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发愿在《地藏经》里是非常重要的;而发愿有个要领,就是要一再地、一再地发愿。不要想说「我前辈子大概已经发过了……」,人家地藏王菩萨生生世世都在发愿,没有度完的众生还要再来度。不要以为众生都度完了,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坐在桌上给人拜吗?不是。度完众生才叫作「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不是坐在桌上,也不是挂在墙上,而是要「活在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里」,那个时候真实的生命才开始,而你奋斗的目的不也是这样吗?
很多人拼命赚钱,钱是赚到了,可是人也差不多「快挂在墙上」了,这样赚钱有什么意思?还不如趁现在赶快享受生命比较要紧,对不对?赚钱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要过幸福快乐的人生才对,如果不是,那干脆就不要赚了嘛!同样的,不是修到成佛就结束了,成佛以后,那一种灿烂完美的人生才正要开始,所以才说生命是永恒的、灿烂的、光明的,只有在这种前提之下,那个真理才叫作不生不灭。你不了解,以为成佛就结束了,布一盖人一躺,然后就火化变成舍利子。那就弄错了,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
接着我们要来讲另一个重点。前面讲到这个世间是五蕴跟六尘相应而产生的,那么法界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在《地藏经》里讲得最明白了,法界就是「菩萨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相应而产生的;要入法界,没有菩萨的愿力进不了。所以你要赶快发愿,而且要发「无穷无尽的广大愿」,也就是刚才讲的,这个愿一定要能够大于众生业力的总和,这就叫作愿力。以此愿力而形成法界,才能够跟众生的业力相应,要不然众生业力一来,你就「翘翘倒」了。假如你只是发一个小愿,众生的业一来,那就鸡蛋碰石头,马上破了;假如你发的愿力像个大石头,那众生的业力跟你相应,就会反过来是石头砸鸡蛋,它马上就化解了,你就帮他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相应。
一个菩萨的愿力,大于全部众生的业力总和,这个就是法界产生的地方;当你的生命发起这个愿以后,「法身」也就相应诞生了。各位你现在能不能发起?「等一下,我回家算算看,这样要修到哪一辈子才能成佛……」,如果是这样就不行了。看到什么状况,你就发那个愿,而且愿力一定要一个比一个更强、更大;同时,你要切记,发愿不能膨风,不是吹牛给佛看的:「佛啊!我发愿,愿度一切众生,你要先给我赚五百万以后,我就开始度众生……」,这种愿都不算!发愿饶益众生是没有条件的。
「讲经」其实就是我发的愿,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要讲给谁听,只是说「随缘」,如果有人愿意听我讲,我就去讲。发完愿,就把愿力写在一个牌子上。没多久,有个人说因为我会讲闽南语,所以要我去讲给他听。既然愿发了,就要做嘛,可是你知道吗?光是交通往返的时间就要花上四个钟头,去到那边只讲一个半小时。你可以跟他说「只有你一个人,你过来,我讲给你听」吗?当然不行!他要听经,没有条件的,我就是要去讲给他听,这就是愿力,没有为什么。就这样,一个星期一次,前后讲了三年。那时候,也有一个法师想要讲经,打电话给我说:「帮我弄个五十个人的班,程度不能太低,至少高中毕业……。」那位法师要讲经,但他有附带条件,问题是,你要附带条件,众生很难符合你的需求,知道吗?结果到现在,他还没开始讲经。
各位来听我讲经,一定要做笔记,因为我讲的都是你外面听不到的,我们的「语言模式」、「行为模式」、「思惟模式」,你一定要先架构起来;你来修法时,我教你的东西,你入定以后才会推动,才有可能入佛三昧。假如不懂得我们的语言模式、行为模式、思惟模式,那入定以后,肯定不会推动,那就不是入佛三昧了,可能会是邪魔三昧。所以,你跟我之间的共识——语言模式、行为模式、思惟模式——一定要建立起来,那入定以后,「定中境」现前时,你才会知道下一步怎么做。所以入定以前,这些工程都要先完成,完成以后,你一入定,就知道下一步怎么做了。
各位要到我们这里来修行,基本工程一定要做好,资粮道要具足。我们讲的资粮道,不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讲的,我们有这里的一套标准。你要跟那边学,就照那边的标准;但是你想按照我们这边的方法出离,资粮道一定要架构起来。我们的资粮道有两个部份,一个是「工程面」,一个是「技术面」。工程面,第一就是人格性必须健全,五大人格性要健全;所谓健全就是七十五分,没有要求你要到达一百分。第二,你要有健全、健康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第三,你开始探讨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具备这些条件,进来以后,要开始进行四项前行功课:第一,「听经笔记」;听经两百个小时,并做笔记。第二,「基本教材」里头的基本功课,包括《大悲咒》要几万遍,《华严经》经首要几万遍;《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要会背,不会背也要很熟,我们都有测验的。第三个,「华藏工程」一定要进行。第四个,要来参加「行法共修」,同时要缴交作业及接受考试。
