可以看得到。等他書寫完畢,就爬到高樹上,投身一跳,舍身給羅刹吃;就在那個時候,羅刹變現還原帝釋天的身形,從空中將他接住,並且率領諸天人在他腳下頂禮。根據《大涅槃經》的記載,世尊就是因爲這樣的因緣而超越十二劫,在彌勒之前成佛。

  

  現在這個行法就告訴我們,你從這邊來修行成就——從福德門進來,從地藏、觀音到彌勒;觀音是大悲,「依悲起願」來實踐,直接就進入成佛的階段。這是這個行法的一種特色。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簡單介紹到這裏。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貳 世間與法界的結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