这些你不能都不懂,不懂,你也没办法入定——其实我们这个不叫作入定,是「入三昧」,入定只是简称。你有了三昧力,才可以改变你的业力,这样才能转入法界;能不能改变业力,能不能入法界,这是关键!所以你要想拥有这种能力,上师的指导你要来学,要有共同的共识才有办法,外面的杂讯不要学太多。我跟你讲,在我们这边修学,外面的杂讯都不能用,因为那些杂讯会干扰你,你绝对无法入定。既然不能入定,你修了老半天要干嘛?而我们这里的入定,不是要你到四禅八定去,是直接就要出三界了。所以我们不讲入定,叫入三昧。什么三昧?直接带你出三界的,这就是我要指导的。我们也有一整套的训练,你必须把这个弄好;接受好训练,在这个定中你要进行的是「舍识用根」——修行的第一个阶段,是破根本无明;第二个,找寻根性;第三个,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完毕,照见五蕴皆空,然后转识成智,入法界。就算你是上根器的,这最少也要五年功夫。这些行法有一定的规矩,一定要照那规矩来。首先我们要求的就是「共识」你要具备,否则没有办法进行。
愿力跟业力相激荡构成法界,而就在你的愿力能够禁得起众生业力激荡的同时,你的法身就产生了。这个时候法身产生,已经满十信位了。各位假如对于修行的次第跟步骤不了解,那你很难进行。古代对于这些「次第」很清楚,我们现代之所以弄不清楚,就是因为没办法了解。我们都知道,证得初果(须陀洹)以后,天上人间七次来往,就会证阿罗汉。至于为什么,你就不知道了,因为你对「次第」不了解。
这里我用这张「生住异灭图」简单跟各位说明一下。人类大脑里存在的现象,我把它分为生、住、异、灭四个阶段;「生」叫作本体念,「住」叫作生灭念,一般修行是在这个阶段;「异」是善恶念,修养的人是在「异」这个阶段;「灭」是变异念,生死凡夫是在这个阶段。凡夫生死的阶段,念起念灭为「变异念」,念念之间皆有无量概念,统称为意识形态;此阶段的众生,每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意识形态,这时他是把「第一个意识形态」当成「第一念」;每一个意识形态有「无量的概念」,每个概念又有「无量的识」,每个识有「无量的念」。处在这个阶段的人,脑筋里头转的都是这种意识形态,而且意识形态的取舍,倾向于竞争而造恶业,造业就变成业识身。所以生死轮回是「业识身」在轮回,受苦受难也是业识身;这个业识身,西洋人把它叫作灵魂。
从「生住异灭图」可以看到,「异」这个阶段的概念取舍是「善恶念」,统称为概念;概念又分为「染识」和「凈识」,要到达凈识才能真正进入修行,「修养的人」就是在「异」这个阶段。修养是「生天」的,就是刚才讲的,你的人生平平凡凡,但如果都是Plus(加分),就是在这个地方。这里我们只是简单讲一下,真正要讲,可能要花上二十个小时,才能将这张表讲完。真正的修行是在「住」这个阶段,「生灭念」是修行的领域。从工程面来讲,修行开始线是从「凈识」开始;到了「住」这个阶段,「见识成概念」证初果,「见念成识」证二果,「见念头」证三果,「破无明」证四果,它有一定的路程。这是从工程面讲的。
另外一个是从「技术面」讲的,我们看一下「成佛之道」这张图,这是从技术面来讲修行的状况。这个地方是用「禅修」作为例子来说明,念佛也一样的。从「禅坐」一直上来,这个地方要经过「数、随、止」三法文化跟三法功德,这里头功夫很大。基本上,刚才讲的四个基础修法你都要有,然后训练到「置心一处」;这里是技术面的「修行开始线」。修行到这里,我们不进入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共外道禅,我们不进去,从「欲界」这个地方,就要出三界了。
从「置心一处」修行开始线,然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样上去;因为修行开始线是初向位,初果向不入位,初果位是「初信位」,二果向是「二信位」,二果位是「三信位」,三果向是「四信位」,三果位是「五信位」,所以四果向是「六信位」,四果位阿罗汉破「我执无明」是「七信位」,发心再破「法执无明」是「八信位」,破了法执无明就是「九信位」,接着回小向大证「十信位」;十信位满,才能够进入法身。这里头的修行法,都在《华严经》里头,我讲的这些也都是从《华严经》里头出来的。先简单跟各位讲到这里,这个不是三言两语带过去就好,它有实际修行的状况。我们常讲的,知道不算,做到才算!重点是要去实践,实践才能兑现、才能证果!(编按:有关「生住异灭图」及「成佛之道」,海云和上在《华严学导论》一书有较详尽的解说。) 关于这两张图请到群共享里去找。 待续
才可以看得到。等他书写完毕,就爬到高树上,投身一跳,舍身给罗刹吃;就在那个时候,罗刹变现还原帝释天的身形,从空中将他接住,并且率领诸天人在他脚下顶礼。根据《大涅槃经》的记载,世尊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缘而超越十二劫,在弥勒之前成佛。
现在这个行法就告诉我们,你从这边来修行成就——从福德门进来,从地藏、观音到弥勒;观音是大悲,「依悲起愿」来实践,直接就进入成佛的阶段。这是这个行法的一种特色。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简单介绍到这里。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贰 世间与法界的结构》全文阅读结束。